【摘 要】
反思是教師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它對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基于蘭州市S小學三位語文教師的反思實踐來探討教師反思的原因、過程和對教師實踐智慧養成的價值,以期對一線教師的反思實踐提供借鑒。
【關鍵詞】
教師專業成長 反思思維 反思實踐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517(2014)01—0094—03
教師專業成長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育、教學生涯,是教師不斷反省、更新其教育信念,增加其對教育、教學的忠誠,批判地獲得并提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的過程。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專業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盡管說的有些概念化,但從中可見反思對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筆者基于對蘭州市S小學三位語文教師的訪談和課堂觀察,在本文中著重探討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價值。
一、教師為什么要反思
(一)處在操作性實踐中的教師需要通過反思來糾正自己的實踐
好的匠人就是技術熟練的人。雖然我們說教師不是匠人而是專業工作者,但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并非所有教師實踐都是反思性實踐,也并非所有教師都已成為專業工作者。真實的情況是,很多教師的教學實踐仍處于操作性實踐的層面。
處于操作性實踐層面的教師從適應期的忙亂,到勝任期的忙碌,再到熟練期的習以為常,教師業務在日漸“熟練”的同時喪失了創造欲望,滋生了慣性惰性,在日復一日的“熟練”工作中,教師無法對自己的實踐著迷,反過來,這種東西又強化著這種操作性實踐,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這些教師有時候會在某個教學環節或是某個課后回顧總結一下,但他們對有沒有另一種更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果重新進行教學設計的課是什么樣的,這種實踐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大,還有沒有建構另一種實踐的可能等更深層次的反思卻很少涉及。他們的思維漸漸趨向于平面化。
操作性實踐中的教師,很多生活在一個怪圈中——總是抱怨忙,卻又不愿意不忙。“我們都太忙了。當時我簽上工作時還以為會相對比較輕松,畢竟沒有升學壓力。但我怎么也想不到會這樣忙,真不應該是這樣忙。像我每天就是改作業,給孩子們處理學習上的事情,我就覺得忙得時間不夠用。現在在這個樓道里我沒有走的時候,都是一路小跑,連上衛生間、喝水的時間都緊張得很,偶爾有點時間都是上辦公室狼吞虎咽趕緊喝兩口,趕快下去。(辦公室在二樓,班級在一樓)”①這個怪圈對這些教師來說是不幸福的。“領導也沒有給什么壓力,也不知道是為啥,大家都這樣忙。反正現在上班快兩年了,我一直覺得特別累。是身心俱疲的那種累。”①很多教師在忙得腳不沾地的過程中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走入了一個簡單的循環往復之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磨道效應”,路走了很多,卻是一直在圍著原地打轉,實際上并沒有走出多遠,自身的素質并沒有得到長足的提高。“我們還是有研究的熱情的,只是我們每天實在是太忙了,每天就被這些瑣碎的事磨光了熱情和意志……”①“走上講臺的最初幾年,我也曾經在平淡的教學生活里機械地、一點點地消耗過青春。”②反思,是汲取經驗教訓的有效手段,不反思,自然就失去了進步,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通過反思是可以打破這種怪圈的。Y老師在《長征》教學課后說:“可能今天的課看起來比較零碎,以前的課上起來讓聽課的人感覺更清晰。我以前講這首詩時,就是從第二句入手,因為這是總起句,然后再這樣順著下來。我感覺這樣上課,第一,節奏特別容易把握,而且,整節課的環節也特別清晰,孩子們學習的熱情也很高,效率好像也比今天要高。但總感覺把孩子們捆得太死。我曾經嘗試過幾次改變這種教學流程,一次是從‘難’字入手。今天我是讓學生們從預習入手,先解決他們能解決的問題,然后再解決孩子們自己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交流中解決,在讀中解決。再就是靠老師的語言,語文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用語文的方法,我今天采用的語文的方式,一個就是讀,還有一個就是老師的旁白,也就是講解。再就是借助多媒體的手段。但我今天上完課之后,如果再讓我上一次這一課,我還是取舍兩難……”③可見,單純技術層面的反思還只在于手段與目的的匹配、技術熟練等,不足以打破怪圈,還需要反思教學的復雜性、存在多種互相競爭的實踐目標、不斷出現的兩難問題、師生互動、實踐倫理,以及制約它們的學校文化、各種教育制度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二)處在反思性實踐中的教師需要通過反思來提升自己的實踐
通過反思,使自己的實踐變成了反思性實踐的教師,也是需要繼續反思的。
第一,反思和專業成長都是一個螺旋,它們沒有終點。“我從教育名家那里嘗到了‘甜頭’之后,更加注重向名家和名師學習。每到一個地方,我必須去的就是新華書店,總要解囊購買教育書籍。如今,在我的案頭擺放了諸如錢夢龍、魏書生、于漪、朱永新、李鎮西等名家、名師的大作;每有名師的報告,我都想盡辦法去聽一聽……教育大師的思想使我激情滿懷,教育名師的實踐經驗又使我心潮澎湃。我決心追隨名家的足跡,采他山之石,讓自己更快地進步。”④反思性實踐中的教師不會因為自己的實踐發生了變化就滿足了,要繼續通過反思促進專業進一步成長,進一步提升自己實踐的合理性,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專業生活的存在方式。
第二,處在反思性實踐中的教師如果不反思,其實踐馬上就會退化為操作性實踐。操作性實踐可以進步到反思性實踐,反過來,反思性實踐也可以退化為操作性實踐,二者之間完全依靠反思來劃清界限。
二、教師如何反思
一般認為,教師反思是有載體的,如課堂錄像分析、課后小結、反思日記、教師傳記等。其實,有無載體并不是教師反思的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是教師自己要清楚反思的基本路線。
綜合筆者從S小學搜集來的一些課后小結和反思日記中的片段,對教師反思的基本路線可以窺見一斑。教師反思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過程:
(一)我做了什么
問“我做了什么”,要明確以下三點:一是要沿著一定的邏輯回溯;二是以一段時間以來的問題或困惑為線索,用這些問題或困惑把相關事情串起來,也就是要把自己做的事情問題化。“在這一單元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春天的景,認識了春天的人,了解了春天的事,同學們用眼欣賞,用耳傾聽,用心感悟。我相信這一單元的學習,對培養他們關注生活、樂于觀察、善于欣賞、勤于動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⑤三是表述要以教師自己的原生態語言為主。“比如說《失物招領》這篇課文的題目就取得妙,教學時我就緊扣題目,抓住‘失物’,層層剝筍,達到了深度解讀課文的效果。”⑥
(二)這說明了什么
這是對“我做了什么”中所反映的自己體會較深的方面(包括問題或困惑)的進一步聚焦。“一句詩就是一幅畫,孩子們能讀好詩就能理解詩,‘以讀代講’應是詩歌教學永遠的‘金鑰匙’。”⑤ “在今天的教學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字詞的教學平時教得淺了、窄了,以后要注意。”⑦
(三)我怎么會這樣
找原因,找方方面面的原因。“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我)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效果較好,以后應多嘗試。”⑦明確了自己做了什么及對問題或困惑的聚焦,下一步就是對原因的挖掘和思考。“《長征》雖然只有八行五十六字,但它記錄的時空內涵,卻有著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沉重和深遠。如何讓學生把詩讀‘厚’——透過這八行五十六字與偉人毛澤東一起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如何讓學生讀懂長征之‘難’,悟紅軍藐視困難、克服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并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能力訓練,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⑥
(四)我怎樣以不同的方式做
“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我開始注重他們組詞的多樣性,重視語言的積累,如做‘春’的‘一字開花’游戲:春雨,春天,春風……又如,體會‘了’的用法:醒了、軟了、綠了、飛了……語文是滴水穿石之功,我們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引導。”⑥這是針對所發現的困惑或問題的應對方式,思考怎樣才能減少或避免問題或困惑。
三、教師反思有助于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
教師反思不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只是手段。教師反思的目的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
(一)教育真理在教師反思中“越辯越明”,使教師依“真理”行事
教師反思本質上是一種思考,是對教育問題的思考,而且它還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對問題的連續拷問,直到弄清、解決為止。
(二)教師反思積累起來的經驗有助于教師產生頓悟
“我比較愛思考。雖說手可能比較懶,寫得不多,但我腦子一直在想著呢。有時候想著想著再看到某篇文章和自己一直想著的問題一碰撞,就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也可以說,就是這樣的方式我感覺到自己在不斷地進步。”⑧每一次反思都是教師專業生活中重要的真正的經驗,經年累月地反思,必將使教師擁有豐富的開放的經驗。經驗多起來后,教師就可以依靠這些經驗產生火花,“去蔽”自己已經習慣的方式,產生頓悟。
(三)教師群體反思可以使教師共享隱形知識,從而有助于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
相對于教師個體反思,這是教師群體反思。反思時,專家教師、骨干教師、勝任教師和新手教師都要參與。在這種群體性的反思過程中,不但使教師各自的隱形知識顯性化了,更能促進教師間的知識與實踐資源的互補與共享,推動教師群體實踐智慧的養成。
【注 釋】
① Z老師訪談整理片段。
② Y老師訪談整理片段。
③ Y教師在教學完《長征》后訪談整理片段。
④ Y教師學期總結片段。
⑤ Y老師反思日記片段。
⑥ H老師訪談整理片段。
⑦ Z老師課后小結片段。
⑧ H老師訪談整理片段。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學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鄧友超.教師實踐智慧及其養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 李金巧,等.思考·追問·探究——培養反思型教師的探索[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5] 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教師發展之路[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王枬.論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J].教育研究,2009(9).
[7] 王福益.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強大力量[J].當代教育論壇,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