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當前社會這個選拔人才標準下,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會學習。“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本質在于“傳道授業解惑”。
關鍵字:教育 教師 學生 學習 人才
小學教育被稱為基礎教育,在整個人生的教育階段,其發揮著奠基石的重要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博學就像萬丈高樓一樣必須以穩固地基為基礎,小學教育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作為啟蒙教育,無論是從語文、數學、英語還是科學、品德等的教育,都對人生今后不同方面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基礎作用。
第一、學生學情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指導。要從實際出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了解學情才能根據實際情況去安排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否則就會出現學生對于課程內容學不懂,對課外知識完全不了解,學習信心和興趣降低。其次,了解學情可以指導教案的編寫,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改進,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同時學生學習起來也會更加的容易,這樣,學生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我們的教學大綱往往注重兩方面內容: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很多老師以為學生成績提高了,教育過程就算是取得了成功,其實不然。由于教師對教學大綱的理解不盡相同,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也存在著差異,這樣就導致了教學大綱對于教學的指導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實際工作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思想的溝通了解學生學情。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初期為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明確的定義,不是為了讓學生漲多少分成績,而是要為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把它叫做“啟蒙”的教育。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我不僅要設計課堂內容,在語文課堂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古詩詞典故,多方面增加對教學內容的相關講解,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從小培養他們縱觀古今的思維方式。在方法上,要注重讓學生自己討論,自我領悟,自主學習,在學生討論的結果上再加以講解,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的理解。
第二、把基礎做為教學的重點。
在一個班,不管是多優秀的班集體在學習成績上都會有一定的差異。實際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對于基礎掌握扎實的學生來說,課堂知識比較容易掌握,課堂表現積極,作業能夠認真仔細且準確的完成。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課堂知識相對困難,作業難以按時完成,或抄襲現象嚴重,以此循環,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學習越來越吃力,學習信心也越來越不足。
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教師首先是要注重基礎教學。如何讓基礎差的學生能夠理解課堂知識,這才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就語文課而言,基礎就是語拼音、識字、寫字、,只有學生扎實記號漢字理解詞語的含義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方面的能力。在基礎教學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重點注重拼音漢子規范的教學,還需要學生在課堂熟識課后練習,然后再由教師予以總結和評講。這樣才能逐漸的改變學生基礎差所造成的影響,拉近學生的學習成績差異。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教授學生過程中可以用拆分和諧音的方法讓學生記住某個漢字或詞組,提升課堂趣味性,在備課的重點應該安排在基礎知識的教育,夯實學生基礎,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構造堅實的臺階。
第三、溫故而知新,注重復習課的安排。
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教授課堂識后,學生回憶溫習學過的知識是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老師要適當安排復習課,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同時對于不易懂的知識點和容易犯錯誤的知識點進行點撥,從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考試過后要進行試卷分析,總結學生做錯的原因,把相同的知識點歸納起來,系統講解,這樣使學生們更好的把握考點,而不是單純的只是為了講錯題而講試卷。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做到舉一反三。第一,在平時練習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說出其做錯誤的思維方式,然后教師就這一思維方式進行評論,引導其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第二,要利用情景法,當遇到閱讀理解類問題的時候,如果同學普遍做錯,那么就說明在此塊知識上有欠缺或者思維方式不對,應該將材料提出來作為一個案例給學生解析,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讓其找到自己犯錯誤的原因,這樣就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從而突破難點。當學生在遇到相關類型題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想到這一塊的知識點,從而不犯相同的錯誤。
第四、教師尋找自我特點,并融入到教學中。
經驗證明,一個學生對于老師的喜歡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和動力。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個不同的原因有很多種,不止是長相,年齡,性格這些明顯的特征上的不同。每個人不同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影響,還有每個人不同的經歷,感悟等方面的不同。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特點。特點是讓人記住的最容易的方式,尤其是學生對于教師的特點。就拿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小的時候會根據老師的特點給老師取外號,多年后我們可能不再記得清老師的長相,但是他的特點我們卻記得很清楚。有特點也是一個人被別人喜歡的根本原因,沒有人會喜歡一個沒有特點的人,因為一個沒有特點的人就是一個平庸的人。想要當一個好的教師,就必須讓學生信任和敬佩,所以,教師首先得不平庸,想要不平庸,就要有自己的特點,并且把自己的特點融入課堂,幫助學生提高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所以,發掘自身教學特點,讓學生接受和信任,是能夠教好這門課的一個重要因素。
最后、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改變現有的人才評價機制。
我們現在的人才評價標準還是與成績是分不開的,高考依然是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家長認為只有想辦法讓孩子成績好,走入高校才能成為人才,所以家長的為自己的孩子擇校的時候,會去比較哪個學校的升學率高,然后就送自己的孩子去升學率高的學校。這就造成了學校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升學率,而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能力的作用是通過一個很長的周期才能顯現出來,也許也不會通過卷面的分數來顯現出來,所以想要提高升學率,必須回到傳統教學方式上來,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造成了新課程改革標準實施的陰奉陽違。所以要想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必須要改變現有的人才評價機制。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全民素質,實現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艱巨而又迫切的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對人才結構的要求不斷變化,教育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作為一名小學人民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肩負著人生過程中啟蒙教育的重任,要切實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夯實學生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實用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