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透徹地說明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愉快情緒,并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變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這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可以這樣培養小學生的作文興趣。
一、通過活動,激發作文興趣
在新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習作要求,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于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絢麗多彩的生活,不正是孩子們的濃厚興趣所在嗎?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上作文課時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去“旅行”,或開展豐富多彩的其它活動,將作文教學巧妙地安排在活動中,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安排一次春游活動,農村的學生生長在農村,如詩如畫的大自然,就是他們的搖籃。教師帶領學生去看看柳樹小溪,聽聽百鳥鳴叫,呼吸新鮮空氣,感受一下拂面春風。學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玩耍,體驗大自然之美,然后再回到教室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親眼看見、親身體會到的寫成習作。這樣,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有感而發。學生既描寫了家鄉之美,也陶冶了情操。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既玩得輕松,寫得輕松,老師也教得輕而易舉,事倍功半。作文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手,樂于表達,所以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的確,在玩中實現趣寫,并讓玩的樂趣走進學生的作文,學生一定能學出無窮的童趣來。
二、通過創設情景,激發作文興趣
創設情境,可以加強對大腦的刺激,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引導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形成一個作文的興奮點,從而產生要表達的沖動。老師可以利用生活、實物、圖畫、音樂、語言、表情等途徑,創設豐富的、形象生活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對情境進行細致的觀察,既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又使學生獲得愉悅的感覺,激發學生強烈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老師也可以用鮮明的、飽含激情的語言,創設作文情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例如:在指導學生寫《我喜愛的……》作文時,一上講臺我就說:“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心愛的東西,今天,老師把自己心愛的東西帶來了,我邊說邊把一本我很喜歡的書拿出來。“這本書是我讀小學時,用五元錢買的,它的封面普通,但他的內容很豐富……它的作用很大,書中的人物激勵我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刻苦學習……直到今天,我仍喜歡它,時時拿出來看”。老師今天想知道你們的喜愛之物是什么樣子的?你為什么喜歡它?能給老師介紹一下嗎?”這時,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心愛之物……他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著自己的心愛之物,接著爭先恐后的在課堂交流……然后就興致勃勃地寫起來。這次寫作我幾乎沒有指導,同學們就能順理成章了。
三、通過表揚,激發作文興趣
農村小學生寫一篇好的作文并不容易,加上他們比城里的學生膽小,老師適時的表揚和肯定能激發他們的作文興趣。老師在下評語時應盡可能多挖掘習作中的“閃光點”。如:學生的習作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或好詞佳句,我不但給予學生眉批,還在總評再次表揚,而且還在班上給其同學樹立榜樣,甚至有時還把其作品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處,強化了他們的自豪之情,喚起興趣。學生的有成功感很重要。學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從老師那兒了解到作文的結果,得到鼓勵。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及時地把信息反饋給學生,一方面從詞、句、段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層次學生的習作優點,使大部分學生都能從自己的每一次習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樂趣,促使學生的作文興趣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和強化。作文評價的目的不是講評學生寫作的好壞,而是要激勵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如:寫得好的作文,可以在班上交流,還可以推薦到報刊雜志上發表。對于寫得不夠好的,教師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作文中的一點點進步,或用詞得當,片斷描述得精彩,都應得到鼓勵。同時,教師對作文的評語要體現激勵功能和指導性,要伴有誠懇,以便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總之,積極的心理因素可促進學生樂寫。當學生對作文感興趣時,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喜怒哀樂的事,就會涌向筆端,從而自覺地、主動地寫作。小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方法多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才能“百尺竿頭”。讓學生愿意寫、喜歡寫、樂于寫,是新課程標準的重點,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難題。不過,如果從小學低年級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將會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