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是應試教育,因此很多家長以及老師都將教育強制化和規范化,這無疑就讓小小年紀的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都處于發展初期,因此過重的學習負擔不僅會影響其健康成長,還會加重其逆反心理。因此,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我們需要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學 學習興趣 教學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與其它學科不一樣,它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通常其記憶力比較好,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在數學的教學中,若是讓學生長時間處于一種反復的計算狀態,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反感情緒。為了有效改善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讓學習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過程,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都不相一致。因此,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關懷,讓學生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去取得成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相關資源,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豐富有趣的學習環境,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對學生產生興趣。
例如,在學習簡單幾何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情境:圣誕節來了,圣誕老人要為大家送去各種各樣的禮物,這些禮物的盒子有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可是,圣誕老人不知道該怎樣將這些禮物包起來,因此,同學可不可以幫幫圣誕老人呢?
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的情緒會高漲,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會逐漸投入到數學的課堂活動當中。情境創設教學法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其課堂效率。
二、滿足學生的歸屬心理
所謂歸屬心理,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渴望被集體接納和認可的心理,希望自己成為集體中重要的一員,同時對其他同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若是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歸屬感,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這樣就會擁有一種成就感,在集體中迅速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與此同時,學生們會更加積極地去參加集體活動,不斷證明和突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出色,不斷擴大自己在集體中的影響力。最終,這種心理歸屬感會成為學生不斷進步的重要動力。
在通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見到這樣的類似場景:老師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十分你積極,爭先恐后,把手舉得高高的,希望老師能夠點到自己,在回答問題時獲得大家的關注,滿足內心的歸屬感;然而還有一部分學生把頭埋得低低的,不敢舉手,生怕被老師點中。
這兩種極端的現象充分表明,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合作式的學習才能夠兼顧這兩種學生。一方面,對于十分懼怕回答問題的學生,老師可以讓擅長回答問題的學生為其進行解答。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學生的歸屬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比較內向的學生。
三、以疑導學,激發求知欲望
所謂人的思維是由疑問和驚奇開始,因此,對于好奇心極強的小學生而言,懸念能夠極大的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常,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往往能夠不斷激起思維的浪花,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教學充滿期待,這樣無疑就能充分顯現學習的魅力。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材與學生的心理發展,通過設計問題來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求知欲。
例如,老師在黑板上寫上:1=1000,這樣一個懸念就會讓學生思考,1怎么可能等于1000呢?老師一定是寫錯了。在學生疑惑不解時,老師可以對其進行啟發,我們怎樣才能將這個題目改對呢?這個時候,學生再一次陷入思考,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將其改成1<1000,對于這樣的答案我們應當給予肯定,讓學生有一種回答問題的愉悅感。這時,老師可以對其進行再一次的啟發,我們是否能在數字后面加上某種單位使其相等呢?隨后,教師為學生做一個小實驗:首先,拿來兩個500毫升的水瓶,對其加滿水,再拿來一個1升的水瓶,將兩瓶500毫升的水灌到1升的水瓶中,這樣學生就會恍然大悟,原來1升=1000毫升。
四、聯系生活,加強直觀教學
由于數學是一項抽象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其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然而,如何讓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具體呢?教師可以將教材和學生實際生活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聯系,采用教具和投影儀,使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讓學生較為直觀的對事物進行觀察,從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
例如,在學習圓柱形的側面積時,由于小學生的思想還比較淺顯,對于其側面積的概念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將一個圓柱形的易拉罐全部展開,讓學生更為直觀的看到圓柱形的側面積是怎樣的一部分,它的面積為什么是高乘以圓周長。
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圓柱體,加深學生印象,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對其進行理解,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這樣就消除了學生對于學習的厭倦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五、貫穿實踐性,發展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數學的學習,老師不應只關注其結果,還應該關注其過程,更應當關注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態度。由于數學來源于現實,因此也要運用于現實。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的實踐過程,將其數學知識廣泛的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應用將個統計表在生活中做調查。像是“爸爸(叔叔)每天的吸煙情況”,學生可以運用老師教的方法,對爸爸吸煙的時間、地點、數量以及買煙開銷做一個統計,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夠鞏固學生的學習知識,提高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總結: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伶俐.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與興趣的關系[J].新課程·小學,2013(6)
[2]何珍英.巧妙激趣事半功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興趣的培養[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1(15)
[3]周祥顯,顧典啟.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策略[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3(9)
[4]石道祥.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 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