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小學作文教學中小學生 “怕”作文,教師“憂”作文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關于作文教學,葉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經說過:“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為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這一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就是說,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寫作的能力,以期學生具有自己會寫的本領。長期以來,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無話可說、無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癥,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十年沿襲下來的“封閉式”作文教學所致。諸如:一、作文脫離生活。學生關在屋子里閉目塞聽、閉門造車,作文成了無源之水。二、教師包辦。從作文命題、立意、選材、列提綱到習作的評改,教師一人包攬,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好的“圖紙”砌磚,完全剝奪了學生習作的自主權。三、說寫脫節。學生作文光寫不說,取締了“說”這一必要的訓練形式,割斷了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這一密切相關的統一體。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個體有差別,作文水平有差異,有的下筆如有神,有的卻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或千篇一律;學生無興趣,寫作如“擠牙膏”等。作文教學可謂舉步維艱。這種現狀無疑與教師“填鴨”式的授課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教師習慣于一廂情愿,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導致學生長期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從而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和嚴重的厭學心理。可見,要根治小學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教學質量,作文教學需另辟蹊徑。
一、給學生一片開放的習作空間。
在習作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學生聊起天來滔滔不絕,但提筆寫作卻無話可說。經過與他們交流原因,我發現出現以上狀況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習作教學在許多時候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所讓學生寫的內容并非是他們所見所思所感。作為教師,我們應為學生提供開放自由的習作空間,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學生快樂習作,自由習作。(1)開放習作題目。葉圣陶先生曾說:“只有兒童心底流出的題目,兒童才以極大的興趣對待它。”因此,習作題目的制定,要體現開放性和自主性,教師要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在題材積累、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習作題目,教師輔之以梳理,從而制定出開放而富有個性的文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自由而有創意的表達。(2)開放習作內容。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文章本身就是生活的反映,是個人生活積累的再現。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隨時記錄所見所感,從而使習作內容更加豐富而生動。例如:觀察自然界的花鳥蟲草,風霜雨雪,生活中的人與事,民情風俗,觀光見聞,參觀訪問,調查研究,集體活動等,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平時自己積累的材料庫中去提取相關內容,加工整理,筆端的文字就會如涓涓細流,涌動不止,而不會像以往那樣閉門造車,愁眉不展。(3)開放習作時間。以往的習作教學大多讓學生在規定的有限的時間內去完成。例如,一周兩節習作課,教師往往在第一課時布置習作內容,進行簡單的指導后,讓學生當堂寫作。學生事先沒有絲毫的準備,寫起來很容易犯愁。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指導得再細,但學生腹中空空,寫起來自然磕磕絆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應開放習作的時間,提前布置習作的主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查閱資料,采訪、研究、實驗,待時機成熟時,再讓學生寫作。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內容充實,有血有肉。
二、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
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絕大多數教師沿襲的仍然是學生作文教師改的傳統方法。教師們盡管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學生們的作文水平卻總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學生作文教師改,剝奪了學生修改作文的優先權,使之不自覺地喪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動性,人為地養成了學生對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賴性。而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對教師的作文評改看重的只是分數和等級,至于教師批注的修改方案則漠不關心,具體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長此以往,學生根本無從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劣所在,修改無方,談何提高?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見,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習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領悟文章“入妙”之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教師們都懂,但更要讓學生們明白:培養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同樣是終身受用的。首先要培養起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和穩定持久的寫作積極性。這是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和習慣的重要前提。同時要著力于提高學生對作文修改的認識,端正其態度。其次要給予學生批改作文的技術指導,使之具有相對的可操作性。然后,還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范圍和要求。總的來說,文章修改有四個大的方面。(1)改語言,就是修改標點符號、錯別字、病句,還要看遣詞造句是否通順簡潔、準確生動、妥貼得體等。(2)改結構,要看謀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層次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伏筆呼應是否巧妙等。(3)改中心,要看題目與內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確、新穎、深刻,主題是否突出,論點是否鮮明,能否統率材料等等。(4)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當,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等等。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那就是養成習慣”。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作文修改教學。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習慣的同時,更要養成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只要教師在“導”的方面下苦功夫,做到巧導善引,切實有效,就能點鐵成金,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在訓練中逐步培養學生修改作 文的能力和習慣。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說它重要,是因為寫作能力是伴隨學生終身的能力,它無論在學習、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它艱巨,是因為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我相信,通過以上的做法,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定會在學生身上收到顯著的成效。一定能讓我們的作文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定能讓學生寫作進行的輕松自在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