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盧龍縣桃林口村坐落在長城腳下,20世紀60至80年代,大量長城磚被當地村民拆掉蓋房建院,隨著人們對長城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從1983年至今,村民再沒動用過長城一塊磚,并開始自覺保護長城。2006年,村民為了反省自己的行為,在村口專門立了一塊“知恥碑”警醒后人保護長城,如今,這個“長城村”已經成為一個旅游新景點。
“知恥碑”碑文是這樣說的:“過去我們錯了,因為不知,拆長城磚蓋房盤院,國寶未被珍視,取之方便,棄之隨意。現在我們知錯了,因為覺醒,把長城民宅保存下來,刻上心中的痛,明恥辱,警后世。”
桃林口關長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桃林口地處青龍河(古玄水)河畔,燕山南麓的群山入口處。桃林口作為軍事要塞,最早設防時間在周代的孤竹國時期。正式設防始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桃林口名字最晚在那時就已形成,距今至少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從明朝滅亡,到清朝建立,一直到民國末年,在長達350年的時間里,桃林口長城一直保存完好,沒有任何破壞,因為清代和民國政府規定,嚴禁百姓及其他任何人破壞長城。
桃林口長城的破壞與拆毀,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自然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歷史的原因。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這里的長城曾遭到3次大規模的破壞。第一次是1957年至60年代中期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開發荒坡,集體大規模組織修梯田,動用了大量的長城磚石,數百米長城遭到毀滅性破壞;第二次是1976年大地震;第三次是1977年修水壩,村民們聽說長城將要被淹,于是就地取材,拆毀長城磚石,蓋房盤院。特別是在當時全國性的拆城運動中桃林口長城未能幸免,就連北京的城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被打著“戰備”幌子的拆北京城墻運動竟動用工程兵的推土機強行拆毀。而南京明城墻在20世紀50年代也經歷了一場劫難,1956年,大規模拆除城墻的行動陡然掀起。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拆城導致約1/3的城墻被拆除,近8000萬塊城磚散失。
走在村子里,看到大大小小的宅院,就連廁所、豬圈、雞舍都是用長城磚蓋起來的。甚至村中的“長城旅店”打出的廣告都說:住長城屋,睡長城炕,嘮長城磕,享長城樂,住世界上最昂貴的房屋,圖世界最低廉的價格。在村東北角還殘存著第三敵樓基座,上面已經長滿了沒膝的蒿草。一位村民說,劉家營桃林口的這段長城大約有20公里,其中近10公里長的城墻正好穿過桃林口村,但是現在的長城遺址變得面目全非了,要不是剩下的敵樓、殘墻和立的石碑,很難想象出這里曾經有過長城。
近些年,隨著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力度加大,村民們保護長城的意識增強了。如果桃林口長城完整地保存到現在,無論是對于現在還處于貧困狀態的桃林口村民來說,還是對于發展當地的旅游產業來說,那當然都是天大的好事。但桃林口長城已經破壞,村民在反省自己的行為的同時立知恥碑以警示后人值得稱道,再仔細琢磨,能把長城的拆毀都歸罪于村民嗎?
桃林口村民,大部分是明代修筑桃林口關城民工和戍守長城士兵的后人,現有住戶400余戶、1500余人。現在,全村人都成了最堅定的長城保衛者。現在的“長城村”已成為長城文化的一部分。
知恥近乎勇,一個強盛的民族往往崛起于這個民族的恥辱感。我們中國人歷來就有“愛面子”的傳統,歷來認為當眾認錯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事情,村民能有這樣的勇氣,下如此大的決心撕下“面子”。“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犯錯后能勇于改過自新,已過文明“蒙昧期”的村民仍值得嘉許稱道。
編輯: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