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正在形成起來的新資產階級,具有我們的資產階級的一切惡德。它剛從貧窮中爬上來,就已經看不起貧窮了。它貪圖那好久沒有的一切好處,它知道應當如何去獲得并如何去保持起來。
——安德烈·紀德蘇聯早在斯大林時期就已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國抗衡的國家。可就這么強的國家,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下解體了。
對于蘇聯解體的原因是議論紛紛,各執一詞。長期存在的“特權”在解體中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
“職務名冊”的特殊權力
特權,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權力。蘇聯的特權最初開始于斯大林時期。斯大林運用手中分配干部的權力,創立了“職務名冊”制度(官職等級名錄),名冊一共分為3類:第1類包括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各局首長、大工業企業領導人等;第2類包括各部、局的副職以及其他相當職務;第3類包括地方上的領導干部。
按照“職務名冊”的制度,斯大林掌管著無限的權力,大部分官員的任用是由斯大林的親信所控制的組織來決策的。而斯大林本人控制著名冊的第1類和第2類,有時還會控制第3類。就這樣,全國各級的主要領導幾乎都被斯大林掌握著。如果有幸冊上有名,獲得的就不只是一定的職務,更享有了一定的物質生活。不僅如此,這些冊上有名的領導的官職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終身制。如果冊上沒名,有些人就會想方設法地使自己的名字入冊,哪怕是第3類也可以。
雖說“職務名冊”的職位屬于終身制,可就在赫魯曉夫上臺后,他對這種終身制進行了改革,采取了任期制和輪換的制度。但由于此制度涉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并遭到很多高層的反對,所以就在勃列日涅夫上臺后,這種任期制和輪換制就被全面否定了。
“職務名冊”所形成的那些特權階層也順其自然地享受起不同的特權:免費的高級別墅、專用的汽車、免費的早午餐、休假劵或休假旅費、醫療補助,還有特供商店的購買資格,等等。在葉利欽的自傳中提到,“連我這個政治局的候補委員,僅僅這樣的級別,都可以享受3個廚師、3個服務員、1個清潔女工,還有一個花匠……”
斯大林的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在她的《僅僅一年》一書中描述:“佛洛希洛夫、米高揚、莫洛托夫的住房和別墅擺滿了地毯、高加索的金銀武器和貴重瓷器,他們的別墅變成了富麗堂皇的大莊園,有花園、暖房、馬廄,當然,這一切都是用國家的錢來維持和經營的。”
當民眾處在物質的匱乏中時,蘇聯的這些特權階層仍然享受著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
20世紀的70年代,在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有個被市民羨慕的“小白樺”商店。這個商店并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只有蘇共中央的工作人員才有資格。這些特權階層的人可以在這個特殊的商店里買到國內罕見的物品:魚子醬、鰉魚、鮭魚和出口的伏特加、法國白蘭地、蘇格蘭威士忌、美國香煙、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領帶、奧地利皮鞋、英國呢絨、法國香水、德國晶體管收音機、日本錄音機,等等。
不同等級的不同待遇
雖說那些“名冊”上的高官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但等級不同,所享受的待遇也就不同。所謂職位越高,享受的待遇就越高,也越豐富。
阿爾巴托夫在《蘇聯政治內幕——知情者的見證》中寫道:“根據這個制度的等級—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中央委員、人民委員、各局的首長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權。戰爭之前,享有這種特權的范圍相當小,但特殊待遇本身是非常優厚的。在戰爭以后,特權開始擴大,從斯大林到集體農莊主席,按照級別享受這些特權:黃金地段的高級住房,免費占用別墅,專用汽車(領導人和妻子、兒女都有,有時一人幾輛供選擇),專職司機,免費早餐和午餐,假日去休養所,往返休養所、療養所的大量路費,補助,醫療費、不用排隊就在特供商店里購買緊缺的商品和進口奢侈品,以及其他的特殊供應。”
曾經擔任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利加喬夫說過:當他擔任蘇共中央組織部長后,第二天就給他配備了高級轎車。他提出換一個檔次低一點的轎車時,竟然遭到蘇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訓斥,說他這樣是搞特殊,破壞了機關的風氣。
葉利欽在自述中也揭露過蘇聯特權的嚴重性:全莫斯科享有各類特供商品的人約有4萬,且有等級之分。葉利欽稱那些“部長”或“政治局委員”這一級別的人為“爬到了黨的權力金字塔的頂尖”。他還說:做到這個級別,就可以享有一切。
特權階層們待遇雖然高低不同,但和平民百姓相比,仍然是天壤之別。他們在普通百姓水深火熱的時候,仍然享受著國家給他們的權力和金錢,盡情揮霍。
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訪問蘇聯后寫了《從蘇聯歸來》,在書中提到:“在蘇聯特權高層的餐桌上既有冷盤:各種火腿、腌制的或熏制的魚,熱菜有蝦燒鱘魚肉,奶油棒雞以及諸如此類。而平民百姓卻在路邊,手拿一塊墊著草的生肉向路人銷售,有的就拿雞或類似的東西。他們沒有錢付攤位費,當執勤人員出現時,他們拿起東西就跑。”
特權階層的高官們住著免費的華麗的別墅時,蘇聯人民住著低矮簡陋的房屋。《從蘇聯歸來》中記載:“那里每四個人合住一間長二米多、寬二米多的房子,每人每月兩個盧布租金。”在特權階層高官們享受美味佳肴時,蘇聯人民除了面包之外,有一條干魚就覺得滿足幸福。
特權階層的“錢袋”制度
特權階層除了擁有平民見都沒見過的特供商品和特殊待遇,還擁有高于平民50倍以上的工資待遇。在1945年4月,蘇聯政府規定在機關、企業、團體中擔任重要職務的人實行工資制。
工資的數額一般規定為2200到3000舊盧布,最高的數額可以達到4000到5000舊盧布。后期錢的數額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部分沒有列入工資單,而是用封口的紙袋,同工資一起發放,這就是所謂的“錢袋”制度。“錢袋”金額一般根據職務從幾百到幾萬盧布之間不等。而領取“錢袋”的官員必須嚴格保守秘密,如果透漏消息就要遭到嚴厲的處罰。
莫洛托夫曾說:“我現在無法準確說出給我多少工資,因為變了好幾次。而且戰后根據斯大林的倡議,采用了錢袋制。用這種封著的小包給軍事和黨的領導人送錢,很多的錢。當然,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數目不僅太大,而且過分。我對此不否認,因為沒有權利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斯大林女兒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在《僅僅一年》里也描述了父親斯大林的工資情況:“父親不知道他一頓晚飯值多少錢,還有他的各處別墅、毒品化驗等所值若干,因為他是從來不用掏錢的。他的生活全部由國家包干。每個月從蘇共中央、國防部、部長會議及其他由他當榮譽成員或象征性成員的機關源源不斷寄來的工資袋,他看也不看,就塞進抽屜里了。”
斯大林時期,蘇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700美元,而部長每個月的“錢袋”就大約為2000新盧布。赫魯曉夫上臺后,決心在薪資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他廢除了“錢袋”制度,并規定了部長每月工資最高為8000舊盧布,副部長7000舊盧布,司長4500舊盧布,副司長3000到4000舊盧布。當時的蘇共中央宣傳部長康斯坦丁諾夫原來的工資為15000盧布,現在被降為5000盧布。雖然高官降了薪,但收入仍然比普通百姓的300到350盧布的工資高出很多倍。
雖然赫魯曉夫堅持改革,但觸動了其他高官的利益,導致改革的結果很不成功。那些“名冊”上的高官們,要求罷免赫魯曉夫,支持勃列日涅夫上臺。而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完全依靠了特權階層,恢復了領導干部的繼承性,在原有的特權制度上更增加了新的特權制度。
特權階層在斯大林時期誕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高官們的家屬也都跟著沾光,享受了特殊的權力和待遇。
特權引發了“駙馬案”
正所謂有了特權,就有了關系可以貪污腐敗。他們之間相互推薦人選并且任用,他們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所謂樹大好乘涼,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年僅25歲就當上了將軍。蘇聯時期轟動一時的“駙馬案”也是仰仗親人的特權關系進行貪污受賄。
“我現在已是內務部第一副部長了,可坐的還是那種破伏爾加車,實在有失體面。不過,這對我來說倒不算什么,可別人看來,我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婿,還在坐這種車,那樣與他的臉面是否有些過不去?”這正是勃列日涅夫的女婿尤里·米哈伊洛維奇·丘爾巴諾夫(以下簡稱丘爾巴諾夫)對謝洛科夫部長所說的話。
從丘爾巴諾夫成為勃列日涅夫的女婿那一天起,就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岳父岳母身上,什么事都照顧的很周到,時間久了,勃列日涅夫喜歡這個女婿勝過了喜歡自己的女兒,并在短時間內,使丘爾巴諾夫晉升為內務部第一副部長。
得到岳父岳母的關愛,丘爾巴諾夫越來越橫行霸道,他不但仗著岳父勃列日涅夫的關系肆意妄為,無所顧忌,而且他每次都會依仗權勢,收獲大額金錢。因為他的身份特殊,所以每次到一個地方,人們都會巴結他,讓他盡情享樂,而且在他臨走的時候還會送上特產和“紅包”。
有一次,丘爾巴諾夫到中亞的一個州檢查救災工作。中途他到加茲利鎮的一個商店里,店員根據他的言談舉止知道此人是個大人物,便向丘爾巴諾夫訴說這個地方的商品短缺,影響了百姓的生活。隨后,丘爾巴諾夫裝出很生氣的樣子,并對州委第一書記卡里莫夫說:“我要向中央報告這個嚴重的問題。”就在當天晚上,州委州政府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丘爾巴諾夫,并在宴會結束后為丘爾巴諾夫準備一個裝有一萬盧布的信封。直到接到信封,丘爾巴諾夫才轉怒為喜,答應那件事不再追究。
據資料記載,丘爾巴諾夫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共收受賄賂約110萬美金,是普通蘇聯工人270年的工資。不僅如此,他還收受很多貴重的禮物,如高級地毯、精致茶具、文物珠寶等。
由于關系和地位在,“駙馬”丘爾巴諾夫想要的別人不敢不給,但有時他也不免要給比他位高的人送禮。
1980年11月13日,是內務部部長謝洛科夫的70歲壽辰,丘爾巴諾夫和很多內務部的人一樣,想要趁此巴結部長。可送禮的錢,丘爾巴諾夫是不想自掏腰包的,他便假借給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人送禮,用國家贈送外國貴賓禮品的錢購買了一塊金表,但第二天,這塊價值四千盧布的金表卻出現在謝洛科夫的手腕上。
雖說丘爾巴諾夫一直是平步青云,但就在他的岳父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由于他長期貪污受賄、濫用職權,丘爾巴諾夫被押上了被告臺。就在1988年12月30日,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判處丘爾巴諾夫有期徒刑12年,并沒收了他全部的財產。
“駙馬案”只是當時蘇聯特權腐敗的冰山一角,從蘇聯的特權階層成立開始,官僚們就開始喪失了革命的意志,每天關心的只是一己私利,他們整日奢靡,相互私相授受,不管百姓的水深火熱,漸漸地也失去了人們群眾的支持。
編輯: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