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基頓經(jīng)常扮演著渺小的人物角色,他沒有費力地去討好觀眾,他始終保持著面無表情,然而他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歡笑,更是一種智慧。他通過這個小角色不斷地告訴大家,不論自己被多么大的困境困擾,人們總要找準方向,抓住時機,靠智慧勇敢地克服過去,迎接勝利。默片,也稱為無聲電影。是沒有任何對白,只是用動作和表情來表達劇情的影視劇。默片稱得上是歷史悠久,它發(fā)明于1860年,哪怕到了1900年,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事物。默片年代,也被稱為“銀幕年代”。
演繹一部默片是十分需要演員發(fā)揮大量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了解角色的內(nèi)心思想和劇情。
在20世紀,演繹默片的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被廣為人知,引人矚目,成為了一代文化偶像。在同一時期的另一位默片大師巴斯特·基頓(以下簡稱基頓)也是可以和卓別林相媲美的,他被認為是美國獨立電影的先驅(qū)。相同的,他們都是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在鏡頭面前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不同的,基頓扮演的角色都是面部毫無表情,哪怕在談情說愛時,面部也都是嚴肅不笑的。正因為這樣,基頓被人們稱之為“冷面笑星”。
在基頓和公司簽約的合同上規(guī)定了,既然被稱為“冷面”,就意味著不單只是在熒幕前不笑,哪怕在公眾面前也要保持著面若冰霜。
基頓經(jīng)常扮演著渺小的人物角色,但他通過這個小角色不斷地告訴大家,不論自己遇到多么強悍的敵人,或是被多么大的困境困擾,我們都要找準方向,把握時機,靠著智慧勇敢地克服過去,迎接勝利。
“雜耍家庭”造就了冷面風格
1895年的10月4日,基頓誕生于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雜耍家庭。出生的家庭是“滑稽”的,就連名字也有段滑稽的傳說。其實基頓的本名不叫巴斯特·基頓,而是叫約瑟夫·佛蘭克·基頓。傳說當時逃生魔術大師哈利·胡迪尼在沒有成名的時候,與基頓一家人一起生活。在基頓半歲大時,不小心跌下樓梯,幾乎把樓梯壓塌,而基頓被甩下來的時候并沒有因此受傷,反而惹得他一直傻笑。這時胡尼迪對著基頓的父母大聲地說:“看看你們養(yǎng)的小混蛋(Buster,因為‘Buster’的中文意思有破壞者、混蛋的意思)。”從那以后,大家就開始叫基頓為Buster(巴斯特),而基頓本人也接受了這個名字。
基頓的父母一直跟著賣假藥為生的劇團演出,基頓便從小的時候就開始耳濡目染地接受“表演”的“課程”。
據(jù)說,基頓父母的初衷,是不想讓他跟著一起演出的。但在基頓父母演出的時候,就扔下他自己在后院閑逛,可能是出于好奇,基頓就把右手的食指伸進了擰干衣服用的架子當中,手指就這樣被絞斷了。基頓的父母趕緊把他送到醫(yī)院,可是剛剛包扎完的基頓趁大家不注意就又跑出去用石頭打桃子吃,結(jié)果被石頭砸中,頭部被縫了三針。事情還沒結(jié)束,就在當天的傍晚,基頓跑到窗戶前看旋風,就這樣,基頓被卷到大街上,還好被路人看到,帶回家中。由于領略到了把孩子孤單留在一旁的危險,此后基頓的父母登臺演出時,就會帶著基頓,讓他的躁動不安用在舞臺表演上。
到了上學的年紀,基頓在課堂上用在劇團里學回來的可笑的話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擾亂了上課的秩序,結(jié)果被趕出了學校。這件事情,讓基頓原本不開朗的性格變得更加內(nèi)向,基頓也從此再沒有去上學。雖然沒有讀書,但在母親的教育下,也沒有讓基頓變成一個文盲。
離開學校的小基頓又開始跟隨父母一起演出。在節(jié)目里,基頓利用他天生就會的摔跟頭,演繹了一場家庭鬧劇,劇情的高潮就是基頓的父親抓起小基頓,從舞臺的一頭扔到另一頭,或者扔到觀眾席里。因為這樣,基頓的父母經(jīng)常被政府調(diào)查,基頓也曾被帶進市長的私人辦公室,被扒光衣服,讓醫(yī)生檢查,怕有被虐待的情況發(fā)生。
雖然演出給基頓一家?guī)砺闊舱驗檫@個鬧劇,基頓培養(yǎng)了他隨之轟動一生的冷面表情的表演風格。
千里馬遇到伯樂,開始熒幕生活
基頓一直跟著父母演繹滑稽的舞臺劇,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表演的滑稽舞臺劇并不再被觀眾看好,就在1917年1月,基頓決定退出舞臺演出,毅然決然地來到美國紐約尋找自己的“路”。
由于基頓本身已經(jīng)小有名氣,所以剛來到紐約的他很快得到一份演出合約,加入了紐約冬季花園劇場。一次偶然閑逛的時候,基頓認識了藝名叫“肥帝”的羅斯科·阿布庫。機緣巧合的促使下,在冬季花園工作了僅僅兩個月的基頓毀約,放棄周薪250美元的待遇,接受了周薪40元的配角,加入“肥帝”的公司,開始了大銀幕的世界。
剛剛進入“肥帝”的影片公司,基頓就加入了《屠夫男孩》的拍攝。他在這部電影里扮演拎著鐵桶買糖漿的人,內(nèi)容主要就是將錢幣扔進鐵桶再遞給“肥帝”,但是“肥帝”沒有看到桶里的錢,就把糖漿倒進桶里。為了把錢拿出來,“肥帝”就把糖漿倒進基頓的帽子里,錢拿出來以后,又把糖漿倒回桶里。這時基頓把帽子戴起來準備走,卻發(fā)現(xiàn)糖漿把頭發(fā)黏了起來,“肥帝”幫他拽下來后,基頓的腳又被地上的糖漿黏住。
《屠夫男孩》這個電影,雖然基頓只是一個小人物,但他的表演仍然會讓大家記憶猶新。
和“肥帝”的合作越來越多,除了待遇的上漲,基頓的人氣也得到了提升。在短片《哦,醫(yī)生》中,是基頓唯一的一次演繹了極其風格化又具有極其古怪狀態(tài)的人物——色鬼醫(yī)生的兒子。在劇中,基頓被責罵時會號啕大哭,“父親”出丑時會哈哈大笑,沒事的時候就會恢復本來的面無表情。
隨后,基頓和“肥帝”合作《西部荒野》,這是兩人正式搭檔演出的標志。片中有緊張的故事,有動作的笑料,更把西部片用滑稽的形式演繹出來。在這個影片中,基頓已經(jīng)和“肥帝”平分秋色,幾乎是各占了一半的戲份。
基頓和“肥帝”是搭檔,更是好友,以至于基頓入伍回來后,拒絕了福克斯的邀請,欣然回到“肥帝”的公司。基頓把他在部隊中所演繹積攢的一些橋段進行整理后,加在短片《后臺》中。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劇場在演出前,演員紛紛罷演,于是劇場的工作人員決定自己演出,在“皇后與國王”一戲中,“肥帝”扮演國王,基頓則男扮女裝,小鳥依人狀,讓觀眾捧腹不已。最后劇場的人通過努力,讓演出圓滿閉幕。
成立自己的公司,人生輝煌的6年
在1918年到1919年間,基頓和“肥帝”共演繹很多默片,《晚安護士》《廚子》《鄉(xiāng)巴佬》《修車鋪》,等等。但影片的笑點和滑稽幽默的方式都沒有新的突破,像是被大雨淋到頭,用鵝毛枕頭當武器,失敗的魔術表演,在馬腿上涂抹機油,被機油澆到身上,房屋著火引起混亂等老套的橋段,這些已經(jīng)失去了搞笑的戲份。
一次偶然的機會,“肥帝”簽約派拉蒙影業(yè)公司,為派拉蒙拍攝劇情長片,而基頓也開始自立門戶,開設了自己的公司,自己擔任導演。雖然兩人不再合作,但長時間積累的友誼仍然還在。
1920年,基頓為了拍攝第一部長片《呆子》,公司買下了卓別林當時拍短片的片場,并且接連又拍攝了19部短片。雖然說是短片,但是短片的拍攝陣容十分強大。從投資人到出納,從導演到攝影再到技術指導和剪輯,通通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人物,并且在制作方面,基頓有了自主權(quán)。這每一部片子,都是大家一起討論的結(jié)果,它凝聚了大家的心血,這也使得基頓的影片有了極高的成熟度。
從1923年開始,到1929年之間,基頓一共拍攝12部電影長片,每一部都十分成功,可以說這6年是基頓演繹生涯中最輝煌燦爛的6年。基頓獨特的表演方式,讓他和當時另一個默片大師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齊名,甚至可以說喜歡基頓的人更多。和基頓長期合作的導演艾迪·克萊恩曾經(jīng)說過:“沒有一個電影演員像他成名這么迅速。兩年不到,全世界都知道他了。”
基頓拍攝影片的角色有個特點,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在基頓拍攝的《將軍號》一片中,基頓飾演一名普通的火車公司員工。他最心愛的兩樣東西,就是他的“將軍號”火車和他的女朋友。在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方軍隊計劃了一個陰謀,決定劫走“將軍號”火車,給南方軍隊來個突然襲擊。而基頓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北方軍隊的詭計,他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搶回了“將軍號”,并把北方軍隊的火車引到一座木橋上,不僅助南方軍隊一臂之力,還贏回了女朋友的芳心。
影片將愛情、戰(zhàn)爭、冒險等相結(jié)合,是基頓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影片。但是當時有了“有聲電影”導致《將軍號》的票房并不好。最終,基頓決定加盟米高梅公司。
加入米高梅,命運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
加入米高梅后,基頓失去了對影片的控制,他沒辦法像以前一樣即興表演,而是必須按照劇本的要求拍攝。好像是失去了自由的基頓,演繹出來的喜劇氣氛自然就沒那么出色。漸漸的,搞笑的喜劇片淪為一般的影片。
美國在前幾年推出了一部關于基頓的傳記片,名字叫《滑稽到傷:巴斯特·基頓在米高梅》。由于影片中包含了一些還沒有公開過的資料,所以這部傳記很吸引人。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基頓用痛苦的西班牙語念臺詞。基頓是屬于默片時期的人才,但到了有聲時代,基頓陷入了困境。再加上影視公司對他的不重視,讓基頓的電影生涯后期十分的不如意。影片中還有些鏡頭是在米高梅的:在一個舞蹈場景中,基頓在舞臺上像一個超大的牽線木偶在行走,沒有了以往的生氣,好像暗示著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創(chuàng)作力。另一個鏡頭里,他不斷地說著一點也不搞笑不滑稽的臺詞。很明顯地聽出,他的聲音已經(jīng)被酒精所侵害……
了解基頓的人都知道,默片時代的基頓,有著面無表情的臉和滑稽的動作,看上去這樣不協(xié)調(diào)的人,卻讓觀眾看了就想笑。可是他的這種才能,并不適合有聲電影。很快的,基頓淪為一個小丑角色,直到1933年,他被米高梅無情地解雇了。
離開米高梅后,基頓開始客串一些小配角,在1947年,他接受馬戲團的邀請,參加了馬戲團的首演。演出很成功,這讓本來受打擊的基頓開始漸漸有了自信。晚年的基頓不僅參加了話劇和音樂劇的演出,還接受了電視臺的邀請,有了自己的節(jié)目。隨著自己的曝光率增加,派拉蒙也希望得到基頓的影片拍攝權(quán)。但拍攝的影片和現(xiàn)實有些不符,基頓為了澄清事實,就為自己出版了自傳。1966年2月,基頓在美國逝世了。
基頓生前,雖然已經(jīng)和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齊名,也有很多人喜歡基頓的滑稽演繹,但是基頓仍然生活在卓別林的陰影里。就在基頓死后幾十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基頓的才能是遠高于卓別林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時間·影響》中對基頓也是特別的贊賞。
基頓演繹喜劇的天分和卓別林不同,他沒有費力地去討好觀眾,他始終保持著面無表情,然而他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歡笑,更是一種智慧。他飾演的每個角色,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在劇中,這個小人物卻可以戰(zhàn)勝困難,可以逆流而上。
編輯: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