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古代的醫生都遵從很重要的一點來行醫,那就是醫生本身的醫德。“醫德”包含了沉重的意義,古代醫生一直稟從這個觀念,來學醫和行醫。最簡單地來說,想當一名醫生是簡單的,但是想做一名有醫德的醫生就不那么簡單了。醫德,指醫生的思想、信念、品德、言論、行為以及對醫術的看法、學醫的宗旨,等等。
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581~682年),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的著作有很多,在醫學方面以《千金方》最為著稱,被后人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孫氏專論醫德的作品《千金方·大醫精誠》詳細地闡述了醫生的職業道德要求,成為了我國醫學史上醫德規范體系的開拓者。古代醫學家關于醫德的論述,是醫學界偉大寶庫中珍貴的精神財富,反映了古代醫學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
他的著作通過儒家思想、道家學說、佛家理論三方面闡述了醫德的重要性。如書中指出的“凡大醫治病……如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皆如至親之想”。意為在醫生眼中都是病人,對之用心皆一,施藥無二,而且要把所有病人都看作自己的親人一般去救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謂“仁”就是“愛人”。儒家強調醫學的道德價值,主張醫本仁術,注重醫生的道德修養。在中國古代醫學里,醫生的道德水平受到格外的重視,甚至被列為行醫的首要條件。
道家學說把“虛無”之道視作世界的本原和規律,萬物得道而生,此所謂“德”。道家所主張的淡泊名利、不以物累、少思寡欲等觀點在孫氏的醫德思想中也有很重要的反映。由于孫氏才學出眾,因此兩代帝王都曾征召授以高官厚祿,但均被他婉拒。他強調的“無欲無求”乃是為醫者應有的基本道德追求。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醫生絕不能嗇術以自貴,挾技以邀財。他認為貪欲會遮蔽一個醫生的責任心,也會泯滅醫者的良心。
佛教視人生為大苦,在世界受苦的是“一切眾生”。佛家有“平等心”,無高下、貴賤的差異,對一切眾生愛念想同,毫無怨親的分別。這些思想在《大醫精誠》中都有所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孫氏要求醫生必須立下“普救含靈之苦”的誓愿,這是對每個行醫者最基本的要求。他認為醫生要有解除病人疾苦的職責,將了解和體諒病人的痛苦及立志解除病人疾厄作為醫生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要求。
懸壺濟世、贈藥施救、德醫雙馨等的溢美之詞是對一個醫者的美譽,但和自古流傳下來的醫德的重要性是無法比擬的。古來就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之說。意為有道德方面成就的位居于先,有技藝方面成就的位居于后。“德之不存,藝于何有?”意為仁德不具備了,在技藝方面還有什么?即使古代醫生地位低下,很多名醫也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從事醫生行業,但他們并沒有因為醫生是“中九流”行業而放棄自己的醫德,足以說明“醫德”的重要地位了。
編輯: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