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起步很關鍵;為什么你會看得比別人遠,因為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什么你會比別人看得透徹,因為你比別人多了一雙『眼睛』。一個好的出身一直是人們所奢求,但又是選擇不了的。出身對孩子的一生起了決定性的因素。人們常常強調人生的起點很重要。比如一個人坐火車,一個人坐飛機,當然到達的目的地最快的是坐飛機的人,所以說起步很關鍵;為什么你會看得比別人遠,因為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什么你會比別人看得透徹,因為你比別人多了一雙“眼睛”。這些都可以歸于出身,體現在你的家庭環境和你一生的教育。他們從小便受到成人般嚴格的教育與培養,從懂事起就失去童年,成為一個年幼的成人。正是因為從小嚴格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對他們的熏陶,還有他們自己的努力奮斗,才鑄造了他們的成功!
約翰·昆西·亞當斯
約翰·昆西·亞當斯(以下簡稱為昆西),是美國第2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長子,1788年畢業于哈佛大學。21歲前,他就曾四渡大西洋,其中三次是在獨立戰爭期間。昆西精通多國語言,十幾歲時,他就一人拜訪俄國女皇凱瑟琳的美國使團秘書和翻譯。昆西大學時雖主修文學和古典研究,但成年后,他還是選擇了律師行業。
昆西樣樣出眾,一位哈佛教授稱他是哈佛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學生。他一生力求成功,正是他父親對子女嚴格要求的寫照。老亞當斯不斷鼓勵兒子在學業上出類拔萃。他們父子在社交和感情方面都不太敏感。追隨父親步入政界后,他以父親的座右銘為自己的人生準則。老亞當斯讓兒子按照17世紀清教徒式的道德準則行事,告誡他:“我的孩子,你的人生目標應是追求道德,因為它們是永存的。”正是這類忠告才塑造了這個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像他父親一樣桀驁不馴的性格。
完成哈佛學業后,昆西在波士頓做了一陣律師。1794年,他被喬治·華盛頓總統任命為駐荷蘭公使。1798年,又從荷蘭被派到瑞典,代表美國進行貿易條約談判。
在倫敦的一次短暫停留期間,昆西遇到了美國駐英公使的女兒露易莎·凱瑟琳·約翰遜,并與她結了婚。露易莎生性暴躁,又常年疾病纏身,婚后的25年里一直未能真正了解丈夫。
1802年昆西夫婦和孩子回到美國。他立即投身政治舞臺,當選馬薩諸塞州參議員,進而進入美國參議院。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時,由于他富有外交經驗,被聘為哈佛學院修辭學和辯論學教授。(因為有他父親的經驗,昆西早在1789年美國憲法頒布之前就為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貢獻。)
后來他被任命為駐俄國公使,直到1812年英美戰爭結束,他被派去參加《根特條約》談判。回到美國后,昆西出任門羅總統的國務卿。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他一人制訂和實施了1823年的門羅主義,向全世界宣布美國準備同其他大國競爭,以阻止歐洲在西半球擴張殖民地和侵略原有殖民地。
1825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成為美國第一位繼承父業的總統。同他父親一樣,昆西在民眾中威望不高。選舉團的投票結果為99∶84,安德魯·杰克遜將軍獲勝。但由于眾議院有決定權,而他們支持前總統的兒子,昆西才當選總統。
1828年他的任期結束,公民選舉他當年的對手杰克遜為下屆總統。昆西的連任競選是美國總統政治中第一次真正的謾罵大選。杰克遜稱昆西為奢侈腐敗的貴族,昆西用道學的口吻指責杰克遜無知、粗俗,是謀殺犯和通奸者。公眾以壓倒性的表決反對昆西連任總統。他只好回馬薩諸塞州待了一段時間,后又作為眾議員返回華盛頓,一直到1848年。
在眾議院里,人們稱他為狂熱的道德家。在討論昆西強烈反對的奴隸制問題時,一位評論家這樣寫道:我記得昆西先生每天都坐在那里,尋找機會宣讀他那關于奴隸制問題的冗長請愿書。他的頭禿得很厲害,當他終于坐在眾議院中心,宣讀他面前厚厚的一卷講稿時,他的禿頂因情緒激動而泛著紅光,在聽眾眼中就像一只記時器。
他念的或許真是幾位馬薩諸塞州公民遞交的請愿書,挑釁性地要求美國就奴隸制問題進行分裂。
無論在婚前或婚后,昆西都是獨自行事,對別人一直是個謎。在公眾眼里,他是個冷漠、刻薄、脾氣暴躁的老人。但是,對于與他同時代的政治家來說,昆西以才華橫溢、歷經磨難而著稱。
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
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以下簡稱查爾斯)是美國第6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孩子。約翰·昆西·亞當斯駐俄國和英國時,查爾斯一直跟隨父親,因此他很小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德語和俄語。他曾就讀于歐洲的學校、波士頓拉丁學院和哈佛大學。1825年畢業后,查爾斯師從著名的丹尼爾·韋伯斯特學習法律。盡管起點很好,但查爾斯卻從來沒有開業做律師。
22歲時,查爾斯娶了波士頓首富彼得·布魯克斯的女兒艾比蓋爾·布朗·布魯克斯。婚后,查爾斯改行編輯家庭檔案,也就經濟和外交政策撰寫文章,經常討論敏感的政治問題。查爾斯是激進的廢奴主義者,他甚至幫助黑人爭取波士頓立法禁止在公共交通上的種族歧視。
查爾斯的岳父死后留給他大筆的遺產,使他能夠專心于政治活動。1841年,查爾斯繼祖父和父親之后,當選馬薩諸塞州立法會成員。到1848年,他已成為廢奴主義運動的發言人,任全國廢奴大會的主席。這個大會從民主黨分離出來,名為自由土地黨(存在于1848~1852年)。前總統馬丁·范布倫和查爾斯被推選為新黨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但時機尚未成熟,范布倫和亞當斯慘敗給輝格黨的南方候選人扎卡里·泰勒。
1858年,入選眾議院后,查爾斯對廢奴主義運動出奇地沉默,被人譏諷為“沉默的查爾斯”。步祖父和父親的后塵,查爾斯也被任命為駐英公使。他在那里備受歡迎,“亞當斯家的這個兒子天生適于此位,家族的聲望和妻子的富有為他進入英國社會的核心鋪平了道路”。也有人說,“他只繼承了父親的名字,卻沒有父親的魅力。”
1872年和1876年查爾斯連續被提名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之一。但他提倡的公務改革和國家控制商業政策過于激進,一次也沒有被全國大會批準提名。
查爾斯退休后回到波士頓,不再參與社會活動。他一心致力于亞當斯家史的編寫,共完成了10卷。1886年11月21日,查爾斯去世。據報紙報道:“他長時間來身體欠佳,由于過度勞累,過去五年里他一直受到腦部疾病的折磨。”
如果查爾斯不是在錯誤的時代推行正義的事業,他一定會成為美國總統家族的第三位總統。但他也被世人永遠地記在了心中!因為他一生的貢獻值得受人尊敬!
本杰明·哈里森
本杰明·哈里森是美國第23任總統。他出身望族,祖父是美國第9任總統。哈里森是約翰·斯科特·哈里森與伊麗莎白·拉姆西的第六個孩子,連他父親與第一個妻子的三個孩子,哈里森共有兄妹九人。哈里森生于俄亥俄州。他受到良好的教育,畢業于邁阿密大學,畢業后操律師業。南北戰爭期間參加聯邦軍,獲將軍銜。1881年,他成為參議員。1888年,他被共和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并在競選中獲勝。上臺時,美國工業化臻于完成,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哈里森順應潮流,制定了旨在穩定局勢、防止社會動蕩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對外,哈里森積極擴大美國影響,組織召開了第一屆泛美會議,成立泛美聯盟。哈里森政府還與許多國家簽訂了貿易互惠協定。
任期期滿之后,他謀求連任失敗,便去印第安那州重操律師業并開始寫作。
后天條件的重要性
但不得不說的是總統們的子女有很多個,為什么有的子女就可以延續家族的輝煌,而有的就敗壞了家族的名聲。歸根結底地說,成功的人生歸于兩點,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很重要,家庭的環境和教育是小孩子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啟蒙老師,從小到大無時無刻地熏陶著孩子們,給了他們成功者需要的信心和動力。但后天條件會更加的重要,這就包括了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追求。這就好比,不去耕耘,不去播種,再肥的沃土也長不出莊稼;不去奮斗,不去創造,再美的青春也結不出碩果。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長在高山上的鮮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奮才能是攀登的繩索。所以說父母給孩子們創造了最好的環境,給予了他們最好的資源,而最后獲得成功的往往就是那些懂得去努力奮斗的、改變的、創新的人。
編輯:孫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