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產業版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個特色產業分布,專業市場林立,但獨獨少了一份——花卉苗木專業市場,放眼湖北,甚至華中區,這個被譽為“綠色銀行”的市場目前還處在“戰國”時代。
這是一個關于“城”的故事。
這個城,并非圍城,在規劃之初,造城的人給它定了一個國際化的基調,要分享,要共贏,讓城里的人們都能圓一個自己的夢。這個城便是——武漢霞光國際花木城。
關注著湖北乃至華中地區園林綠化行業的人會發現,這幾年中部地區的園林景觀發展的腳步加快了,要求高了,需求旺了。不少業內人士有個共同的認知:園林景觀行業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期。
下一個黃金十年,你會選擇什么
回顧過去的30年,我們發現各行各業都有過至少一個黃金發展期,如同人們的調侃“總結”所言:80年代沒有下海,你失去了白手起家的機會;90年代沒有從商,你失去了挖掘第一桶金的機會;新世紀沒有把握網絡新經濟,你失去了當“霸主”的機會……調侃歸調侃,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便是行業發展的黃金期,你唯一不能錯過就是時代變革帶來的機會。
對于園林綠化行業來說,由國家住建部主導的園林城市創建可謂園林行業發展的一個風向標。縱觀近10年的國家園林城市、園林縣城和園林城鎮的評審結果,有一個明顯的發展路徑:由東部沿海的發達地區向中西部轉移。我們可以從國家園林城市的布局上看出,東部沿海省份“國”字號園林城市多,而且由城市縱深到小城鎮;中西部近幾年創園發力,“國”字號園林城市明顯增多,但國家園林城鎮還鮮有涉及。
以湖北省為例,2011年,我省有3個城市拿下園林城市的“國”字招牌,2013年則有6個城市成功創建,為我省創園以來獲得的“國”字招牌之最。而今年申報創建“國”字號的城市則呈井噴之勢,刷新了創園申報的歷史紀錄。與此同時的省級園林城市的申報和創建也創歷史新高。
一滴水也可反映太陽的光輝,一個側面也能窺視整體的發展。
創建園林城市意味著與園林綠化相關的花卉、苗木及周邊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但這個需求還只是園林綠化行業的一部分。
據統計,2012年全國花木種植規模達1680萬畝,銷售額高達1208億元,苗木年銷售量超過100億株,行業效益、產值、影響力顯著提升。全國形成多個綠化苗木產區,花卉苗木產業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江蘇、河南、浙江、四川、山東等省份成為種植大省,花木種植面積上萬公頃,形成巨大規模優勢,從而花木業成為當地產業大軍,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花卉苗木生產方面,位居中國地理中心的湖北省,正好處于物產豐饒的北緯30度,氣候適宜,地形從山地、丘陵過渡到平原,江河湖泊縱橫交織,植物種類繁多,擁有不少珍稀物種。
擁有如此優渥的氣候、地理條件,但湖北的花木種植業并不發達。據了解,湖北省缺席苗木種植面積上萬公頃省份之列,同時因花卉種植面積少,也暫未躋身花卉種植面積前五行列。鮮切花是湖北省的拳頭產品,2012年種植面積全國排名第二,但銷量及銷售額遠遠不敵云南、廣東、遼寧、浙江等地,華中其余三省更被甩在前十之后。
在花卉苗木市場交易方面,中部尚缺大規模花木交易市場。資料顯示,我國主要花木市場有423家,大都集中在華東區的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數量眾多,規模500畝以上市場有30余個,而從現有花木交易市場分布來看,多集中在華東區,且華東、華南、華北等省份花木市場規模空前,而唯獨華中區,上規模有品牌號召力的花木交易市場還鳳毛麟角。尤其是湖北省花木市場尚未形成氣候,品牌優勢不突出,銷售渠道狹窄,信息閉塞,交易市場匱乏等限制了湖北省乃至華中區花木市場影響力。
與此同時,湖北省的花卉苗木市場需求量則急劇上揚,以武漢市為例,2013年,武漢市就投資130億元用于城市建設、園林綠化工作,其中有近1/6用于園林綠化。園林綠化工作以園博會建設為“引擎”,計劃建設綠地780萬平方米、植樹75萬株,并啟動實施園林綠化提升3年行動計劃,這將加大對花木的采購量。
“十二五”期間武漢市將投入138億元用于綠化建設,估計未來數年湖北綠化建設投資將在500億元以上,對花木的采購量將達到180億元。
可以預見,我省園林綠化行業將迎來一波新的建設高峰期,當潮頭迎面而來,你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
臨淵羨魚與退而結網
一個人心中有一個夢,每個人心中都駐扎著一座城。
當普羅大眾都能感受到時代前進的車輪之聲,先行者卻已開始造車輪了。
湖北中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便是這樣的先行者。
湖北中地集團起始于浙江,專長于種植和銷售苗木、園林施工等,是浙江苗木種植園林施工行業中排名靠前的企業。集團在浙江擁有多處苗木種植基地,苗農種植戶多達1000多人,擁有先進的苗木種植技術,同時擁有上百名苗木經紀人資源,享有“種苗木銷全國”的廣泛的銷售渠道。公司作為浙江省園林花木商會和杭州市苗木商會的會員之一,與商會下的花木商家形成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商家之間實現信息共享,互利共榮。
早在7年前,中地集團的主營業務還是建筑與園林施工“兩條腿”走路時,便開始設想在武漢營建一座中地的“園林城”——武漢霞光國際花木城。
這座“城”將承載園林技術、培育、種植、交易、倉儲、加工、運輸等綜合性功能,為大型的花卉、苗木、園林配套產品交易的大市場,也是園林行業集信息、科研、設計、等的產業集群。投入使用后霞光國際花木城將成為拉動花木產業相關產品的紐帶,從而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有效整合花木市場資源,將推進花木產業成為武漢市乃至湖北省的一個新的產業板塊,將極大深化苗木行業的滲透力,改變武漢市甚至湖北省現有林業格局,整體提升武漢市、湖北省的花木產業在華中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為了造這座夢中之城,中地集團首要的任務是壯大自身實力。經過在湖北及華中地區園林市場的多年深耕細作,中地集團發展為業務涵蓋建筑施工、園林施工及設計、園林石材加工、園林苗木生產及房地產開發等領域的企業,一個涉及園林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集團已然形成。
在積攢圓夢實力的同時,負責霞光國際花木城項目的湖北中地瑞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廣泛調研,小心翼翼地為這座城添磚加瓦。
三年來,霞光國際花木城項目組幾乎跑遍了全國知名的花木交易市場,位于浙江蕭山的中國花木城更是頻繁進出。作為全國最有代表性的花木城,蕭山花木城的建筑設計頗具浙江水鄉風情,園區內道路寬暢,大型卸貨平臺可同時容納100輛大型貨車裝卸貨物;商鋪設計講究,裝卸貨物便捷;物業管理到位,配套服務設施齊全,還開通了網絡交易平臺;吸引了一批園林施工設計企業入駐。
不足之處是蕭山花木城由于經營時間長,建筑風貌已顯陳舊,商鋪設計尺寸還有待改進;鳥魚蟲、字畫古玩還未涉及,市場還可以做大;旅游僅限于觀光,可玩性、可參與性弱。
而武漢大大小小花木市場20個左右,主要分布在主城區,花木市場普遍偏小,產品單一、同質現象嚴重,商鋪面積一般在30-60平米,缺合理規劃,商戶需要一個穩定的綜合市場。
兩相對比,對早就計劃打造花木城的中地集團來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花木城選址何處成了他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這時武漢市蔡甸區政府伸來了橄欖枝。
國際花木城落子蔡甸區
今年3月7日,中地集團與武漢市蔡甸區生態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武漢霞光國際花木城項目合作協議。至此,中地集團的夢中之城正式落子蔡甸區。
蔡甸區是武漢市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好的區域之一。這里氣候條件宜人,風景優美、資源豐富,植被樹種數百種,苗木種植基地頗多,具備發展花木產業基礎。近年來,蔡甸區政府堅持把科技與生態完美融合,突出擁山、觀湖、攬江的生態特色,著力推進基礎細胞、生態產業、生態環境質量、生態景觀、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等六大生態工程建設,計劃用三年時間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成為武漢近郊最大的生態“綠肺”。
蔡甸區還擁有顯著的區位及交通優勢。它距武漢中心城區僅8公里,京港澳高速、滬蓉高速和318國道交會于此,形成全國唯一的“金十字”經濟地理中心。以新漢陽火車站建設為契機,這里將形成兩條黃金水道交匯(長江、漢江)、三條高速公路交集(京港澳高速、滬蓉高速、漢蔡高速)、三條環線環繞(三環線、四環線和外環線)、“四鐵”無縫換乘(西安—武漢—福州高速鐵路、仙天潛城際鐵路、地鐵4號線和軌道交通11號線)、若干快速路(新天大道、知音湖大道、漢江三官大橋、琴川大道)連接武漢中心城市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兩大國家級開發區的綜合交通格局,打造集高鐵、城際鐵路、軌道交通、有軌電車和公路客運于一體的武漢西部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實現武漢三鎮和武漢城市圈的快速直達。區域內“八縱十橫”路網正在加快形成,區位交通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霞光國際花木城選址蔡甸區奓山鎮以西2公里處的小奓湖畔,占地面積10000畝,包括占地1800畝的花木交易市場、占地200畝的物流加工中心、占地8000畝的花木種植基地。其中交易市場邊還將設有荷蘭花卉風情園,可供游人購物、休閑,是蔡甸區政府主打的生態觀賞游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一個正處上升的行業,一個絕無僅有的投資機會擺在你面前,你還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