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莉
如果在2013年的尾聲,回首觀望這一年的圖書市場,在暢銷書排行榜單紛繁的數據中撥開混沌的云霧,你或許會像筆者一樣發現:這一年,閱讀回歸了自然純樸的本真,指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脆弱也最溫暖的角落。那是短平快的電子閱讀永遠攻陷不了的地方,是我們開始一場逐夢之旅的原點。
應該說影響2013年圖書走向的最大因素非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純文學和文學閱讀被重新置于金字塔尖,從“莫言熱”開始的“文學閱讀熱”也給2013年的文學類圖書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事實上,2013年度不僅有重量級名家如余華、蘇童、韓少功、梁曉聲、閻連科等紛紛推出小說新作,在非虛構領域也涌現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學作品,呈現出虛構和非虛構圖書“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現象。經歷了前幾年養生類、勵志類、名人傳記類等類型圖書的紅火,2013年究竟有哪些圖書為同質化嚴重的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并且大放異彩?這里筆者從平素對圖書市場的觀察角度以及個人讀書趣味出發,結合各大權威讀書網站的推薦與評論,將本年度較有特點的圖書從遼闊的書海中“打撈”出來,與您一起分享它們的美。
迷人的城市,蹉跎的流年
關鍵詞:城市/時代
作為2013上海書展重點推薦的圖書,《繁花》讓“地域小說”這個概念被讀者熟知,也讓作者金宇澄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這部有關上海的小說具有典型的城市小說特點,小說附有20幅作者手繪的體現上海原始風貌的插圖,書中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圖的對應。書評人說“讀《繁花》,感覺像是被你帶領,重走一遍淮海路南京路,蘇州河沿岸。”其對城市特質的精準展現可見一斑。正如金宇澄在接受采訪時所言,“我并沒有突出上海,而是突出了城市,我希望城市能在我筆下生動一次。”盡管只是生活世相的瑣碎記錄,然而簡單的立意和有趣的說法卻讓這本看上去頗具“小眾”氣質的書得到了大眾認同。
和金宇澄筆下“琳瑯滿目”的上海不同,南京籍作家葛亮筆下的香港是孤獨且深藏著秘密的,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迷人氣息。這位當代文壇獨具才華與潛力的年青作家曾以《七聲》與《朱雀》寫就南京的人和事,這一次,他把目光投注于自己求學并定居的香港。2013年推出的新作《浣熊》以香港生活為故事背景,是葛亮“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作品,“著力描繪都市聰明成熟體制下,冷靜到麻木生活中‘突然事件對人心的考驗”。為什么選擇香港作為寫作背景?葛亮說,“大部分人初來一座城市會有某一種‘明信片式的成見。而在香港被具象化的繁盛圖景背后,還有許多來自民間的,十分砥實的東西。” 《浣熊》中的故事,因為“相遇”而造就,也因為“相遇”而變得撲朔迷離、耐人尋味。另外,著有“臺灣百年物語三部曲”的臺灣作家鐘文音在《臺北發的末班車》中書寫的小人物命運故事,也是本年度 “城市小說”中的代表之作。
時代的風云變幻、悲喜交錯是小說家們所偏好的亙古不變的題材。2013年的虛構類榜單也印證了這一點。《春月》是以女性視角講述歷史巨變下一位中國女性坎坷遭遇的優美小說,作者是原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的夫人、出生于名門望族的包柏漪。該書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在美國出版,出版當年即在《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的書目中占據七個月之久,成為美國最佳暢銷書之一。 1988年,《春月》中譯本首次在中國露面,此次是20多年后的重新再版。《春月》曾被《出版人周刊》譽為“中國的《亂世佳人》”,如今又被冠以 “民國版《紅樓夢》”的頭銜。這一次由英若誠、吳世良這對夫妻檔傾盡心血翻譯的版本很快登上各大圖書網站暢銷榜,其引人入勝及膾炙人口的程度可想而知。
男性作家方面,較有代表性的體現時代情愫小說有韓少功的《日夜書》和蘇童的《黃雀記》。《日夜書》是一部知青一代的精神史,作品通過幾位50后從知青年代到轉型時期的人生軌跡和恩怨糾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變遷。作者韓少功具有社會廣角與人性深度的心靈書寫,以大眼界診斷時代,以大悲憫直指人心。《黃雀記》從容敘述了一個時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對轉型時期的社會亂象和個體窘境進行了精準解析和流暢描摹。
飽含情感的美味,療愈身心的最佳良藥
關鍵詞:美食
2012年央視的一檔《舌尖上的中國》以及隨之出版的同名圖書讓全國上下刮起了一陣“舌尖”的美食旋風,與美食有關的各類書籍當仁不讓地成為書店里最引人注目的板塊。事實上,國人對美食的愛好和渴求早在心底暗涌,《舌尖上的中國》只是激活了這層渴望。
反觀2013年暢銷的美食類書籍,這其中盡管也有像養生專家于康教授針對老百姓最關心的飲食健康主題而寫的《你吃對了嗎?》這樣的家庭飲食紅寶書,但更多的是類似許億《舊時光的味道》、陳大咖《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樣的美食散文。濃郁的色香味和淡淡的懷舊感,容易讓人感同身受,從而與之獲得共鳴。食物之所以美好,并不僅僅是因為其味美。所謂美味,不過是我們對食物存留的美好回憶,在這些回憶里,有家的溫暖、童年的甜蜜,也有母親的疼愛、戀人的撫慰……還有什么比美食有更好的療愈身心作用?其實,美食圖書與旅游圖書的暢銷反映出的是讀者極為相似的閱讀訴求:并非真的在意品嘗什么樣的美味,或是去何處旅行,在意的是疲憊心靈能從最原始的感官體驗中得到快慰。
然而,美食圖書的暢銷也引起了出版業界的警惕。有專家指出,當前凡是跟“舌尖”有關的書都熱賣,在跟風現象下很多書也步入當年養生書模式化、復制化的窠臼。可喜的是,在2013年,我們看到了以美食為主題的小說、漫畫,在圖書內容和題材上求新、求精,這或許能成為美食圖書今后發展的一條可取之路。
說到2013的大熱門,《深夜食堂》不得不提。這部由日本漫畫家安倍夜郎創作,奪得“第55回小學館漫畫獎”和“第39回漫畫家協會大獎”,兩度改編成電視劇,被網友封為“治愈系之王”的連環漫畫,以其溫情的風格和獨特的都市感贏得了年輕讀者的喜愛。漫畫的主題極其簡單,圍繞一個小餐館展開,這里的菜單只有豬肉醬湯套餐一種,但是老板可以根據客人的要求利用現有食材做出各種料理。簡單美味的家常菜,配上溫暖感人的日常故事,總是能把人看得熱淚盈眶。所有苦逼的加班族都希望自己所在公司能有這樣一間美好的深夜食堂,瓦解生命中的庸常寂寞。著名“享樂派”作家葉怡蘭評價此書,“引人時而垂涎、時而噙淚,時而不自覺地淺淺微笑了起來。味蕾與心靈,同覺芬芳甘美。”
與此同時,國內作家章小東的《吃飯》,更是將中國人的“吃飯哲學”通過這部最見生活血肉和生活氣息的小說解讀得淋漓盡致。這位出身名門的上海小姐以自己在美國尋找吃飯的生活經歷為基礎,構建了這部“不像小說的小說”。作家閻連科說,“《吃飯》讓人想起余華的《活著》。《活著》為了活著而不斷地死去;而《吃飯》為了吃飯才活著。”作者章小東說,“我找到了飯碗,卻丟失了味道。”作者日夜思念的味道,那在異鄉的長夢里常常出現的味道,小時候親切熟悉的味道,真正代表了作者的精神之思,也讓這個關于吃飯的故事回到了我們民族的傷口上。
紀實文學,一統江山
關鍵詞:紀實/鄉村/愛情
雖然非虛構類圖書向來涉及五花八門的圖書門類,但是2013年的非虛構類圖書竟步調劃一地指向同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紀實文學。在這之下又有兩個突出的主題:鄉村和愛情。
讓我們先從2013年的首屆非虛構寫作大獎談起。作為2013“南國書香節”的重點活動,非虛構寫作大獎旨在推動非虛構寫作潮流,呼吁作家面對歷史和現實,重視作品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評獎嘉賓一致認為,目前國內非虛構寫作勢頭很好,但能成氣候的作品很少。而真正經典的非虛構作品能夠體現出小說所不能體現的文學價值,因此推動大家都來為身處其中的現實表達些什么、思考些什么,讓那些容易被大眾媒體所遺漏但又恰恰是平常人生活中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所以創作題材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在本屆非虛構大獎的獲獎作品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學者梁鴻的《出梁莊記》。2010年的《中國在梁莊》,梁鴻寫的是留守在梁莊的人的故事,《出梁莊記》則將目光聚焦在走出梁莊的進城農民身上。這部由作者花費數年時間,親身走訪各個村莊,以紀實筆調寫成的報告文學作品贏得了業界的一致好評。2013年的圖書業,以《出梁莊記》為首的優秀作品,提升了傳統紀實文學的水平,也為非虛構類圖書的深度閱讀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這一年,出現了一批專注于鄉土散文寫作的作者,如劉亮程、野夫、江子、楊獻平等。他們或重現鄉村的苦難記憶,或展示鄉村在城市化背景下的現實,或在傳統的陰影下努力思考以求出路,或以反現代的姿態書寫鄉愁。《田園將蕪:后鄉村時代紀事》是一部講述城市化進程下中國大陸鄉村現實命運的紀事散文,它保存了中國南方鄉村的民間文化記憶。作者江子憑借對江西贛江邊一個叫下隴洲村莊的描繪,表達出深沉的哀思:當中國精神昔日賴以維系的鄉土已瀕臨瓦解時,我們的家園是否有重建的可能?《蹉跎坡舊事—— 一代中國農人的耕讀夢》以真率的態度和優美淳樸的文筆,記錄了一個傳統中國教師的坎坷一生,以及70余年湖南瀏陽鄉間與時代同步變化的真實過程。
此外,描述鄉村進城務工人員生存現狀的圖書也成為一個熱點。前有原紐約時報中文版記者張彤禾的《打工女孩: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后有新疆作家丁燕的《工廠女孩》。在這個轉型升級的焦灼年代,一些曾經沉默的聲音需要被傾聽。多年來,從農村走出去的青壯勞力一直被當作春運大潮中空洞的人肉背景,人們對于打工妹的了解可能還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那部叫做《打工妹》的電視劇上。而《工廠女孩》以作者親身經歷的視角記錄了打工妹最真實的生活,記錄下這些工廠女孩的青春、愛情與夢想的萌生與破滅,是對現代工業洪流最有力的追問。
當然,在不乏沉重的鄉村話題之外,講述平凡人愛情故事的傳記式愛情讀本也是2013年非虛構類圖書中的一大亮點。90歲的老人饒平如為悼念亡妻而創作的《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一書,上市后引起強烈反響。“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常人寫平常事,吸引力就在于此。人們深深地愛上這個瑣碎如日記般娓娓講述的故事,正因它還原了一份不被時間改變、不因際遇轉移的純粹愛情,這在浮躁的現世尤顯珍貴。本書也因出色的裝幀設計榮獲“2013年度中國最美的書”稱號。設計師朱贏椿認為,這個故事中的“真”本身就是一種“美”,因此在內文設計時保留了作者饒平如的手繪插圖,原汁原味地呈現了書的內容;而封面設計成一張大紅的“喜帖”,作為獻給“中國式愛情”的禮贊。《平如美棠》刮起的這股“愛情傳記”甚至影響到小說作品的出版。野夫的《1980年代的愛情》是一部以作家的回憶為根基再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其“純真”程度直逼《山楂樹之戀》。這個普通的故事,因為獨特的時代背景和普遍意義上的代表性而成為一首愛情挽歌,讓讀者被刺痛、被提醒:如果愛,請好好愛。
《平如美棠》等書的成功或許能給出版界帶來這樣的啟示:花哨的形式與內容或許只能得到一時的追捧,想要取得讀者持久的關注,回歸樸實本真才是根本之道。
原創圖畫書井噴,親子共讀受重視
關鍵詞:原創/傳統/親子共讀
2013無疑是原創圖畫書“井噴”的一年。依筆者這幾年對少兒出版界的觀察,2013年在維持往年大量出版引進版圖畫書狀態的同時,在出版中國原創圖畫書方面也有了較大的進展,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達到了全新的水平。
從當當網在售圖畫書品類來看,2013年不但有《歪歪兔系列圖畫書》《中國原創繪本精品系列》等市場反響較好的圖畫書推出了新系列,更有包括《饅頭寶寶繪本》《“大白鯨計劃”保冬妮繪本海洋館》《水墨寶寶視覺啟蒙繪本》《花生米圖畫書》《鄭淵潔童話親子美繪本》《最美中國系列圖畫書》《小豬波波飛》等在內的數十種系列圖畫書新鮮出爐。這些圖畫書基本上都是出自國內兒童文學領域的名家,從內容到形式都經過嚴格的打磨。選取的主題也從中國傳統文化擴展到孩子的行為啟蒙、具有童趣的童話等方面,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范圍。
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創作、中國新生代兒童繪本畫家李蓉聯袂帶來的《小豬波波飛》因其天真幽默的藝術風格、明快簡約的筆觸成為第50屆博洛尼亞書展上最吸引世界眼球的中國原創圖畫書。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與信誼圖畫書佳作獎獲得者盧瑞娜傾力打造的《“大白鯨計劃”保冬妮繪本海洋館》,作為中國首部海洋童話繪本,深刻體現了“愛與成長”這一永恒的主題,故事的精妙程度及圖畫的沖擊力,在原創圖畫書當中堪稱翹楚。單本圖畫書方面,安徒生獎提名獎獲得者曹文軒、巴西插畫家羅杰·米羅跨國聯袂創作的《羽毛》以及劉暢《北冥有魚》均獲得2013上海國際童書展“金風車最佳童書國際原創圖畫書獎”。
2013年在原創領域成績頗豐的還有中國傳統童話故事書。臺灣漢聲出品的《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簡體版自2012年底被引進大陸以來,銷量一直占據原創童書前列,這套書帶孩子回歸到神奇、可愛、充滿中華傳統智慧的歡樂寶庫。而由蒲公英童書館推出的《字的童話》以中國文字為創意起點,把中國字的趣味與變化融合在幽默溫馨的童話故事里,引發孩子對中文閱讀的興趣,是孩子從圖畫閱讀轉向文字閱讀時最合適不過的 “橋梁書”。
在圖畫書閱讀被越來越多家長重視的背景下,親子共讀也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近幾年已有不少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學家撰寫的“閱讀指導”書籍面世,而2013年一本“平民化”的親子共讀啟蒙書《騎鯨之旅》真正將這股熱潮推向頂峰。來自福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粲然把她與兒子共讀繪本的歷程當作日記記錄下來,卻無心插柳地成了一本書。《騎鯨之旅——0-2歲親子共讀不可不知的神奇魔法》上市一周即被搶購一空,對于即將踏上親子共讀之路的媽媽來說,此書親切生動,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可參照性。最近推出的《騎鯨之旅2》延續了這一優勢。也許正如粲然所說:親子共讀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書,而是父母和孩子打開心扉的心靈交流,是他們一起進行的幻想之旅。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