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延庭
摘 要:本文將嘗試借助文化生態學理論,結合西方同性戀群體的發展情況,從科學技術、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媒介產品及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分析促進中國同性戀亞文化傳播的因素。
關鍵詞:同性戀;亞文化;文化生態學
同性戀現象是在人類歷史上、在各個文化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行為模式,無論是在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還是在茹毛飲血的原始部落;無論是在21世紀的今天,還是在遠古時代。同性戀活動影響到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保守估計,同性戀者至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一,[1]對同性戀亞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同性戀是指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和行為;同性戀者則是以同性為性愛對象的個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戀不傷害人,對社會的影響也不直接,就像酗酒和戀愛一樣,它既不是犯罪和邪惡,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少數人所有的生活方式。[1]
傳統價值觀、傳統生活方式和以“生殖”為目的的傳統婚姻在現代人心中依舊占有主流地位。因此,人們對同性戀性行為的反感以及對艾滋病的恐懼,是同性戀群體被排斥的重要原因。此外,同性戀會創造出一種人們不能容忍的性關系和生活方式,習慣于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們出于本能地抗拒著這種新的、未知的、反傳統的文化形式。雖然同性戀在世界各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但在近幾十年里,人們對待同性戀的態度卻在慢慢發生轉變,在21世紀新媒體迅速興起的中國,同性戀群體的活動領域有了巨大的改變,從以前的被迫脫離社會,到如今公開建立同性戀論壇、博客和微博等,而近日福建“首對中國男同性戀公開舉辦婚禮”事件更是引起不小轟動。這種翻天覆地的轉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5年,美國學者J.H.斯圖爾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態學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從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產生、發展、變異規律的一種學說”,文化生態學主要是研究影響文化發展的各種復雜變量間的關系,特別是科學技術、物質文化、社會組織和制度、媒介產品及價值意識對人的影響。[2]下面筆者將結合文化生態學理論及國外同性戀亞文化發展情況,探討影響中國同性戀亞文化傳播的因素。
1 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經濟制度的變革,為同性戀亞文化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
不同的經濟社會形態,決定同性戀不同的生存空間。在農業社會,同性戀被認為是反社會的,因而受到社會的整體排斥和無情打壓。19世紀后期,西方國家工業社會和城市化的形成以及社會物質的空前豐裕,為同性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環境。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農業增加值已降到了17%,城鎮化率也提高到了38%,[3]已經進入后現代化時代。充裕的物質財富為同性戀群體提供了客觀保障,這為他們按照自己的愿望堅持獨特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
2 以“生殖”為目的的傳統婚姻制度的改變,促進了同性戀亞文化發展
隨著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從先前的家庭經濟中解放出來,傳統男性和女性在勞動中的性別分工和在經濟上的相互依附關系失去了先前的重要性和客觀必要性。社會對教育的追求越來越大,人口再生殖的客觀需要日益減少,人們對于愛情、親密關系和滿意的性生活日益有了不受干擾地獨立選擇的可能。[4]隨著計劃生育制度的實施,中國對生殖的態度從新中國成立初的“人多力量大”轉變為“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種樹”,技術創新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減少了對人口規模的需求,在深層次上,更是對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的一種沖擊?!安恍⒂腥裏o后為大”已開始過時,婚姻不再以繁衍后代為目的,追求自身幸福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物質豐富的基礎上,幸福感的衡量很大一部分又轉移到精神和性愛層次,人們對與愛情和性的全新追求,為同性戀亞文化傳播提供了動力。
3 相關媒介產品的大量出現,為同性戀傳播提供了文化基礎
隨著人們對性的不斷追求,關于性的媒介產品開始大量涌入人們視野,吸引了眾多受眾的視線,獵奇心的趨勢,使得人們對這個神秘的群體不斷窺探下去。在此過程中,媒體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2005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播出同性戀與AIDS預防專題節目“以生命的名義”,可謂是同性戀在大眾媒體上的突破性亮相,雖然這期節目將同性戀與艾滋病連接到一起,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反向效果,但這期節目依舊是同性戀群體進入大眾的視野的關鍵一步。近幾年來,日本同性戀漫畫的流行、歐美同性戀電影和泰國純情同性戀電影等媒介產品的風靡,進一步普及了人們對同性戀群體的認知,經過唯美的藝術渲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待同性戀的偏見。這些都對同性戀亞文化傳播提供了較好的文化基礎。
4 多元價值觀共存,使同性戀群體謀求社會認可的機遇空前增加
一個社會的道德、法律和意識形態的更新,相比于經濟變化,總會顯得有些滯后,但肯定也不是遙遙無期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國家掀起的自由民權運動、性解放和種種反傳統運動,終于使同性戀者能夠走到社會前臺,進而謀求法律保護。[4]隨著人權主義和個人自由主義意識的激蕩,同性戀者的個人權利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尊重。在多元文化沖擊下,人們意識的開放度不斷提升,社會寬容度也不斷加大。隨著人們對同性戀群體認知寬度和廣度的增加,人們對待同性戀群體的方式已經有了很大轉變。
近些年隨著國外、香港及臺灣等地多位藝人公開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人們的視聽不斷地被刺激,傳統社會價值觀受到進一步挑戰。今年10月份,臺灣5萬名同性戀者大游行“呼吁平權婚姻”吸引了各方關注;香港歌手何韻詩當眾宣布出柜,“好驕傲跟大家講我是同志”的行為更是直接沖擊著傳統價值觀;由同性戀者開通的“第二類愛情”的新浪微博賬號,其粉絲數目高達830282。這些現象都充分說明,在中國同性戀群體爭取自身權利的活動已日益激烈,同性戀群體在獲得法律地位之前,已獲得了相當數目的群眾支持。日益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為同性戀群體謀求社會認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雖然,人們對同性戀群體的偏見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但隨著科技發展、經濟繁榮創造的物質條件,新型婚姻模式的增多,媒介產品的流行,以及社會寬容度增加,為同性戀亞文化傳播提供機遇。許多西方國家早已承認同性戀行為,并頒布婚姻法,在這種形勢下,繼續故意忽視這個群體的存在已不是明智之舉。對于現在的中國,需要考慮的已不再僅僅是接受同性戀與否的問題,而是同性戀群體的生活方式究竟會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層面、精神層面帶來哪些改變。與其被動地等待這種不可預知的改變,不如我們先認真地思考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是否有瑕疵之處,這種新型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能否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益處。如何在多元文化沖擊導致的主流文化變遷過程中,保持最小的動蕩和損失,平穩地轉向更有益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2] 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關于文化建構價值意識的學說[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 數據參考[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359452.html.
[4] 黃兆群.美國的民族、種族和同性戀——美國社會的歷史透視[M].東方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