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
摘 要:中國畫的精髓是不僅僅要傳達事物的形神,更重要的是把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也賦予受眾,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也一定有個人表達的東西并傾注于作品當中。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是進行創作的基礎。構成創作的一切因素,如色彩、題材、人物、情節以及整個畫面構成布局等,都是由生活提供,而對生活的理解受閱歷、修養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局限,也產生了不同的評價和觀點。熱愛生活和熟悉生活是對待生活的基本態度。
關鍵詞:創作;生活;態度
在我的大腦里“創作”是具有相當高的難度的,在我開始寫這篇論文之前,我個人認為創作就是把自己了解的并且獨特的“人、事、物或者某種現象”通過“筆、墨、明暗、顏色”等手法去表現出來;我覺得“創作”與“生活”應該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果把“生活”和“創作”分割開來,那畫出來的東西也是毫無感情和內涵的,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創作可以折射生活,創作也來源于生活”。中國畫的精髓是不僅僅要傳達事物的形神,更重要的是把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也傳染給觀者,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也一定有他個人想表達的東西并傾注在作品當中。有人說寫生的時候也是情感的投入,而且中國畫很多流傳下來的作品也都是靠畫家的感受直接通過寫生而獲得的,都成了不朽的名作,而且面對的也是生活的人、事、物的描寫,那寫生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成為創作?當然,習作都帶有創作的成分,但是我這里所要研究的是具有獨立意義上的創作。
1 創作的含義及形成創作的基礎和前提
(1)創作的含義。
首先我們能夠脫離開單純的表象,上升到審美的高度;把個人想表達的情感和事物,通過筆墨的形式表現在作品當中,這個時候我們也就具備了創作的意識。創作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運用形象、空間、線條、色彩、明暗、色調等一切造型藝術的要素,進行構思、構圖、塑造形象、安排情節、概括提煉、調節節奏、加強感染力,創造獨特的藝術語言用以要表達的情感,和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和評判。
(2)創作的基礎。
創作的過程主要依附兩點,一是基本技法;二則就是生活,沒有較硬的基本技法,就無法表達對生活的理解,所以創作也總是依傍于永不重復的生活。“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它所闡明的就是主客觀辯證關系,“造化”即指大自然及客觀世界的一切產物;“心源”即指主觀感受和情境。在創作的過程中也是一樣的,沒有生活的創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生活是創作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就不會有感人得創作。
2 創作折射生活,創作也來源于生活
一幅作品一定可以表達畫家的內心以及創作時的情感意境。創作是反映出你在生活中的修養、閱歷、人格品質、知識水平、思維、能力以及專業技術等一切的綜合素質,所以創作可以折射生活。對生活沒有深度的觀察,也體驗不出生活的意義。什么才是生活呢?農村、山區是生活,城市、家庭是生活,有人群的地方時生活,沒有人群而有生命力存在的地方也是生活。只有把生活看作是創作的根莖,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同生活中的人與事物聯系、接觸并融入其中才能創作出感人的、有生活的創作。
3 對生活的態度和理解上的偏差
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對生活的一般觀察,也不是對生活的淺嘗輒止,而是主體對生活全身心的投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對“生活”這一詞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甚至認為把生活“照搬”下來,用相機攝取生活中的某一場景直接放大到畫紙上,然后把以這種方式畫出來的東西叫作“來源于生活的創作”。如果用照片“照搬”就可以創作的話,那畫家們還需要去觀察生活嗎?還需要去到各地體驗生活這樣麻煩嗎?也有人認為如實照搬當然平庸無力。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筆墨技法來修飾,運用各種制造畫面的手段,那創作出來的東西就不平庸了。難道這樣就可以創作了嗎?很顯然,如實照搬和技法修飾,前者是過分陷入自然主義,毫無感情可言;后者則是滑向了虛假的泥潭,大倒觀者的胃口,這二者都是不可取的!獲取創作的素材可以間接的利用照片或圖片來作為參考,但更多的應該是親身的感受與直接的接觸和觀察,將自己置身其中,腳踏實地地走進你所熱愛的生活區域,用眼睛去觀察、用頭腦去理解、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這樣創作出來的才是深刻的、獨到的、感人的。而像照片、圖片、文字等這種間接的素材是必須建立在對其中類似的生活有所了解和體驗的基礎之上,這樣創作內容與作者自身才會產生共鳴。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山水畫家在體驗山水之景時,把情與景融為一體,把景觀看做充滿情感的物象,達到“天人合一”,并非是隔靴搔癢式的表面形式;人物畫家所表現出的情感則更加直接,因為他們本身就帶有喜、怒、哀、樂的情感。不管何種畫派,他們都是對生活情感的提煉。生活的豐富性為藝術的表現提供了寬泛的體裁和內容。比如北宋山水畫大師范寬,表現北方山水,找到了適合表現北方山水的筆墨語言,形成了恢宏、博大的藝術格調;現代山水畫家賈又福,以太行為創作母題,純化筆墨表現形式,形成了渾厚、鏗鏘的藝術特色……由此可見,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素材,但我們必須要懂得如何去運用。有些人側重于藝術家自有的價值,強調藝術本身價值,以為藝術要表現自我,要創造高于生活的理想境界,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世界,排斥自身外的生活,全身心表達個人認為美的東西;還有人認為生命是藝術的本源,他們要表現的是人的心靈,人生奧秘,抽象的理念,似中國文人畫家追求的靈性,這兩種人無非是強調自我、潛意識淡化生活,但這也不失為一種創作方式和對待生活的方式。無論他們自身對生活有著什么樣的方式和態度,但他們確實是生活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也確實表達了他們要表達的個人情感。總而言之,他們的情感最初來自生活,最終也還是表現出生活。但我們更應該去力戒,創作不是要把自己困囿于狹小的生活圈子,淺層的不加分析地追求所謂的生活氣息;創作更不是追求獵奇,浮于生活表面,缺乏深度又找不到任何心理依據。在去尋求創作題材時更應該放開眼界、開拓值得表現的東西,發掘出更優秀、更廣泛的創作母題。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突破平庸。
4 我們該以怎樣去對待生活與藝術
我們要正確地對待生活,首先要對生活具有濃郁的興趣,要有深厚的感情和飽滿的熱情;而不是做冷冰冰的無動于衷的旁觀者。那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只會把我們封閉在冷漠、孤傲的盒子里,創作只會變得比登天還難。由此可見,我們只有在寬泛的生活空間里尋求屬于自己的坐標,才能使自己的情感有所歸宿。就算那樣也可以創作,畫出來的東西除了呆滯的表情和空洞的情感,想必也不會再有其他。正確地對待生活,腳踏實地地走進熱愛的生活中,用眼睛去觀察、用身體去體驗、用心靈去感受,為創作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樣的我們才“不枉此生”。
參考文獻:
[1] 盧禹舜.盧禹舜——山水畫課稿[M].湖北美術出版社.
[2] 陸儼少.山水畫芻議[M].山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3] 盧禹舜.八荒通神——山水精神研究[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 李可染.可染畫論[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5] 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 梅墨生.現當代中國書畫研究[M].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8]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