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 要:現代陶藝在形體造型空間的表現形式上有了比傳統陶藝更為豐富的拓展,變化更為豐富和自由。本文從現代陶藝和傳統陶藝形體空間變化的比較出發,分析了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形體變化方式的不同點,突出現代陶藝在造型表現語言上的個性化與多樣化。
關鍵詞:現代陶藝;傳統陶藝;形體變化
0 引言
現代陶藝形體結構的多樣性使陶藝家能夠更自由地表達空間的豐富性。對作品形體的一種認識與理解便在這種多元結構和語境下不斷發展起來。傳統陶藝形體的造型主要是以同心圓的方式展現的,為了實用的目的,盡可能地使它的使用空間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而現代陶藝則基本上拋棄了實用功能,更強調形體空間的視覺張力以表現現代陶藝獨特的藝術魅力。
1 從對稱形態向非對稱形態的轉換
在造型藝術中,對稱的形態是指在三維立體造型形態中,視覺所看到的以中心點為分割線,形體的兩面是相等的,形態變化也是一致的,這種對稱的形態變化在傳統藝術造型中比較常見。傳統陶藝造型的對稱性,是以器形的中心點為圓心,或中軸線為中心,通過拉坯手工成型來構建絕對或相對對稱的形體,該形體兩邊的視覺張力是均衡的,形體變化不大,內空間的中空大多是為了滿足燒成或實用的功能,外空間所圍合成的胎壁所形成的形體變化基本上是向兩邊對稱的。這些對稱形態的形成一般都是靠轆轤車或拉坯機的勻速轉動,在向心力的作用下,靠手的力量使形體趨向同心圓形態。
現代陶藝多元化的發展打破了這種單一對稱的傳統造型模式,更傾向于追求形體的不對稱性。這種造型形態在視覺上所形成的變化方向、形體大小不是一致的,但從體量和視覺上看是均衡的。形體在形式上變化更為豐富,更為自由,外輪廓或凹或凸所形成的不一致的形態變化更彰顯著陶藝家個性情感發揮的自由度和對美的理解與設計。例如,陶藝家露西·達克沃斯的作品,形體變化是由幾個基本的幾何形體在對稱關系下,利用某個細小的局部采用方向的轉變、體量的大小來打破形體上的絕對對稱,在形式上尋求變化,在視覺上尋找平衡,在整體的對稱中尋求局部的不對稱。
色彩也是從視覺上構成不對稱的一個重要因素。色彩有輕重感、冷暖感,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在形體上使用色彩對形體造成視覺落差,可以打破形體在形式、體量上的對稱穩定感。例如,臺灣陶藝家王修功的作品,形體是一個圓盤,造型上是中心對稱的形體關系。而作者利用釉色的輕重感來打破形體造型上的絕對對稱,以追求變幻迷離的視覺效果。
2 從平衡形態向非平衡形態的轉換
任何物體能以某種相對穩定的形態在空間中存在、移動而保持不變,都必須處于這樣或那樣程度不同的平衡狀態。任何一種形體存在于空間中,必然也就會受到重心與平衡規律的制約。在這一規律制約下,各種形體的變化可以表現出豐富多變、優美動人的造型形態。平衡是物體在空間保持穩定的必要條件。各種藝術形態的塑造,大都表現為某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形體的重心不能脫離了物體而存在,其穩定性就是它以這樣那樣的平衡方式在空間中保持不倒的那種特性。任何物體平衡程度如何,取決于物體的重心同支點及承重面的相對位置關系。
傳統陶藝的造型形態,主要是以同心圓的形態展現其藝術價值,同心圓的基本形態要求使其造型形態具有對稱性,平衡感。形體的中心點重心點大多是落在形體的正中心位置,給人的視覺感受上是平衡的,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傳統陶藝中的瓶,碗、罐等,造型形態都具有平衡感、穩定感。
現代陶藝相對于傳統陶藝而言,更強調了它的非平衡形態,形體變化更為自由,更為張揚。陶藝家為了追求某種藝術效果,打破了傳統陶藝平衡的形態,重心點不再局限于承重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偏離了承重面的中心點,可以在形體上表現更大的藝術效果。在滿足支撐點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使形體夸張變形,滿足作者所要表達的空間張力。非平衡的形態更增加了形體的不穩定性,讓人在視覺上產生一種緊張感、方向感。例如,陶藝家安·特恩的作品《動物》,高度概括了動物的造型運動特征。動物的頭部向一側嚴重扭曲,整個形體由三個腳支撐,通過不平衡的形態特征來突出強化這種動物的性格特征。
3 從半封閉形態向開放形態的轉換
一般傳統陶藝都是存在于室內空間中,這種半封閉形態空間的大小與室內空間的大小、結構、顏色以及陶藝本身尺寸大小、肌理、色澤、展臺等有直接的聯系。隨著人們“環境意識”與“設計意識”觀念日益覺醒,公共藝術、公共空間一直都是理論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公共空間是連接人和環境的橋梁。當今人們的環境意識和審美意識相互結合,上升到對人文因素的關注,公共藝術已經成為現代藝術思想和設計理念介入環境空間及人的內心對環境空間審美的代言。而現代陶藝憑借獨特藝術表現力決定了它能夠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介入到室外空間,參與到公共空間、自然環境空間中,從而從室內走向開放性的室外空間中。現代陶藝從半封閉空間到開放空間的轉變實質就是周圍環境空間的轉變過程。從室內半封閉的空間形態到室外開放式的空間形態,正是陶藝形態介入空間的一種審美表達。
現代陶藝走向開放的室外環境空間其目的是要展示其空間的藝術性,即一種開放的形態變化。作品既要具備原創性和人文風格,又要將其所蘊涵的力度和張力拓展到廣闊的公共空間中。現代陶藝在追求與自然環境空間共同作用的同時,應該以自然元素的聯想,材質上的默契,造型上的呼應以及體量與節奏的把握作為創作基點,使陶藝作品自然地融入開放的環境空間氛圍中,給環境空間增添一抹色彩的躍動和生活的激情。這種空間的建立是實現陶藝作品空間與自然環境空間彼此共存的、統一和諧的空間系統化關系以及創作者思維空間對世界觀的表露。為了使現代陶藝融入開放的室外空間,藝術家必須改變陶藝的造型特征,使其在表現形式上,思想內涵上能更好地和區域文化背景、環境功能、科學技術相結合,將那些能體會現代人思想意識、感覺趣味和價值觀念的陶藝潛能充分地挖掘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