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
摘 要:采茶戲的表演藝術在我國的湖北、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等地廣泛的受到當地人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采茶戲表演如此流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藝術情感的傾注已超過了其他任何一個戲曲類別。同時,隨著采茶戲表演劇目的日漸增多和多樣化,采茶戲表演藝術家對于其中的藝術情感傾注也在更加深的層次體現出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本質。本文就采茶戲的藝術情感傾注進行淺顯的論述。
關鍵詞:采茶戲;戲曲表演;藝術情感傾注
席慕蓉說,“請不要相信我的美麗,也不要相信我的愛情,在涂滿了油彩的面容之下,我有的是顆戲子的心。所以,請千萬不要,不要把我的悲哀當真,也別隨著我的表演心碎,親愛的朋友,今生今世,我只是個戲子,永遠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淚。”情感傾注是戲劇表演的藝術表達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可以帶領觀眾進入戲曲所表現內容的深層思考之中,更加是戲曲表演的高潮和精華之所在,所以本文就主要結合采茶戲表演形式來分析其在藝術情感方面的傾注。
1 采茶戲里關于個人情愛的藝術情感傾注
采茶戲的歷史由來,正是源于一段愛情故事。眾所周知,目前采茶戲的班子里供奉的祖師爺是唐朝的一名樂師,他為了勇于追求自己的愛情,而沖破傳統的封建禮教,繼而創立了第一部采茶戲“九龍山摘蕉”。可見,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尤其是當戲曲藝術家將這種力量融入藝術表達中,就更加彰顯了這種藝術表達形式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表現力。
例如,在采茶戲《送郎》中,藝術家借助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于戲詞之中注入了女主人公對于即將為國奮戰的情郎的無限依戀與款款深情:“一送情歌去參軍,革命呀介只道路你要認清。誰是噢你介真來誰是假,莫把介只假來當著真。表哥哥聽我細妹話,哥哥介只殺敵你要向前進。”短短數句的戲詞,在戲曲的表演形式中,迸發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操,同時與愛情的堅貞相互交織融合,極具震撼性的表達出了主人公獨特的性格特征與對于情郎的依依惜別之情。這種將個人的情愛注入戲曲的表達形式,令觀眾的關注焦點不僅存在于戲曲本身的主干故事情節,同時也將觀眾的思想情感推向了為主人公命運所擔憂憧憬的情緒氛圍之內,更加全面的向觀眾展示了采茶戲表演的藝術魅力所在。
2 采茶戲里關于生產生活的藝術情感傾注
所謂生活是藝術的載體,藝術的表達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采茶戲的藝術表演也是取材于農人在從事茶葉的生產生活之中,對于各種采茶情節原型的再次加工創作。采茶戲的表演藝術家在展現勞動者采集茶葉的日常生活故事的同時,也注入了大量的藝術情感的表達,兩者相互交織、相輔相成,才使得一幕幕采茶戲的表演靈活生動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例如,在采茶戲《接茶》的藝術表達之中,不僅給觀眾展示出了采茶人平凡簡樸的日常勞動生活,更向我們表達了采茶戲的藝術家對于采茶勞動的贊美之情以及對于茶葉所帶給人們的歡欣之情:“左手接杯茶,我右手就多謝。多謝大嫂哇,實在好細茶。嘟字郎當多謝呀,大嫂好細茶。”如果說采茶的生產生活故事原型是采茶戲表演的主要依托成分,那么對于其生產生活的情感傾注就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它可以使欣賞觀眾感受到一個采茶戲表演所展示出來的酸甜苦辣咸等的各種滋味,使欣賞者在采茶戲表演中流連忘返。
3 采茶戲里關于社會現實的藝術情感傾注
根據戲曲表演來展示社會現實,乃是借助藝術來反映現實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體現一出戲劇藝術價值的主要載體。在采茶戲中,往往會以其獨到的藝術展現形式來深刻的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狀況。而采茶戲的藝術家會在表演社會現實的同時,注入強烈的藝術情感表達,以此來更加突顯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對于人們的生活的影響。
在經典采茶戲劇目《南瓜記》中,講述的就是古時南昌一惡霸仗勢強搶人妻,被當朝微服私訪的太師朱軾定罪正法的故事。在此戲曲的表達中,采茶戲藝術家對于當時社會中普通基層群眾生活的辛酸,面對惡勢力欺凌的無力感的社會現實狀況的演繹注入了很多藝術情感的表達。例如,惡霸壽廷惡行昭彰遭人憤恨的情感的注入,秀才丁文選家境貧寒受到欺凌的同情的情感注入,和壞人最后罪有應得的大快人心的情感注入,以及人們對于清正廉明的好官的稱贊的情感注入等,都展現出采茶戲里關于社會現實表達時,情感傾注所起到的重要的畫龍點睛的作用。
4 結語
根據上述的論述,可以看出藝術情感的傾注對于我國采茶戲的表演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適當的藝術情感傾注可以更好地表現出采茶戲表演的藝術精髓,并可以使采茶戲的藝術表達得以升華。同時,采茶戲的藝術情感可以在個人情愛方面、體現生產生活方面和反映社會現實方面等多個角度進行傾注表達,使一出采茶戲得以更好地完善演繹。所以說,藝術情感的傾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展現出采茶戲的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采茶戲表演的最高的藝術追求。
參考文獻:
[1] 張秀峰,龔文瑞.當代農民的藝術吟唱——贛南現代采茶戲《快樂標兵》評述[J].文化交流,2009(6).
[2] 胡松柏,劉艷生,陳星.寧都采茶戲舞臺音韻述略[J].龍巖學院學報,2013(8).
[3] 胡一偉.南昌采茶戲故事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