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琳
摘 要:內畫藝術起源于鼻煙壺,是集書法、繪畫、料器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博山內畫藝術則是魯派的代表。清光緒十六年內畫工藝傳入博山,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文章通過博山(魯派)內畫鼻祖畢榮九和他的幾代門徒對內畫藝術的刻苦鉆研和不懈努力而取得的輝煌成就,闡述了博山(魯派)內畫的整個發展歷程。
關鍵詞:博山;鼻煙壺;內畫;畢榮九;發展論考
中國內畫藝術起源于鼻煙壺,是集書法、繪畫、料器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京、魯、冀、粵四大流派,博山內畫藝術則是魯派的代表。這項藝術是由鼻煙壺演變而來的,鼻煙壺是盛鼻煙用的小瓶。鼻煙來自海外,興于明朝盛于清代,最初只是當作藥品傳入的。王漁洋《香祖筆記》中記載:鼻煙有明目辟疫之功,汪灝《隨鑾紀思》也認為“最能去疾”,有“昔有人病目五年,或教以鼻煙治之,兩月而愈”這樣類似的驗例。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嗜吸鼻煙,還賜臣下鼻煙壺以為上賞,對外國使者貴賓也以此賞為最高禮遇。因此,與之相應的盛鼻煙的器具——鼻煙壺的裝飾也就隨之發展起來了,內畫鼻煙壺也隨之應運而生,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
清光緒十六年內畫工藝傳入博山,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博山協順莊的商人王鳳誥在北京周樂元家見到內畫鼻煙壺和畫內畫用的竹筆,回到博山研習內畫技術。當時著名的畫師畢榮九得其信息后,利用本地生產的高級琉璃水晶料作壺胚,開始制作琉璃內畫鼻煙壺,經過一番刻苦鉆研,和同時代的孫坦普、辛八、薛向都、昃炳富等幾位藝人首先掌握了這門藝術,并研究出用鐵砂搖磨法,使瓶內壁產生毛面,便于作畫敷彩,畫工極為精細。他們帶徒傳藝,結合自己的技法,形成了內畫藝術中獨具特色的博山畫派,與北京畫派的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等同享盛譽,中外馳名。當時最負盛名的是畢榮九,他擅長書畫,創作題材廣泛,擅畫山水、人物、走獸等,畫面生動傳神、構思奇巧、耐人尋味,并能在壺內題詩、署名落款,其作品富有文人畫風之情趣。當時山東巡撫張曜得了一件畢榮九創作的《云龍》內畫鼻煙壺,十分高興,即刻獻給慈禧太后。太后欣賞后,倍加贊賞,從此畢榮九名重天下。他畫的內畫壺,當時清政府的顯要,如縣令、府尹、巡撫等都登門以求,許多外國客人也專程造訪,很受時人敬重。而且畢榮久為人忠厚、純樸、好交友,沒有工匠保守意識,他對后學登門求教者,總是循循善誘、傾其所知,雖家中房屋狹窄,但學者光盈門庭。有入室弟子王致富、張文堂、袁永謙、閻本立等人。因此,畫師畢榮九也隨之成為博山內畫藝術的創始人和我國內畫史上的一代宗師,又因博山內畫逐漸發展為魯派內畫體系,后被稱為魯派內畫開山鼻祖。他的豐功偉績,永載內畫藝術史冊。后經代代相傳,魯派內畫才有了今天的燦爛輝煌!博山內畫具有新穎、獨特優雅的藝術效果,清代頗受皇室人員欣賞,被列為宮廷用品之一。
20世紀40年代博山內畫一度中斷。新中國成立后,博山美術琉璃廠成立后,邀請內畫老藝人張文堂、薛京萬重整舊業,并廣招弟子,使內畫技藝得以傳承。1957年薛京萬按照外貿部門的要求,試制成功了全國第一個烤彩內畫鼻煙壺,采用陶瓷顏料作畫經過高溫烤花,克服了墨彩畫怕水怕潮的弱點,使內畫產品著水不掉色、經久不變色的期望成為現實,開創了內畫產品欣賞與使用相結合的新途徑。1958年薛京萬老藝人又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綁制專用毛筆代替竹筆,發明了內畫毛筆。這種毛筆宜書宜畫,可工可寫,細如游絲,粗能潑墨,構線、點垛、皴擦、渲染,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極大地豐富了內畫的表現力,為內畫藝術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1965年,他的徒弟李克昌創作的《十八學士登瀛洲》和《禊飲圖》,始開了博山內畫中、高檔產品的先河。尤其是李克昌創作的內畫鼻煙壺《洛陽興殿圖》,畫面精細蘊藉恢宏,三百余個人物動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成為傳世經典之作。1966年4 月,薛京萬的徒弟李克昌、孫即杰、侄女薛希湘在北京向王習三、劉守本等同行們傳授了內畫毛筆的制作方法,后來在北京、河北等地普及。因此,一大批內畫藝術精品應運而生。內畫毛筆的發明,是內畫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老藝人薛京萬對內畫藝術發展的最大貢獻,同時也為博山內畫藝術的發展和魯派內畫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被載入史冊。
博山內畫基本特征,就是用自制的竹筆,在口小如豆的在玻璃、水晶、瑪瑙等材質的方寸瓶內反手作畫(后經薛京萬老藝人改為毛筆作畫)。作畫時,畫師須全神貫注,氣沉丹田,發力于腕,行氣于筆,將大畫之精神溶于方寸天地之間。內畫極費目力,內畫家工作半小時須稍事休息,每兩小時便要閉目養神。精細之處非目力所能及,可謂鬼斧神工,創造出許多奇特瑰麗的藝術珍品。為此,只有真正了解內畫之難度的收藏家,才會特別珍惜這些藝術品。博山(魯派)內畫鼻煙壺常選用的題材有:《清明上河圖》《紅樓夢》《水滸一百零八將》《洛陽興殿圖》《八十七神仙卷》《群仙祝壽》《十八學士登瀛洲》《洛神》《泰山雄姿》《百子圖》《百駿圖》《百獸圖》《百蝶圖》等,這些作品多以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傳統題材進行創作,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刻畫細微,山水、花鳥、人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方寸之間,盡顯大千世界之玄妙,其用筆之工細,藝術之精湛不僅馳名國內,外國的收藏家們也為之贊嘆!
改革開放后,八十年代初,山東(博山)內畫藝術率先走出國門,文向君、張廣慶、孫即杰、李克昌等人先后赴德國、美國、法國、日本、泰國、英國、瑞士等國家進行內畫藝術表演,受到各國收藏家褒揚,被美國總統卡特稱為“神奇的藝術”,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為祖國贏得榮譽。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探索,幾代內畫藝人刻苦鉆研,技藝日進,使博山(魯派)內畫充分呈現了其藝術技藝的純熟和高超。內畫產品種類也由最早的內畫鼻煙壺,又發展到內畫瓶、內畫香水瓶、鎮紙方條、佛珠、項鏈等,產品種類不斷增加,博山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內畫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同時,造就出了像李克昌、張廣慶、王孝誠、孫即杰、文向君、王繼泉、吳建柱、張廣忠、陳東順等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多人,其中李克昌、文向君、孫即杰、張廣慶在國內外享有“內畫四大神筆”之稱。博山內畫精品享譽于海內外,成為收藏鑒賞家不惜重金搜求的珍寶,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如此,博山內畫還成為國家領導人贈送外國友人的貴重禮品。
而今,新一代的內畫家們各顯其能,各具風格。出現了線描、水墨、寫實等新的繪畫手法,進一步展現了中國畫、油畫、中西合璧畫法等內畫不同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新一代內畫家們在創作上不斷創新的新思路和藝術上創造的新輝煌。近年來,博山內畫藝術在國內外重大展覽評比中多次榮獲金、銀、百花獎等各種獎勵,名副其實的成為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目前,博山(魯派)內畫通過藝人們的不懈努力,進一步將博山(魯派)內畫藝術發揚光大,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隨著其技藝的不斷發展和影響,博山(魯派)內畫現已廣泛流傳到山東各地和北京、天津、廣東、深圳等地區,乃至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使中國內畫藝術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和推廣,對宣傳中國民族文化藝術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維用.博山琉璃[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