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看似普通的詞匯,其實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美術方面的專業術語名詞。意即豐富多彩的顏色。但是色彩的重點并不等同于“彩色”的概念,相反,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它分為兩大類: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
無彩色系除了常人所理解的白色、黑色以外,還有黑與白所中和調值得不同層次的灰色。從攝影學的色彩概論所總結而言,可以替換成棚內攝影經常使用的白背、黑背以及灰背。使用這三種顏色的背景布,會使得人物的色彩突出,造成重點的視覺錯誤。
而有彩色系,則包括了色相、純度、明度。色相當然不是我們口中所開玩笑的那種帶有顏色的表情,而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謂色相是指能夠比較確切地表示某種顏色色別的名稱,如玫瑰紅、橘黃、檸檬黃、鈷藍、群青、翠綠……從光學物理上講,各種色相是由射入人眼的光線的光譜成分決定的。對于單色光來說,色相的面貌完全取決于該光線的波長;對于混合色光來說,則取決于各種波長光線的相對量。物體的顏色是由光源的光譜成分和物體表面反射(或透射)的特性決定的。
從以上的概念就可以看出,色彩的直接心理效應來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對人的生理發生的直接影響。根據研究資料,二戰時的德國和蘇聯心理學家對此曾做過許多實驗。他們發現,在紅色環境中,人的脈搏會加快,血壓有所升高,情緒興奮沖動。而處在藍色環境中,脈搏會減緩,情緒也較沉靜。有的科學家發現,顏色能影響腦電波,腦電波對紅色反應是警覺,對藍色的反應是放松。這些經驗向我們明確地肯定了色彩對人心理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色彩的心理錯覺。
秋天的落葉飄在平靜的泉水上,水面倒映著樹影和午后深藍的天空。同樣的場景出現在黑白照片里時,樹葉就變得有些難以辨認,深藍的天空不見了,水面的反射光有所減弱,連泉水本身也幾乎看不到了。天空、樹木和漂浮的落葉原本層次分明,但在黑白照片上,空間深度上的差異卻幾乎蕩然無存。這兩張照片的對比,讓我們知道,一個失去色彩的世界錯失了某些重要的元素。但是色彩也在哄騙我們的大腦,讓我們被迫接受一些其他不必要的細節,反而忽視我們所希望重視的主體。
冷色與暖色是依據心理錯覺對色彩的物理性分類,對于顏色的物質性印象,大致由冷暖兩個色系產生。波長長的紅光和橙、黃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會有暖和感。相反,波長短的紫色光、藍色光、綠色光,有寒冷的感覺。例如,夏日,我們關掉室內的白熾燈,打開日光燈,就會有一種變涼爽的感覺。顏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飲料包裝上使用冷色,視覺上會引起你對這些食物冰冷的感覺。從而可以得出,在大腦受到顏色的欺騙性的暗示之后,我們的心理也隨著大腦做出反應,讓我們覺得冷、暖、厭惡、開心等等的心理范圍活動。
根據一些不可考的資料描述,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曾經研究過一些“色彩”武器,用一些含有強烈刺激的顏色的不停閃爍的射燈來照射俘虜,或者逼迫他們一直看著一種強烈純色的色塊,讓俘虜產生惡心、嘔吐、心理上的狂躁和絕望,折磨他們的意志和精神,從而獲得所希望獲取的情報。這就說明色彩和視覺的關系,是一種欺騙和被欺騙的關系而相互依存。
視覺始于對光的吸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從視網膜上的視錐和視桿細胞對一份份不連續的能量——光子的吸收開始。視錐細胞負責白天的視覺,視桿細胞則負責夜間的視覺。根據吸收到的光子數量的不同,視錐細胞的反應也不同,反應將被傳遞給兩種不同的神經元——ON型和OFF型雙極細胞(bipolar cell)。雙極細胞又分別把信息輸入視網膜上緊密排列的ON型和OFF型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
當感受野的中心比周圍亮時,ON型神經節細胞最活躍(具有高頻率的電活動);當中心和周圍的光強相同時,它處于最不活躍的狀態。OFF型細胞的反應恰恰相反:當中心比周圍暗時最活躍,而中心和周圍光強相同時最不活躍。中心和周圍的這種對立意味著,神經節細胞會對光強反差起反應,并以此強化大腦對邊緣和輪廓的認知。
回到冷暖色的實際案例來看,冷色與暖色除去給我們溫度上的不同感覺以外,還會帶來其他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濕度感等。比方說,暖色偏重,冷色偏輕;暖色有密度強的感覺,冷色有稀薄的感覺;兩者相比較,冷色的透明感更強,暖色則透明感較弱;冷色顯得濕潤,暖色顯得干燥;冷色又很遠的感覺,暖色則有迫近感。
除去冷暖色系具有明顯的心理區別以外,色彩的明度與純度也會引起對色彩物理印象的錯覺。一般來說,顏色的重量感主要取決于色彩的明度,暗色給人以重的感覺,明色給人以輕的感覺。純度與明度的變化給人以色彩軟硬的印象,如淡的亮色使人覺得柔軟,暗的純色則有強硬的感覺。
在閃爍不規則色彩對比中,放射線可能激活了局部區域的終末神經元。這跟前面提到的地中海地圖一樣,錯覺能讓人們誤以為輪廓線的顏色延伸到空隙之上。但這種細胞的活動不能完全解釋閃爍和互補色的共存。這種鮮活的顏色究竟是放射線直接作用于色彩對比的結果,還是放射線和灰色的中心圓面引起的光澤和閃爍間接導致的?我們現在還不清楚。
現在我們對大腦的了解還不足以解釋所有這些錯覺。錯覺的復雜性暗示,其中涉及的可能不是一種單一的信息處理過程,而是體現了大腦試圖調和來自多種特殊途徑且相互競爭的信號。大腦對于世界的感知,依然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視覺欺騙,這其中就有來源于色彩的欺騙。而科學技術還沒有能夠克服這一困難的解決方法。但是,從了解色彩的欺騙行為我們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技術來偽裝我們的軍方武器、防護設施以及避難設施之上。
作者簡介:〖HT6SS〗王爽(1988—),女,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在讀,設計藝術學專業,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