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芊芊
摘 要:目前國內城市街道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在簡單化、功能主義化的思想影響下,加之城市發展過快,造成設計成果粗糙、單一。城市設計缺乏特色,城市文脈傳承無法延續。自然與城市協調性較差,與自然不相融合,生搬硬套國外的一些案例,忽略了中國的傳統特色。我國的自然地形地貌比較豐富,是有非常利于設計的,但我國城市設計的現狀卻是喪失了自然美學指導下的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要解決當代城市設計單調、雷同、缺乏特色以及傳統文脈斷層等問題,就需要尋找到一些設計學的理論來指導設計實踐。本論文將“交互設計”作為方法論,以自然美學為指導,為我國當代城市設計與景觀設計,推導出具有相對可行、實用的設計方法,以解決現存的一些問題,使城市街道與自然景觀相融合。
關鍵詞:城市街道;自然;生態;景觀設計;交互情境
1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間形態營造方法
街道,從宏觀上看,是城市的一個局部;從微觀上看,卻又是許多建筑、空間,以及使用者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要營造一個街道的交互情境,首先需要做出兩方面的準備:(1)對街道景觀設計的定性——也可以稱為“立意”。(2)對街道景觀的整體布局——也可以稱為“造境”。結合中國的傳統與山水城市設計理念,街道景觀的“立意”可以描述為以自然山水、人工構筑物、人之間達成交互。為了實現這個意象追求,同時街道空間的圍護面要素比較多體現在建筑立面上,我們在街道空間的整體布局上,還必須使人造建筑與自然景觀和諧共生、自然融合。
絕大多數藝術作品的感人之處,就是它包含著一種獨特的韻律和節奏。而在空間藝術上,這種韻律和節奏美,可以有兩種實現的方式。
第一,從平面營造街道、建筑、自然交互時產生的疏密變化,順應地形地貌,構建街道空間。在城市街道空間中的環境構架分為兩種:自然構架和人工構架。地形、地貌、植被等作為自然構架的因素,在進行接到設計的時候需要尊重并合理利用。某些情況下可以以地形作為設計出發點或以水體、植物作為出發點。將自然景觀、街道、建筑三者有機地交融在一起的營造方式,最大限度保護了自然與地形地貌,將人工框架為主的城市快速過渡到自然框架。當人置身其中時,可更好地與自然親密接觸,又不覺得做作,看似自由隨意分布的建筑實為有意安排,可以讓街道不會太過冷清,不會失去街道本身的功能,更避免了一些較為隱蔽的街道成為負面因素增長的場所,讓人不愿意進入。第二,從立面營造街道圍護面的起伏變化,利用標高的變化,營造有韻律的視覺效果。交互是一個過程,在營造街道空間的交互情境時,不僅從平面上順應自然,還要從立面上與自然相融。我們不僅需要給行人提供一個美好、和諧的靜態觀感效果,也需要考慮到能否為街道中的行人提供一個行進過程中的連續、變化的動態觀感效果。
一些城市街道依據當地豐富的自然因素進行設計建造,會產生一種自然的標高的變化,行人行走其中時而登高、時而就低,視覺的高度也隨之變化,從產生不同角度的仰視或俯視的視覺效果。結合不同高度的視角變化設計景觀,使人再俯仰之間,各得其趣。另一些城市處于平原地帶,并無地形起伏,無法通過自然標高的變化使街道產生韻律感。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人工因素,使圍護面要素在標高上產生變化,結合人造景觀,實現有韻律的視覺效果。人工框架的建立為街道中的建筑賦予了觀景的功能內涵——當行人由下而上的仰視建筑時,建筑就是景觀;而當行人登上建筑,由上而下俯視全局時,建筑就是觀景臺。這種“看與被看”的變換關系,頗有一種獨特的哲學韻味。
在城市街道中,應該合理地將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因為街道畢竟是在城市空間內,需要建立很多人工因素,使街道的使用功能完善,符合人們的需求。人工因素包括建筑、構筑物、人文景觀等。這些人工因素必然要結合自然環境在標高上形成差異,讓街道上的人,建筑中、構筑物中的人在觀景時產生具有韻律的視覺效果。
2 具有交互情境的城市街道的空間界面營造方法
嚴格意義上說,城市街道的空間界面應該分為邊界和立面兩個概念。只是西方的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中將二者合一,即把連續的沿街建筑立面作為街道空間與建筑室內空間的分界。這種方式有效而明確地分割了室內與室外、公共與私密的空間,但也顯得多少有些強硬和死板。因此柯林羅在《拼貼城市》將現代主義設計理念批判為一種“強權和專制”,多多少少也與此有關。
在中國乃至東方的傳統城市設計理念中,空間的分界往往不如西方城市那樣清晰和明確,室內與室外的空間之間,公共與私密的空間之間,往往存在這一個過渡的空間,在本文中將其定義為邊界空間。
(1)營造具有滲透和模糊性的邊界空間。在東西方的古代城市設計和建設中,都存在連接街道空間與建筑室內空間的過渡、中介空間。例如,中國江南水鄉的廊棚,近代中國廣州地區的騎樓。這類空間,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視覺上,都存在一種遞進式的轉變過程,層次豐富,過渡平滑而自然——行人在不知不覺中離開一個空間,又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另一個空間。根據每個人的不同觀感,其印象中空間的邊界也會各不相同,行人漫步其間,可謂各有所得,各有所悟,從而獲得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獨特體驗。這種相融合的模糊邊界設計使得原本簡單的斷面布置形式變得靈活多樣,避免了城市景觀設計中由于過度強調空間的功能性,而使得空間與空間、空間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形成強烈的對立,甚至是沖突。在城市景觀設計中,有意識地營造多功能和用途的過渡、中介空間,可以使不同的空間層次相互滲透、交互,形成連貫、動態的空間形態,由此產生的生動性、豐富性、趣味性和可意象性就大大加強了。相融的交互邊界營造也使城市街道空間結構更顯整體性,充分體現了山水城市的內涵。
(2)營造具有虛實對比、藏露結合的空間立面。中國古典園林也是空間和時間相結合的藝術。隨著視點的轉變,每一次駐足都構成了一幅雅致的畫面。一路觀賞,一副副畫面的串聯又組成了無滅點的長卷,如同中國畫長卷。園林與山水畫的構圖方式是相通的。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營造移步易景的情境比較常用的方法便是虛實藏漏了。在城市街道中這種虛實藏漏的關系可以用更大的視角去營造。例如,杭州南山路的西湖天地與大華飯店交接處。從平面的角度看,把基地與道路作為實,水作為虛,大華飯店將湖水作為基地的邊緣,西湖水直接引入南山路路邊,西湖天地基地設計成半島形式,也用水與南山路隔開,多出用拱橋與外界相連,以達到虛實相間。從空間上來說,觀者在未接近這個路口時看到是一段比較延續的街道立面,到達了這個路口,便發現可站在南山路上眺望西湖。借用電影里推鏡頭的概念,第一個鏡頭是西湖天地的清水磚小建筑與大華飯店附樓為實體,限定邊界,同時茂密的常綠樹木和落葉樹間種,葉與枝干的虛實交錯,弱化了基地邊緣,又將建筑藏在實之后,漏在虛實之間。中間是隨空間層層交錯推遠的大樹,不約而同地向湖面一側微傾,構成了一種空間上層次豐富的向心性圍合。如果推進鏡頭,將建筑置于畫面之外,此時這個圍合出的空間可以看成是一道洞門,那透漏出的不遠處的石拱橋則成了虛空間里的一處實景。如果再將鏡頭推進,以石拱橋作為實體的屏障,那橋洞則為一處漏窗,透出西湖遠山與湖水相應,湖上的氤氳的霧氣又營造出一種虛空的意境。南山路上的這個小開口將自然山水引入,與街道形成交互,看似無意實乃精心營造。
3 宜行、宜賞、宜游、宜居的功能定位
在營造城市街道與自然景觀交互情境時,人作為街道的使用者,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建立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在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當我們把這種理念融入現代城市設計中,就要能夠為城市中的人提供一個宜行、宜賞、宜游、宜居的街道空間,令人們在與自然相融的街道中產生美好的體驗。這樣不僅建立充滿詩情畫意的特色城市街道景觀,也符合了吳良鏞先生倡導的建立“健康、生態、幸福”的“人居環境”的理念。
首先,應將生活情境融入城市街道。城市街道不同于快速路、主干道,它的交通功能是要得到控制和削弱的。在進行城市街道的設計時,理清需求的主次關系,對其進行有效梳理,通過合理的功能定位與區分,減少街道的交通壓力,加入合適的商業功能、公共服務功能、休閑娛樂功能,使街道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生活水平,滿足精神需求。在街道設計時應注意生活情境地融入,使街道富有人情味,充滿了故事,洋溢著生機,承載著歷史,成為底蘊深厚的有生命的街道。將生活情境融入街道景觀中,讓街道的使用者在與自然的交融中體驗生活,品味人生。其次,應建立具有人的參與性的交互街道空間。城市街道景觀中的行為分為兩種,一是有直接目標的功能性活動,如學習、工作、飲食、文體等,二是間接目標的準功能性活動,如購物、參觀、看展覽等。活動方式可分為運行和場所,有個體存在的形式,也有群體存在的形式,形態有動態與靜態。不同的活動方式對空間有不同的要求。
現代城市規模巨大、人口密集,且人口存在著比較頻繁的流動性。因此,“人”這個要素在城市設計中存在著多義性的解釋——包含著人的群體分類、人的個體特征、人的時代特征等多種含義。正是因為“人”作為城市的主體要素擁有著復雜的內涵和多樣性的需求,便要求我們在整個城市的規劃中保持著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人作為街道空間的使用主體,不同類型的人的需求與參與性應充分考慮在街道設計之中,進行權衡,抓住重點。
4 利用街道的碎片空間,營造有價值、可寄情的小景觀
城市街道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是有一定的自發性和多變性的,制定好的規劃只能限制項目基地紅線,而至于紅線內的設計則相對靈活。在這種情況下,街道的邊界處產生了許多碎片空間,在設計時應合理地將這些碎片空間變得有價值,達到與自然相融,并且營造可以寄情的小景觀。首先,景觀要素的添加和構成必須符合整個城市、街道的意象。其次是要做到韻味深遠,傳承文脈。景觀要素所傳達給人的觀感是比較直觀且貼近的,如果將景觀要素做到精致而飽含韻味,則可以對具有與自然交互的街道情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現代城市由于人口密度較大,人均分享的空間相對有限,再加上自然地理環境的一些約束,要在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條街道依靠自然山水的天然魅力來為城市居民營造理想的居住環境,顯然是不夠現實的。因此,現代的城市街道可以借鑒蘇州園林中小景的營造手法,適當地改變以適應現代城市的需求,在自然與城市街道交互時注意合理利用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街道之間的一些小區塊或零碎片段,采用仿象、興象、喻象、抽象等方式,規劃設計相應的尺寸較小但包含文化內涵的景觀小品、設施設備,以給周邊居民、路過行人提供一個值得回味、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的生活氛圍,是非常有價值的。
5 結語
人對自然的親近性是與生俱來的。在草地上奔跑,在林間漫步,在湖邊休閑,在山間攀登,登高遠眺,從古至今,從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都樂于去做的事情。在現代城市中,片面注重功能性,建造了無數人工構筑物,能爬的只有天橋、高樓,能漫步的只有鋼筋水泥叢林,冰冷與冷漠是誰都不愿意面對的。本文淺述了營造城市街道與自然景觀交互情境的方法,提倡在營造過程中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也符合當今世界對綠色、環保的追求。體現了對人的充分重視以及對美好的生活情境的追求,使街道充滿人性的關懷,洋溢著人情味,一定程度消解了現代都市人的孤獨感、疏離感與冷漠感。使人們在城市中與自然相融、享受自然、和諧互動。
參考文獻:
[1] 錢健,宋雷.建筑外環境設計[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2] 徐雷.城市設計[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3] 文增.城市街道景觀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第3輯)[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5] 彭一剛.中古古典園林分析[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6] 柯林·羅(美),等.拼貼城市[M].童明,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7] 鮑世行.錢學森論山水城市[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