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
摘 要:中國藝術有著重視生命意趣體驗、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虛擬美學文化自覺和夢幻意蘊。中國園林更是將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以避暑山莊和圓明園為例,對清代皇家園林的夢幻意蘊做了初步研究。指出,清代皇家園林的虛擬寫意表達,主要體現在對神佛仙境的幻想和再現、對宇宙自然的象征與刻畫、對其他人工景勝的模仿虛擬與再創造三方面。
關鍵詞:清代皇家園林;虛擬;美學;夢幻意蘊
中國園林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精華所在。集傳統園林藝術之大成的清代皇家園林更是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藝術美與技術美,一面充滿激情地對社會生活勾勒刻畫,一面孜孜不倦地對夢幻生活虛擬再現。超越現實,夢幻虛擬;把握虛擬,回歸現實。園林成了涵泳生命、棲息心靈的夢想家園,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虛擬存在。同屬中國園林藝術這顆大樹上開出的花朵,又一起作為繁榮鼎盛時期清代皇家園林的最佳范例,避暑山莊、頤和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在藝術上,都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并將模仿和虛擬的美學意蘊詮釋得淋漓盡致。
1 清代皇家園林代表避暑山莊、頤和園
“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它將宇宙和人生視為一大生命,一流動歡暢之大全體。生命之間彼攝互蕩,渾然一體。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萬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質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靈,則為中國哲學關心的中心。”[1]的確,正是在中國哲學的指導下,中國藝術展現出重視生命意趣體驗、向往精神境界超越的虛擬美學文化自覺和夢幻意蘊。縱觀中國皇家園林的發展歷程,這一特點在清代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頤和園上得到充分展示。
避暑山莊、頤和園都是中國園林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也均達到了明代造園家計成所推崇的“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境界,但卻也有著各自不可替代的鮮明特色。崇尚“鑒奢尚樸、寧拙舍巧”的避暑山莊在總體規劃和設計上因山就水,充分利用當地奇峰麗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對此,康熙也贊嘆其:“自然天成就地勢,不待人力假虛設”。而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對頤和園的評價是:“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的確,頤和園改造原有的山形水系,將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觀巧妙結合,形成高度和諧統一的格局。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始建于1703年,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87年才告竣工,主要景點有康熙題字的三十六景和乾隆題字的三十六景。它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區北部,武烈河狹長谷地的西岸,北部有草木蔥蘢的平原區、西部有峰巒疊嶂的山岳區、東南部有洲島錯落的湖泊區,總面積共計564公頃。避暑山莊不僅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還是我國南北建筑園林的精華所在——汲取了歷代造園藝術的精髓傳統和江南園林的創作經驗,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嶄新的高度,成為中國古典建筑園林的典范。
作為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是清朝皇室“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既是絕唱也是挽歌。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大型山水園林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建筑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1750年,最早只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為清漪園,1764年建成,面積近300公頃。1860年被毀,1886年整修,1888年改名頤和園。1900年遭毀,1902年再度重修。頤和園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宮廷區、前山前湖景區、后山后湖景區,其中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主要景觀有萬壽山、昆明湖、佛香閣、智慧海、長廊、清晏舫、十七孔橋、諧趣園、畫中游、蘇州街等。
2 虛擬神佛仙境
神話傳說里,海上有“煙濤微茫信難求”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長生不老之仙藥。戰國時,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尋訪蓬萊仙境而無果。秦始皇求之亦不得,就在蘭池宮的池中筑假山,模擬蓬萊仙山。中國園林史上由此開啟追求夢幻仙境的造園傳統,并在漢武帝時正式形成“一池三山”的造園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避暑山莊湖泊區內的如意州、月色江聲和環碧三個島嶼,中間連以莖芝云堤,堤島分割湖面為“如意”“靈芝”的形狀,使湖中三島的形象構成一棵如意靈芝樹,這為傳統的“一池三山”模式開創了新意境。[2]頤和園“一池三山”的形式也別具特色,它以在昆明湖中筑堤的方式將水面一分為三,即西湖、養水湖、南湖,并在湖中堆筑治鏡閣島、藻鑒堂島、南湖島來虛擬海上三仙山。光緒年間修復重建時,在南湖上新建了知春島、小西泠和鳳凰墩三個小島,又形成了一個新的“一池三山”。
海內仙山昆侖模式也常見于皇家園林。昆侖山的神話傳說源遠流長,《山海經》《穆天子傳》中均有記載。古人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傳聞其上有黃帝的“懸圃”和西王母的瑤池。神話雖不能當成中國園林起源的明證,卻成為皇家園林藝術舞臺上經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例如,金代的御苑都曾建造瑤池模擬昆侖夢幻仙境。《山海經》和《魚龍河圖》都把昆侖山稱為“帝之下都”“萬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天帝的離宮別院。避暑山莊因山得名,是人間帝王的離宮別院。這樣看來,整個避暑山莊虛擬仿造的就是“帝之下都”——昆侖仙境。神佛仙境的造園模式中除了“一池三山”的海外仙山蓬萊模式、海內仙山昆侖模式之外,還有道教的洞天福地壺天模式和佛教的須彌靈境模式。后兩者雖不如前者普及,但也常出現在皇家園林中。
“洞天福地”的說法形成于魏晉之前,是道教宇宙空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所謂的神仙便居住于此。幾乎所有有關“洞天福地”文獻中提到的自然環境都無一例外像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那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3]宋代皇家園林艮岳其實就是“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洞天福地”仙境夢想的虛擬重現。清代皇家園林也汲取了“洞天福地”的思想,營造出了近乎完美的人造自然景觀。
須彌靈境是頤和園內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佛教神話中,須彌山被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其周圍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蘆洲。乾隆時期的須彌靈境就是以香巖宗印之閣及其周圍建筑來虛擬表征須彌山和四大部洲。可惜須彌靈境在英法聯軍的炮火中被毀,后世重建亦未能再現其輝煌。類似的建筑還有漢藏合璧式的承德普寧寺,也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觀。
3 虛擬天地自然
中國藝術強調天人合一,注重由內而外的生命情感表達。從“觀物取象”到“立象制器”,中國藝術熱衷以模仿虛擬的方式,實現對道的追求。特別是大規模疊山理水的皇家園林更是如此。
在模仿虛擬宇宙自然方面,當屬秦代皇家園林最為“霸氣”。秦始皇建的上林苑整體布局就是在模擬天象。西漢繼承、擴建了秦代上林苑,漢武帝還曾命人挖掘一百多公頃的昆明池模擬滇池。東漢洛陽西園曾以假山模擬少華山。魏明帝擴建芳林園,堆山引水,模擬國家版圖。書畫雙絕、精通造園藝術的宋徽宗建皇家園林艮岳,疊山以虛擬名山大川之壯麗雄偉,理水以形容天下江河之秀美曠蕩。清代皇家園林更是將這種手法運用到極致,把天下盡收囊中。
避暑山莊地處燕山山脈,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它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以自然天成的山水勝境為本色,廣泛吸收江南塞北的絕佳名勝,將“法天象地”的理念詮釋得淋漓盡致,達到了之前建筑園林無法企及的高度。避暑山莊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風景,模擬全國重要景物匯集一處,共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它以東南方的湖泊區、北方的平原區和西部的山岳區,模仿和虛擬了我國國土的江南水鄉、漠北草原以及西南西北高原,而在山上蜿蜒盤旋的城墻式宮墻又表征了萬里長城。從而也表達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權寓意。
相比避暑山莊,頤和園在這方面有所弱化,但卻更加具體。它是以杭州西湖為藍本進行總體規劃,圍繞萬壽山和昆明湖展開——加高山體、拓寬湖面,并汲取江南園林名勝的設計手法和藝術實踐,巧妙構思、靈活運用,最后達到山水相依、虛實相濟的美學境界,實現了西湖的異地虛擬重建。不過這種重建并非一模一樣地“抄襲”,而是一種美學層面的虛擬——既吸收了別處的精華,也沒失去自我的獨立,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局部的景點設計中,頤和園水景還模仿了揚州瘦西湖、無錫惠山大運河、岳陽洞庭湖、武昌長江等地,也達到了“形相近,意相似”的藝術效果。
4 虛擬人工景勝
一座園林里集中了許多園林的美與精華,這聽起來有些夢幻,但在皇家園林里卻是尋常事。《史記·始皇本紀》載:“秦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這種博采眾長、集六國宮苑之大成的造園手法,為后來歷代皇家園林所繼承,并在清代的康乾盛世時達到頂峰。
避暑山莊就以金山模仿鎮江金山寺,以文園獅子林模仿蘇州獅子林,以煙雨樓模仿嘉興煙雨樓,以文津閣模仿寧波天一閣,以永佑寺舍利塔模仿南京報恩寺塔等等。其宮墻外還有模仿蒙藏地區建造的喇嘛廟和五臺山殊像寺、海寧安國寺羅漢堂,并且難能可貴的是,避暑山莊模仿建造的原則是“循其名而不襲其貌”,所以其建筑園林的整體風格仍然是統一的。
享有“中國造園思想和實踐集中體現”美譽的頤和園也對其他人工勝景進行了虛擬仿建。例如,昆明湖西堤和堤上的六座橋仿西湖蘇堤和“蘇堤六橋”、十七孔橋仿盧溝橋、鳳凰墩仿無錫黃埠墩、景明樓仿岳陽樓、佛香閣仿黃鶴樓、諧趣園仿寄暢園、香巖宗印之閣仿西藏桑耶寺、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在清代皇家園林中還有一類虛擬模仿田園野趣和市民生活的景點。南宋畫家樓儔充滿田園氣息的《耕織圖》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許。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命畫師再繪《耕織圖》。乾隆更是在重視《耕織圖》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把清漪園(頤和園)一處富有田園風光的景色命名為“耕織圖”,并且設置石碑,刻上了全套的《耕織圖》。
頤和園后溪湖買賣街也是一個特別的景致,它虛擬模仿的是蘇州水市的買賣街。歷史上,漢靈帝仿照民間的街市在后宮建買賣街。南北朝時,宋少帝“于華林園為列肆,親自沽賣。”唐中宗也曾在玄武門開設過市肆。明武帝更是在宮苑之外正兒八經地開起來“皇店”。清乾隆對市井文化也青睞有加,曾在多座皇家園林中設立買賣街,以此模擬平民生活。
5 結語
清代皇家園林傳承和融合了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進一步創造發揮,以其虛擬寫意的表達方式和夢幻意蘊,綜合了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各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體現了中國美學所強調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和象天法地的自然情懷,是中國人對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最好典范。如今,對皇家建筑園林僅僅停留在文化研究和遺產保護層面顯然是不夠的,更需要我們在繼承前人造園技藝手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重新營造,讓代表最高技術和藝術水平中國建筑園林從“歷史”走到“當下”,從“皇家”走向“民眾”,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給人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 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肖亮瓊.古典園林中的傳統哲學研究[D].安徽農業大學,2012.
[3] 于正洋.道家“洞天福地”學說對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J].大眾文藝,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