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摘 要:裝飾色彩的表達在現代設計領域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造型觀念的突破、材料技法的訓練等方面加以論述,以促進培養更自由合理的現代設計理念。
關鍵詞:裝飾色彩;平面化;主觀顏色;構成
裝飾色彩教學是通過色彩的處理和整合能力的訓練,達到從具象——抽象——意象表現的認識過度,體驗其內在規律,開拓創意思維和想象力,從而提高學生組織色彩能力以及藝術表現力。藝術創作重在發現,強調在作畫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善于觀察、取舍和歸納。在“創新與完美”的藝術原則規范下,進行裝飾創造性課題訓練。而我們作為一名老師,重點也是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之中教會學生如何充分發揮自己本身的才華,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創造出自己的作品。
1 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現和表現技法的運用,促進裝飾色彩的表達
藝術設計是當今社會中藝術與文化的結合體現,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觀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導著向前發展。現代視覺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與表現技法的多樣豐富性。在裝飾色彩表現過程中介入各種材料語言技法的拓展運用,會極大地加強表現力度和表達語言內涵。
材料的表面無論是光滑的、粗糙的、細膩的、堅硬的,都是由材料本身的質感和觸覺產生的,而繪畫的肌理則是視覺視察的肌理。不管畫面有多么強烈的筆觸或由特殊手段營造出的肌理,它不是用手觸摸到的,而是通過眼睛感覺到,并反饋給大腦,經過分析、綜合、概括而產生出的美或不美的感受。在實踐操作中主張大膽嘗試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性,樹立個人藝術表現自信心,排斥生搬硬抄、重復描摹。提倡個人的學習主動性,在“試驗”新工具、新材料中敢于犯錯,善于吸取經驗、總結教訓,反對呆板灌輸式的教條現象。在藝術創造中沒有“對”與“錯”的概念,而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道理,沒有“應該”與“不應該”的模式,只存在“也許如何會更好”的引導。新材料、工具的運用過程,就是一個手工勞作的過程,一個不斷觀察、不斷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在工具和材料選擇上,應該盡可能地放寬視野,尋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盡可能地嘗試利用。為了尋求更為豐富的視覺語言,表現更為獨特的色彩藝術魅力,必須拓展突破傳統工具材料的局限,尋求一切能產生痕跡的物質當作工具,尋求一切能承載痕跡的當作材料。在依靠新工具材料與表現技法進行裝飾色彩表達過程中,會有許多物理性的如輕與重、軟與硬、粗糙與光滑等感覺,也會有許多生理、心理性的冷與暖、脆弱與強悍、明朗與縹緲、熱情與壓抑、酸甜與苦辣等感受,都應合理地利用與改變它們。審視、接觸、運用各種物質材料,強調在裝飾色彩表現中的實驗性,提倡訓練中的主動意識和創造性意識,以超越工具材料本身的實用價值范疇,納入到合理的裝飾色彩表達意識中。
2 以造型觀念的突破,推動裝飾色彩的發展
任何色彩的表現,不可能完全脫離形而獨立存在,裝飾色彩同樣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來表達,但這種“形”并非指向科學性“型”的含義,更多地指向于點、線、面、光色、肌理、筆觸、材料、有機形和無機形等具有強烈抽象意識的內涵。
現代生活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開拓著我們的視野,這使得我們更客觀更全面地觀察事物。借鑒本身就是學習。古今中外一切具有裝飾風格的優秀藝術作品的藝術形式,都對我們在裝飾色彩形式的追求中有所幫助和借鑒。可從傳統的壁畫、陶瓷、裝飾畫中得以借鑒;可從民間藝術品如年畫、剪紙、少數民族蠟染、刺繡中得到感悟;可從國畫、油畫、版畫、漆畫、裝飾畫等藝術畫種中補充營養;也可從20世紀以來西方藝術結合東方藝術的平面風格,從而形成具有裝飾風格的現代繪畫以來的野獸派、納比派、立體派、表現主義等,以及馬蒂斯、畢加索、勃拉克、米羅等繪畫大師的具有鮮明個人風格和形式特點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探索多種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規律的同時,提高并發展個人造型的抽象化、色彩裝飾化的能力。按自己的審美意趣重新構成畫面色彩語匯,利用客觀事物的多種再現過程。形成一個更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裝飾色彩寫生過程。
3 以色彩平衡態表現,引發裝飾色彩創造意識
裝飾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礎上,概括、提煉、想象、夸張后所形成的色彩。在視覺中它最為活躍,最具沖擊力;它在裝飾藝術領域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遠比線條和圖形更容易影響和左右人們的情感,因而,它更具感染力。裝飾色彩在畫面配色上求得均衡、對稱、適合、分割、統調等不同的藝術效果。畫面的均衡是將重色和輕色,明色和暗色,飽和色和弱色,膨脹色和收縮色保持均衡狀態,均衡產生靈活、生動、優美的感覺。(1)讓色彩表現盡可能的單純化、壓縮化。利用有限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效果,唯有意識的限制和不自由,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色彩表達自由,從而探尋色彩運用規律,達到設計色彩的合理運用。“少即是多”(密斯·凡·德·羅語),“越是嚴格限制調色板,作品的色彩就越豐富。因為掌握的因素一少,就會迫使你去表現本質。”(塔馬約語)這種色彩的限制與壓縮練習,將會引導色彩審美意識的積累,提高色彩表達更大程度上的創造開發。(2)鼓勵并引導主觀的色彩審美判斷,強化個人主觀的觀察感受,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要求突破固有的色彩模式概念,進行色彩的變調、置換練習,尋求多樣色彩表達,挖掘個人潛在的色彩創造力。色彩變化可大致分為“有理”變色和“無理”變色兩種類型。“有理”變色指色彩在變化處理后所呈現色彩仍然可按常理狀態下理解,如紅蘋果變成粉紅、翠綠、淡黃等。而“無理”變色是指改變物象固有色彩之后,呈現的色相有違常理,一般不可能附著在所表現物象之上,如把膚色變為純黑、白色、群青色,把桔子變成乳白、紫色等。但是這種看似“無理”的變化練習,是帶有創造性特征的置換變化,其意義比寫實性的重復摹仿色彩更為重要。當然,色彩的限制壓縮和變調置換,其前提是建立在主觀感受表達的需要、畫面形式審美等要求基礎之上的。
綜上所述,大膽運用造型與色彩觀念,加強多種材料表達性,對培養學生對色彩裝飾性的表達以及色彩修養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家陽,李文躍,吳天麟,劉莎.圖案與裝飾基礎[M].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社,2008.
[2] 高詳生,韓巍,過偉敏.室內設計師手冊[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