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琰妍
摘 要:楊利民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成就巨大、影響深廣的著名劇作家之一。為此,本文對楊利民新時期黑土話劇創(chuàng)作的人物塑造方面,通過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民族性格的刻畫,民族心理的剖析3個層面進行論述。旨在讓讀者對于楊利民黑土話劇人物創(chuàng)作有一個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的把握。
關鍵詞:楊利民;話劇;人物塑造
人物,是“人物形象”的簡稱,指的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文藝作品中的主題。文藝創(chuàng)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滿足典型性的同時,兼顧其他特點,如民族性。著名劇作家楊利民,在典型化與民族化的復雜工程中,找準了二者的最佳結(jié)合點,確定了人物塑造的最佳定位,大寫人物的民族化,以書寫人的民族魂作為人物塑造的主攻方向,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效果。
1 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民族精神同樣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與思想靈魂。在楊利民的作品中首先想到的是《地質(zhì)師》,其中男主角的人物塑造就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同時,又帶有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那種豁達、進取、無味、無私的大氣概。當然,所有這些民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zhì)與光輝,又都是通過典型的個性化手段得以充分表現(xiàn)的。其中駱駝是一個正直的人,不會落井下石顯示出中國知識分子的崇高與偉大。當蘆敬問他為什么給她寫了那么多信卻不算給她時,他坦言:“怕你跟了我吃苦。”“你愛我,從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這些。” “蘆敬,你知道我為什么來北京嗎?我那個沒見面的父親,從印尼派來了他的私人律師,要我回去接受他的財產(chǎn)——座島嶼,一萬家產(chǎn)……可這些都不重要……我是來看你的呀!蘆敬,我非常愛你,可是……”“大聲還不錯,她不能沒有你……真的。他會讓你幸福,而我不能,我說過,我要做一個你父親那樣的人,永遠在艱苦中跋涉,為了能在你的夢中出現(xiàn)!蘆敬,再見了……”這是一場偉大的分手,真誠的分手,也是洛明心靈世界的全方位展示。應當指出,對民族精神的表現(xiàn),除了以正面謳歌弘揚為主以外,對與民族精神的負面劣根性,也必須予以必要的批判。在這方面,《大雪地》中黃子牛的人物形象塑造,那就是對于民族精神中的依賴性,奴隸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良知要使靈魂擺脫困擾,靈魂卻懼怕袒露真誠;子咎要喚醒自尊,自妥卻掩蓋住自欺。他在大雪地上躲閃,逃避,哀求、掙扎,卻無法逃遁。”[2]黃子牛的悲劇,他為了成全領導,讓出自己的索愛,卻傷害了連他在內(nèi)的三個人。人性、人情、人格及人的價值,既遭到他人蔑視,又被自己歧視,徹底地失掉了自我。這種“奴性”,真可謂滲透到骨子里去了。從這個意義上講,黃子牛就是中國新時期的“新阿Q”,他身上的民族精神中的劣根性,同樣是阻礙民族振興的鴉片,同樣值得批判與否定。
2 民族性格的刻畫
中華民族具有獨特的民族性格,諸如樸實、含蓄、善良、正直等等。在楊利民劇作的人物塑造中,這些民族性格得以生動的刻畫,并作為其民族魂魄的有效載體。限于篇幅,這里僅就楊利民巨作中女性形象的性格刻畫,來分析其民族性格的閃光點。最成功的女性形象當推《地質(zhì)師》中的盧敬,她身上集中體現(xiàn)出東方女性和中國婦女的善良、真摯、忍讓、寬容、賢惠等種種美德。她深深愛著洛明,知道洛明身患重病,這種純潔、高尚愛情并沒有忽視。她又理解羅大生的苦,關于她的一切,特別是人格尊嚴,為此她求洛明:“別在大生面前炫耀你的恒久,也別提地質(zhì)專業(yè)。”當大生欲向她講明當年的一切時,她表現(xiàn)出超常的寬容和深深的愛:“別把自己打碎……”“這不是你的錯……”“大生,我愛你。從現(xiàn)在開始,我真的愛你了……”這種女性美,真可以催人淚下。
《黑色的玫瑰》中的女主人公黑燕,又是中國北方直率、潑辣、風風火火、敢作敢為的年輕女性形象,是典型的“關東小辣椒”“帶刺的玫瑰”。依筆者所見,黑燕這顆“關東小辣椒”,同樣別具一格。不僅具有一個改革者的精神風貌,更具有進取、向上、勇敢的民族女性的性格特色。對人事科長的公子她敢斗,她打掉牙往肚子里咽,有淚從不人前流。她的人生哲學是:“人活一回,何必低聲下氣的。”“好好的兩只眼睛,為什么要閉上一只,我要睜得大大的亮亮的。”
《危情夫妻》中的女主人公劉平,是另一種賢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她勤勞、無私,解除了危機,挽救了家庭。此外,如《呼喚》中的吳明薇、《大荒野》中的牧牛婆以及《地質(zhì)師》中的鐵英、曲丹等,都是美好的民族女性的人物形象。
3 民族心理的剖析
戲劇創(chuàng)作是人類一種高級、復雜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蘊藏著深奧的心理規(guī)律。因此,楊利民筆下的人物形象,也必然滲透著民族心理特征,以此構(gòu)成民族的魂魄。在楊利民的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略舉數(shù)端。例如,洛明的外無鋒芒、內(nèi)藏進修的氣質(zhì),老梁頭的闊達豪爽、物我和諧的心態(tài)等,都符合中華民族的求真務實、不尚外露、忍辱負重、綿里藏針的民族心理特征。
作品《地質(zhì)師》的男主角第一幕的第一次出場,他悄悄推開蘆敬家的門,露出半個身子,手里拎著一盒餅干。他顯得極敦厚真誠。當蘆敬驚喜地發(fā)現(xiàn)是他,問她:“洛明?——駱駝!”時,他說“正是在下”并含笑而答,于不經(jīng)意間表現(xiàn)出的謙和可親。那一包餅干,是他買給蘆敬的禮物,在中國“三年困難時期”的1961年,這一包餅干的分量是值得特別關注的,那是他用僅有的半斤糧票買的。洛明對蘆敬的愛情是真的,但并不是愛情至上主義。在聽到羅大生說劉仁“離了愛情就沒法活了”時,洛明自然地說了一句:“男子漢沒這個也能活!”這是他心靈的真實寫照。流放后,當他得知領導的批示“此人可以使用”時,竟樂不可支地說:“可以使用就行了,這說明我有用,還要求什么呢?”我們從這“含淚的笑”中,再一次讀懂了“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廉價的”那句民諺的深刻內(nèi)涵。這部作品最能表現(xiàn)了北方民族人民的心理:淳樸、忠厚和老實。
4 結(jié)語
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民族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從古至今一切作家、藝術家,都十分重視民族化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中國的一切外來藝術種類,都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民族化的道路,如民族歌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鋼琴曲《牧童短笛》《黃河》等等。同樣作為外來藝術品種的話劇,也走出了一條成功的民族化之路,從《蔡文姬》到《曹植》都是有力的證明。
20世紀80年代早期,由于黑土地戲劇的興起,給中國話劇界帶來了不容忽略的震動,楊利民就是其中成就斐然的一個。他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與其能夠準確地把握文藝創(chuàng)作的民族性是分不開的。他立足于黑土大地這一黑土戲劇生存的土壤,關注著當?shù)厝嗣裆盍曀缀蛢?nèi)心思想等各種精神世界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能夠揭示人類生存本質(zhì)和意義的作品。正是他這種民族性的思想,使得他的作品有著獨特的審美亮點,根植于本民族的特色,同時也是我國話劇發(fā)展的主要道路之一。由此可見,楊利民劇作的人物形象塑造以民族魂魄的核心和焦點,取得了全面而又深刻性的大突破。
參考文獻:
[1]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2] 張葆成.黑土戲劇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146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