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沁慧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武漢 430065)
脾胃升降與消渴關系初探
趙沁慧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武漢 430065)
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與否是疾病是否發生的關鍵。脾升胃降協調統一,化生氣血,排泄糟粕,維系著機體新陳代謝和臟腑功能。脾升胃降失常,不能協調五臟氣機升降,導致肺脾腎氣機失調,發為消渴,日久演變為消渴變證。故消渴的治療當辛開苦降調理脾胃氣機,使之升清降濁,陰陽平和。
脾升胃降 消渴 辛開苦降
消渴是以多尿、多飲、多食、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1]。其與脾胃氣機升降失調密切相關。人體的生命活動都來源于氣的升降出入,氣的運行推動著人體臟腑功能活動和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的代謝,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醫學綱要》言:“升降之樞紐,全在脾土之運用,土旺則陽升陰降,營衛周流,百骸康泰矣”,故脾胃升降功能是否正常是疾病是否發生的關鍵。
1.1 氣血生化,來源于脾升胃降脾胃同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上連下,斡旋氣機,在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轉輸的過程中起協同作用。機體從外界攝取食物,通過脾升胃降,升清降濁,吸取精微,排泄廢物,維持機體的新陳代謝,促進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p>
脾升胃降,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只有其協調統一,飲食納運功能才能正常進行,正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所說:“脾胃二氣互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脾胃氣機逆亂,氣血生化乏源,臟腑功能則無以維系,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p>
1.2 脾升胃降,協調五臟氣機升降脾升胃降是五臟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脾氣升,肝氣、腎氣均升,胃氣降,則心氣、肺氣皆降,如《醫學求是》曰:“脾以陰土而升于陽,胃以陽土而降于陰,土位于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氣又以質也,而升降之權,又在中氣,升則賴脾之左旋,降則賴胃之右轉也,故中氣旺則脾升而胃降,四象程以輪旋,中氣敗則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運行矣?!?/p>
脾胃是機體升降之樞紐,五臟本身及五臟之間的升降,皆以脾升胃降的正常為前提,而脾胃又具有“沖和”之德,因此脾胃升降之樞,又具有調節平衡作用,以維持各臟本身及臟與臟之間升降運動的相對平衡,防止其臟氣的過與不及,以達到“氣歸于權衡”、“以平為期”的生理要求,這就是脾胃為樞的調整作用,是維持機體相對平衡的重要調節機制[2]。
《靈樞·本臟》曰:“脾脆,則善病消癉”,脾胃升降失常,氣血生化乏源,不能協調臟腑氣機升降,肺脾腎升降失調,發為消渴。
脾氣不升,無以助肺氣宣發,肺氣失宣,不能將脾所轉輸來的津液上輸于頭面諸竅,則口渴多飲。津液不能敷布而向下輸于膀胱,則小便頻數量多,如《醫學綱目·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
脾不升清,納運失司,氣血生化乏源?!端貑枴へ收摗匪^:“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氣血津液虛損,脾無津以行,故口渴多飲。胃無津液所養,胃陰不足,胃陽亢盛,則消谷善饑?!渡鼾S遺書》云:“善多食不飽,飲食不止渴,脾陰不足也”,脾不升清,則水谷精微向下隨小便而出,故小便味甘,四肢肌肉失養,則形體日漸消瘦。
脾氣不升,無以助腎陽蒸騰氣化,腎之陰陽失調,不能分辨清濁,水谷精微下泄,小便量多味甜。
脾不升清,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聚濕生痰,痰凝氣滯,氣滯血瘀,痰瘀互結,閉阻腦絡發為中風,阻于心脈發為胸痹;脾氣不升,則肝氣不升,氣機郁滯,氣滯血瘀,瘀阻脈絡,蘊毒成膿,發為瘡癤癰疽;腎陽不升,蒸化失常,關門不利,水下溢于皮膚發為水腫。正如《圣濟總錄》所說:“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氣化失常,開合不利,水液聚于體內而出現水腫”;肝氣不升,郁結化火,火熱灼肺,肺陰虧耗,日久可發為肺癆,火盛劫陰,腎陰失養,母病及子,肝血不足,耳目失去精血濡養,發為耳聾、雀目。
《臨證指南醫案》曰:“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毕手委熢谟谡{理脾胃氣機,使其升降有序,而“辛開苦降”為調理氣機之大法。“辛開苦降”法又稱“辛苦通降”法,屬中醫學八法中的“和法”范疇,是將辛熱(溫)和苦寒(涼)兩種藥性截然相反的藥物配伍使用,同組一方,起到平調寒熱,燮理陰陽,調暢氣機的作用,用以治療臟腑功能失調,寒熱錯雜,氣機逆亂,升降失常的病證[3]。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味藥,如干姜、陳皮、半夏、桂枝等,能行能走,能散能通,可助脾升??辔端?,如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苦寒沉降,下氣燥濕,助胃氣以降。一升一降,溫清并用,苦辛并進,使辛燥不傷陰,苦寒不傷陽,陰陽平調,舒暢氣機,上下調和,升降復常。仝小林教授認為,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部分并發癥與脾胃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系,采用辛開苦降法調理脾胃功能治療本病,通過寒熱溫清并用,升清降濁,斡旋氣機,解郁化滯,可達到良好的降糖及改善并發癥的效果[4]。臨床上畢寧娜[5]用辛開苦降法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處方:黃連3g、黃芩10g、半夏12g、干姜10g、熟大黃12g、枳實10g等,每日1劑,治療8周后發現,治療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改善程度均優于對照組。
《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升胃降推動和調控著臟腑氣機的升降運動,維系著臟腑的功能。升降有序則氣血生化有源,臟腑機能平衡,升降失調則臟腑氣機紊亂,功能失調,是消渴產生的重要原因,故消渴的防治重在以辛開苦降調理脾胃氣機,使之清升濁降,陰陽平和。
[1]王永炎,李明富,戴錫孟.中醫內科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301
[2]紀立金.論脾胃為樞是機體內平衡的調衡機制.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0,10(3):14
[3]馬玉芳,龍一梅,李遇春.辛開苦降法探析.浙江中醫藥雜志,2006,41(2):66
[4]陳良,仝小林,徐遠,等.從辛開苦降法論治消渴.新中醫,2006,38(2):1
[5]畢寧娜.辛開苦降法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25例療效觀察.湖南中醫雜志,2013,29(5):57
編輯:傅如海
R255.4
:A
:1672-397X(2014)12-0004-02
趙沁慧(1981-),女,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藥防治內分泌疾病。zqh168abc@126.com
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