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元欽丹萍
(1.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基于“陽明為闔”理論的葉天士“胃陽學說”探析
林樹元1欽丹萍2
(1.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6)
葉天士脾胃病學說獨具特色,其以《素問》陰陽離合論為理論基礎,以仲景陽明病學說為臨床核心,形成了系統的“胃陽學說”,發展了中醫的臟象學體系,進一步完善了中醫脾胃病理論。本文從胃陽之生理、病理及治療大法等方面,初步總結了葉氏的“胃陽學說”。
葉天士 脾胃病 胃陽 通補陽明 臨證指南醫案
清代名醫葉天士(以下稱葉氏),創立了衛氣營血辨證理論,奠定了溫病學理論體系,為溫病學派的奠基人。其對內傷雜病亦有獨特創見,如“胃陰學說”、“理虛大法”、“絡病理論”、“陽化內風說”等,都為后世醫者所重視[1]。然葉氏的“胃陽學說”以“陽明為闔”為理論基礎,散在于《臨證指南醫案》(下文中所有葉氏原文均出自本書)中而為人所忽視。今從其醫案中總結出葉氏的胃陽學說,現探析如下。
生理上,葉氏提出“胃為陽明之土”,胃腑在三陰三陽之中屬于陽明,因此,其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以陽明之生理特性為核心。《素問·陰陽離合論》謂:“是故三陽之離合也……陽明為闔。”《說文》釋:“闔……閉也。”“陽明為闔”,即陽明主陽氣內斂的意思,如張景岳注曰:“陽明為闔,謂陽氣畜于內,為三陽之里也。”(《類經》)故胃腑之陽氣內盈,而陽明為闔是胃陽內斂的關鍵。
《素問·五臟別論》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據此,葉氏提出:“胃屬腑陽,以通為補。”所謂“補”,即生理特性得助之意,如《康熙字典》謂:“補……助也。”故“胃腑以通為補”,即胃之通降是其生理功能發揮的條件。
因此,胃陽是胃腑的重要生理特性,陽明為闔是胃陽內斂的關鍵,陽明腑氣的通降是胃陽功能發揮的關鍵。
“陽明為闔”,則胃陽充足,腑氣和降下行,胃腑得以受納與傳化。而陽明失闔,胃陽發散,或致太過或致不及,對這種由胃陽失衡產生的病理的論述始于仲景,其《傷寒論·陽明篇》即以陽明失闔為主要病機:或燥熱彌漫之陽明經證,或熱實內結之陽明腑實,或虛寒上逆之中陽不足。而葉氏則針對陽明失闔、胃陽不振的病理改變,總結了相關的臨床病證、兼變證及相應的治法方藥,認為“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強調了陽明為闔與胃陽間的相互關系,指出了陽明失闔是胃陽不足的關鍵病理改變,其相關病機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2.1 納谷失職胃陽不足,則受納水谷失職,表現為納食減少,如葉氏云:“未老形衰,納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近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
2.2 濁陰上逆胃陽虛衰,陽明失闔,氣機逆亂,濁陰上逆,則可致噎膈、反胃,如葉氏謂:“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
2.3 木乘土位陽土一虛,則可致肝氣逆亂、風木來乘,厥陰夾陽明沖氣上逆下迫,發為嘔逆、吞酸、泄瀉等病證,如葉氏曰:“木乘土位,以致胃衰,初則氣升至咽,久則懶食脘痞。……陽明不闔,空洞若谷,厥氣上加,勢必嘔脹吞酸。”
2.4 氣機下泄人以胃氣為本,胃陽衰則后天之本乏源,日久可累及腎陽,“腎者胃之關”(《素問·水熱穴論》),胃腎之陽敗壞,則關門不利,腸腑失闔,生氣下奪,陰血不守,發為便血,如葉氏提出:“脈緩濡弱,陽氣不足……便后血色紅紫,兼有成塊而下,論理是少陰腎臟失司固攝,而陽明胃脈但開無合矣……先擬暖胃通陽一法。”
基于陽明為闔是胃腑主受納腐熟水谷的基礎,而其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其陽氣的通降與暢達,在臨證上,葉氏繼承仲景之法,提出“陽明胃腑,通補為宜”的通補陽明之法,認為“通補陽明,使開闔有序”,即陽明得以闔降,則太陽可以為開,開闔升降有序,則一身氣機暢達無礙。故對于胃陽不足、腑陽虛滯或上逆下奪等證候,葉氏多采用“通補陽明法”。
所謂“通補陽明法”,即以辛甘溫藥,通補合用,補瀉相參,使胃陽得補而不滯,陽明得順而不壅。在用藥方面,其原則是“用剛遠柔”、“變胃而不受胃變”。此說源于喻嘉言《醫門法律》,喻氏對于脾氣不宣、胃氣壅滯、化火傷津之證,皆治以性剛之藥,其謂:“剛者,氣味俱雄,則變胃而不受胃變者也。”葉氏發展其“變胃”之法,將之變通運用于胃之陽虛氣寒諸證,認為:“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恐中焦易鈍。”
葉氏通補陽明法的代表方采用《金匱要略》之大半夏湯。此方原由人參、半夏、白蜜組成,用以治療胃反嘔吐之病。關于此方,清代王晉三首次提出有通補之功,其謂:“大半夏湯,通補胃腑之藥也。……主之以半夏辛溫利竅除寒,人參扶胃正氣,佐以白蜜揚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緩之,俾半夏、人參之性下行不速,自可斡旋胃氣。”(《絳雪園古方選注》)葉氏為王晉三的弟子,繼承其師大半夏湯通補胃腑的學術思想,創造性地去白蜜之甘緩,即“遠柔”之意,以人參、半夏為底,根據具體病證加味,或純用辛甘,或佐酸收,或配辛熱,或輔苦降,使中焦氣機升降有序,胃腑之陽得以通降下行。其臨證應用如下。
3.1 辛甘溫法,通補胃陽此法為葉氏治療胃陽虛證的常法,常加茯苓、姜汁、枳實、陳皮等。因“辛甘發散為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半夏、姜汁之辛溫,合人參之甘,自能合化生陽,使胃陽漸生而無壅遏之弊。而“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以茯苓之甘淡能滲瀉濁陰,這也是“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溫熱論》)之意。胃陽虛則易致飲停心下,半夏、姜汁、茯苓又為小半夏加茯苓湯,能蠲飲滲濕,以通胃陽。如其謂:“口中味淡,是胃陽虛。……議大半夏湯法:人參,半夏,茯苓,枳實,姜汁。”
若胃陽衰微較甚,則去半夏之破泄,加附子、干姜以溫中救陽;痰熱上逆,則加竹瀝以化痰降逆;血瘀內阻,則加桃仁、當歸活血通絡。
3.2 輔以辛熱,散寒降逆胃陽虛而陰寒內盛,則陽明失闔,濁陰無以下降,常可上壅為患,發為嘔吐清冷腐濁痰水,朝食暮吐。濁陰腐氣壅塞,則非辛溫之法可解,而需辛熱以開濁。用藥則加吳萸、蓽茇等,或用吳茱萸湯。如葉氏謂:“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吳萸,半夏,蓽茇,淡干姜,茯苓。”
若肝胃寒盛,加高良姜增強溫中散寒之功;肝氣亢逆者,加白芍以斂厥陰、平逆氣,白芍合吳萸,是葉氏對于胃弱而肝寒乘克的常用組合,以白芍之酸斂以養肝體,吳萸之辛熱以助肝用,可使肝木柔和暢達,氣機通暢而陽明之壅滯亦可解除,如其曰:“通補陽明,和厥陰:人參,茯苓,半夏,高良姜,吳萸,生白芍。”
3.3 辛開苦降,暢達中焦胃陽虛弱,陽明不能闔降,以致太陰之清陽不能升發,中焦升降阻塞,氣機阻遏不行,可發為食少、痞悶、噎膈、反胃等癥。葉氏對于此類病證,常加黃連、姜汁,其與半夏、人參相配,即師法仲景半夏瀉心湯之意,以成辛開苦降、暢達中焦之旨。如葉氏曰:“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胃,用大半夏湯:半夏,人參,茯苓,姜汁,川連,枳實。”
中焦痞塞則肝木常亢逆來乘,厥陰夾陽明之氣上擾,發為麻痹、耳聾等癥,則需加白芍、烏梅之酸收以柔斂肝氣;若脘腹痞隔為甚,則加枳實以下氣除滿;濕氣郁滯者,加茯苓淡滲利濕而通陽。
此外,還有和中蠲飲、宣通胃陽之法,用小半夏湯合茯苓甘草湯,以去胃陽虛之飲停;養營益衛、通補絡氣之法,用歸芪建中湯,建中養營以去陽明絡脈之澀滯等。
除通補陽明之外,葉氏還創立“建胃中清陽之法”、“理胃陽法”、“堵截陽明法”、“通陽瀉濁法”等諸多胃陽虛治法,然諸法名目雖有差異,但總不外通補相兼、以通為補之意。
葉氏治療胃腑疾病,以陰陽為綱,不但創立了“胃陰學說”,還重視胃腑之陽氣,其“胃陽學說”繼承了《內經》、《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思想,發展了陽明理論,總結了胃陽虛諸證的理法方藥,化裁、創新經方應用,使得脾胃病學說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然對葉氏“胃陽學說”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其理論內涵及立法、處方用藥規律,以期為中醫脾胃病的臨床實踐提供幫助。
[1]張玉輝,杜松.葉天士學術思想探析.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2):2512
[2]王洪圖,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992
R223.11
:A
:1672-397X(2014)12-0006-02
林樹元(1987-),男,醫學碩士,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
欽丹萍,qindp19841@sina.com
2014-05-19
編輯:傅如海
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項目——脾胃學說的內涵和外延系統化研究(2009RA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