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諄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指導:李七一
李七一運用“甘溫除熱法”治療周期發熱1例
王令諄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指導:李七一
內傷發熱 氣虛 甘溫除熱 補中益氣湯 病案
甘溫除熱法是指用甘溫藥物為主治療內傷發熱的方法。該方法最早孕育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之說。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載有桂枝湯、小建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開創了甘溫除熱法的先河。金·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正式提出“甘溫除熱”,至此方臻完善。該方證的病因病機為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喜怒憂恐及身體素弱等四因素導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陰火上沖引起氣虛發熱,是由于內傷而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虧虛而致的發熱。甘溫除熱法以甘溫之劑補脾胃,升陽氣,治其本而達到“陰火”降藏的目的,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李七一教授是國家和江蘇省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工作室指導老師,江蘇省第二批優秀中青年中醫臨床人才指導老師,從事中醫心內科專業工作30余年,對內傷雜病也能熟練應用中醫理論指導實踐,診療效果顯著。筆者有幸跟隨李七一教授侍診學習,現將老師運用“甘溫除熱法”治療周期發熱的典型病案介紹如下。
陳某某,男,71歲。2012年11月5日初診。
發熱兩月余。患者2012年8月赴云南旅游,因氣溫驟降,外出感寒,癥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全身酸痛、乏力,痛苦難忍,故中斷旅游返家?;貙幒蠹慈ツ澄麽t院住院治療,血常規及各項炎癥指標、血生化、腫瘤指標、免疫指標、肝炎指標、甲狀腺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均未見異常,抗生素治療無明顯療效,遂要求出院。中度發熱持續2周后,體溫自動恢復正常,但1周后復發熱,癥狀基本同前,持續2周后又復常約1周,此次就診已經是第4次發熱1周。患者發熱表現為體溫上午基本正常,中午逐漸增高,最高達38.5℃,入夜汗出熱退。發熱時感頸項不舒,頭部發麻疼痛,口干舌燥,全身乏力,痛苦難忍,熱退后則全身疲倦無力。發病2月來體重減輕5~6kg,納谷少,二便尚調,睡眠欠安。舌偏胖,色暗,有淺齒印,舌下青筋顯露迂曲,苔根薄黃,脈弱稍數。查BP:100/68mmHg,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HR:92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無異常,雙下肢無浮腫。既往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室性期前收縮,膽石癥。西醫診斷:(1)發熱待查;(2)慢性阻塞性肺病;(3)室性期前收縮;(4)膽石癥。中醫診斷:內傷發熱?。馓撟C)。辨證:氣虛發熱。治法:甘溫除熱。予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
生炙黃芪(各)15g,黨參12g,炒白術12g,陳皮9g,升麻6g,柴胡9g,炙甘草6g,當歸10g,山萸肉12g,地骨皮12g,葛根15g,生地黃12g,焦楂曲(各)15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2年11月13日二診:藥后周來未發熱,出汗、口干稍減,日來兩下肢小腿外側部多紅點狀皮疹,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原法伍入消風止癢之品,初診方去地骨皮、陳皮,增生炙黃芪(各)至30g,焦楂曲(各)至30g,山萸肉至30g,另加白鮮皮15g、炙僵蠶12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2年11月20日三診:周來仍未發熱,自覺氣短,或有心慌,活動時明顯,舌偏胖,色暗,苔薄白,脈浮數。繼從原法治療,患者希望改服中成藥,故予以補中益氣丸9粒/次,2次/ d;知柏地黃丸9粒/次,2次/d。2月后電話隨訪訴未發熱,體重復常。
本例患者有外感病史,后因反復發熱予以長期抗生素治療,但發熱不解??紤]該病家為高年之體,氣血陰陽已經虧虛,加之暑天突然上高原遇寒,正不勝邪,風寒之邪趁機侵入,雖然及時離開缺氧、寒冷之地,且經抗生素等治療,但外邪仍然未凈而復損傷已虛的正氣。經休息正氣恢復抗邪之力,正邪交爭則發熱,因抗邪導致正氣再度耗傷而無力抗邪,正邪不爭則不發熱,如此循環數次。因患者為高年可辨屬正氣不足;癥見乏力、出汗、脈弱、舌偏胖色暗有淺齒印等故辨為氣虛;因口干舌燥、體重減輕、脈稍數等故辨為陰傷;因發熱、頸項不舒、頭部發麻疼痛痛苦難忍、苔薄黃而辨為外邪未凈。總之,病機是正虧邪侵而以正虧為主,正虧是氣陰兩虛而以氣虛為主,風寒外邪久羈已轉化為風熱之邪,故辨證主以氣虛發熱。治療當扶助正氣,助正達邪,主法甘溫除熱,方選補中益氣湯出入,配合清虛熱之品。用黨參、黃芪、白術、甘草扶助正氣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而祛邪;升麻、柴胡升舉清陽、透泄邪熱,既引參、芪、草等甘溫之品上行,又能退熱;當歸補血活血;山萸肉補益肝腎、收斂止汗;地骨皮、葛根、生地黃清瀉內熱、滋陰生津;陳皮、焦楂曲健脾理氣、消食助運?,F代醫藥研究表明,參、芪、術、草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且能調整恢復白細胞計數;升、柴、歸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與補氣益脾之品相配有明顯協同作用。
二診患者主訴發熱未作,出汗、口干稍減,結合苔脈變化認為氣虛、陰傷雖有好轉,但未恢復正常,故去地骨皮、陳皮,增加生炙黃芪、焦楂曲、山萸肉用量以加強益氣滋陰之效;患者小腿外側皮疹,辨為陰虛血熱,挾風郁于肌膚腠理之間,內不疏泄,外不透達所致,故加入白鮮皮、炙僵蠶以滋陰清熱、祛風止癢。三診患者主訴發熱仍未作,但自覺氣短、心慌,結合苔脈變化辨證為陰傷不顯,但氣虛仍存,故續守前法,以補中益氣丸益氣除熱,配合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聯合用藥后患者發熱未再發作,效果顯著。
編輯:吳寧
R255.105
:A
:1672-397X(2014)12-0057-02
王令諄(1971-),男,醫學博士,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為冠心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