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婷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210023)指導:王 旭
橋本甲狀腺炎 (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種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現代醫學對于橋本甲狀腺炎的治療較為局限,多采取甲狀腺激素替代或抗甲狀腺等治療。中醫藥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王旭教授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為江蘇省著名內分泌專家。王師秉承經旨,勤于臨證,學驗俱豐,尤其對橋本甲狀腺炎的臨證治療造詣頗深,現將王師論治橋本甲狀腺炎的經驗擷要如下。
根據橋本甲狀腺炎的臨床特點,本病當歸屬于中醫學“癭病”、“虛勞”范疇。《諸病源候論·癭候》曰:“癭同嬰,嬰之義為繞,因其在頸繞喉而生,狀如纓儕或纓核而得名。”又曰:“癭者由憂恚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入于脈,搏頸下而成之。”指出了癭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及飲食水土失宜。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癭瘤論》云:“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血、濁氣、痰滯而成。”提出癭病與氣、痰、瘀的因果關系,氣、痰、瘀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氣滯則痰壅、血瘀,痰凝則氣滯、瘀阻,血瘀則礙氣、痰積。張介賓曰:“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虛使然。”《證治匯補·虛損》亦指出:“虛者,血氣之空虛也。”
王師認為橋本甲狀腺炎的發病主要在脾腎。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全身陰陽的根本;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病機關鍵乃脾腎虧虛,導致陽氣的生成及運行障礙,且頸部屬肝經循行之位,氣機郁滯,津凝痰聚,血脈瘀阻,氣、痰、瘀交阻于頸前,氣血痰凝聚為有形之邪,發為癭病。因此對于橋本甲狀腺炎,脾腎虧虛、痰瘀互結之機貫穿疾病始終,而脾虛、腎虛、痰凝、血瘀則各有側重,同時可兼夾肝郁氣滯、氣陰兩傷等病機。本病初起多實,病久則由實致虛,而成虛實夾雜之證。
王師抓住疾病的主要環節,以溫補脾腎、化痰祛瘀為大法,結合橋本甲狀腺炎的臨床表現及中醫證候特點,遵循“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的原則,創制了橋本甲狀腺炎的驗方——熟地、山萸肉、仙靈脾、淮山藥、黨參、白術、茯苓、澤蘭、郁金、浙貝母。方中熟地、山萸肉、仙靈脾填補腎精,淮山藥、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澤蘭、郁金活血祛瘀,浙貝母化痰軟堅散結。諸藥共奏溫補脾腎、化痰祛瘀之功。王師認為臨證因以平補為主,不贊成壅補,壅補有礙脾氣升發,易致虛不受補。結合本病的病理基礎和病機特點,單用一法一方,療效多受影響,故臨床應注重隨證加減應用。兼肝郁氣滯者,癥見:焦慮易怒,善太息,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細弦或細數,加用香附、枳殼疏肝解郁理氣。《金匱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王師強調疏肝理氣的同時,因適當配伍健脾藥,以達培土榮木之效,如白術、甘草等。兼肝火熾盛者,癥見:煩渴失眠,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加用連翹、赤芍、丹皮、半枝蓮疏肝清熱瀉火。現代研究表明連翹可以調節免疫功能,起作用可能與調節Th1/Th2平衡相關[1];半枝蓮具有較強抗腫瘤作用,并可以提高其免疫系統功能[2]。兼氣陰兩虛者,癥見:神疲乏力,心悸氣短,手足心熱,午后潮熱,口渴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細,加用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三者合用氣陰雙補,相得益彰。兼痰氣交阻者,癥見:頸前腫脹,伴胸悶不適,舌紅、苔白膩,脈細弦,加用法半夏、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清·陳士鐸《石室秘錄·卷一》云:“氣虛自然痰多,痰多必然耗氣,扶正必致祛邪,蕩痰必然益氣。”兼氣滯血瘀者,癥見:神疲氣短,善太息,女子月經不調,舌質偏紫、苔薄白,脈多弦細,加用川芎、三棱、莪術行氣活血消癥。《臨證指南醫案》言:“初病在氣,久則入血。”兼痰瘀互結明顯者,癥見:頸前腫塊,經久未消,伴胸悶,納差,舌有紫氣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加用桃仁、丹參、牡蠣、山慈菇。兼脾腎陽虛顯著者,癥見: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納少便溏,全身浮腫,女子月經稀發,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加用杜仲、川斷、菟絲子溫補脾腎。
臨床治療中,王師運用含碘中藥較為謹慎,一般選用含碘量低、毒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如玄參、夏枯草、浙貝母、牡蠣等。王師[3]認為在中藥復方中配合運用含碘量較少的中藥,既可以克服含碘藥的弊病,又能提高中藥復方療效,而不應盲目使用含碘量較高的藥物,弊多利少。若運用完全不含碘的方藥,則療效較為緩慢。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恰當選用含碘量少的方藥,合理配伍,相互作用,變弊為利,從而提高療效。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可見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王師重視橋本甲狀腺炎的預防和早期診斷,提出要加強鍛煉,使正氣充盛,增強體質;其次要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飲食適宜,并盡早完善相關檢查,早診斷,防止疾病的傳變,延緩疾病進展。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治病與養病應相結合,患者在積極藥物治療的同時,尤其應注重調暢情志,切忌焦躁,肝氣暢達則脾易健,痰瘀易消,病邪易去;飲食上應避免食用含碘豐富的食物,如紫菜、海帶、海鮮等,盡量食用無碘鹽。橋本甲狀腺炎愈后及病情穩定期,機體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應預防其復發,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及相關抗體,甲狀腺超聲檢查,避免勞累過度及情志過激。
王某,女,28歲。2012年8月2日初診。
主訴:畏寒、乏力3月。患者近3月畏寒乏力,少氣懶言,胸悶不適,腰背酸痛,納呆寐安,二便調,舌暗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細。查體:雙側甲狀腺Ⅰ度腫大,質韌,無觸痛。實驗室檢查:甲狀腺功能:TT3:1.46ng/mL,TT4:90.6ng/mL,TSH:4.92μIU/mL,FT3:3.4pg/mL,FT4:0.93ng/dL,TGAb>1000U/mL,TPOAb:640.97U/mL。甲狀腺B超:雙側甲狀腺彌漫性病變。甲狀腺穿刺病理檢查示:甲狀腺大量淋巴細胞浸潤。西醫診斷:橋本甲狀腺炎;中醫診斷:癭病。辨證屬脾腎虧虛,痰瘀互結。治以溫補脾腎、化痰祛瘀。處方:
熟地10g,山萸肉10g,淮山藥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5g,仙靈脾10g,廣郁金10g,浙貝母10g,炙甘草3g。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2年10月5日二診:腰酸背痛改善,余不適癥狀已除,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實驗室檢查:甲狀腺功能:TGAb 504.90U/mL,TPOAb 238.34U/mL,余正常。原方加懷牛膝10g、女貞子10g,增強滋補肝腎之功。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3年1月8日三診:患者無明顯不適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實驗室檢查:甲狀腺功能:TGAb:20.01U/mL,TPOAb:4.32U/mL,余正常。原方加用桔梗4g,桔梗與甘草配伍,有引藥上行之功。28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三診方繼服28劑以鞏固療效,復查甲狀腺功能各項指標均正常。后堅持服用中藥調理,隨訪至今未發。
按:本案患者脾虛則納呆、面色少華,腎虛則腰背酸痛,畏寒、乏力則為脾腎陽虛之證候,胸悶不適、頸前結塊為氣痰瘀壅結之候,故治以溫補脾腎、化痰祛瘀。方中熟地、山萸肉、仙靈脾填補腎精,黨參、白術、淮山藥、茯苓益氣健脾,郁金活血祛瘀解郁,浙貝母化痰軟堅散結。二診加用懷牛膝、女貞子滋補肝腎。三診加用桔梗,桔甘配伍,達到引藥上行之功。本案脾腎痰瘀兼治,藥性溫和,持續服用無明顯毒副作用,療效頗佳。
[1] 厲世偉,谷靜娟.金銀花、連翹對大腸桿菌感染模型小鼠血清Th1/Th2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6):594
[2] 陳玉,馮大剛.半枝蓮和白花蛇舌草總多糖對S180荷瘤小鼠的抗腫瘤作用研究.新中醫,2013,45(5):171
[3] 王旭.略論含碘中藥在治療“甲亢”中的運用.江蘇中醫藥,2000,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