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奔
(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武漢 430014)
蔡根興治療小兒咳嗽的經驗
劉奔
(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武漢 430014)
蔡根興主任醫師認為診治小兒咳嗽,當詳查病機,審證求因,臨床主張:用藥輕靈,重視疏散;重視脾胃,攻補兼施;根治咳嗽,分清標本;飲食清淡,調護適宜。附驗案1則以佐證。
咳嗽 中醫藥療法 兒童
咳嗽為兒科常見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二季發病率高。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幼兒多見。本病病位在肺,同時與脾、胃、肝關系密切[1]。蔡根興為武漢市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行醫4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中醫兒科診療經驗,對小兒咳嗽有獨特的治療方法,現將其治療小兒咳嗽的經驗介紹如下:
蔡主任認為小兒咳嗽的辨證,首當分清表里虛實,不可一味的止咳化痰。肺為嬌臟,寒溫不知自調,故易受風寒,外寒入里化熱。肺熱壅塞,肺氣不宣,故咳嗽、咯痰,部分患兒伴發熱;同時小兒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加之小兒飲食無度,易為乳食所傷,胃中易積食化熱,痰從中焦而生。此類咳嗽,清肺熱的同時重在清瀉胃火。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屬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一身氣機的升降調暢很大程度有賴于脾的正常運化。過食生冷、感受四時不正之邪氣均可導致脾之升清降濁功能失常,運化無權,聚濕為痰,咳不甚,但痰聲重,此類咳嗽宜健運脾胃。
小兒肝常有余,肝火旺者可見木火刑金,此類患兒大都性情急躁,咳嗽劇烈,但表證不顯,易反復發作,痰質黏稠,難以咳吐,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此類咳嗽宜清瀉肝火。
蔡主任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感受外邪易化熱、化火,治療小兒咳嗽,即便感受寒邪,也易化熱,治療多予清熱化痰之品,但寒涼止咳之藥,雖長于直折清解,卻以涼而不透者居多,而疏散之品,擅長升散,二者配伍,則可藉疏散藥物升浮宣散之力,順應病變趨勢,暢達肺氣,使邪熱透出。辛涼止咳常選用桑白皮、杏仁、大貝、川貝、瓜蔞皮;疏散表邪常選用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蟬衣。發熱甚者,選用柴胡、葛根;咳嗽氣喘痰黃者,選用川貝、瓜蔞皮、炙麻黃、桑白皮、地骨皮、前胡、夏枯草。蔡主任每在清肺化痰處方中使用清熱解毒之品,如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野菊花等,認為金銀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不似黃連,苦味不甚,小兒易于接受,且大苦大寒易于傷陰傷陽、敗傷胃氣。
小兒咳嗽無論表里虛實,均應重視脾胃。風寒咳嗽者宜在疏風止咳的基礎上加用白術、黃芪等健脾益氣之藥,以扶正解表;風熱咳嗽者,宜在止咳的基礎上適量選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以助熱邪的疏散。痰熱甚者宜在清熱化痰的基礎上,通腑導滯以利于消痰。咳嗽日久者必有瘀有虛,然而活血重在理氣,補虛重在健運脾胃。治療咳嗽不僅要止咳,更要健運脾胃,脾為生痰之源,脾胃調理得當,既使咳嗽得愈,更重要的是減少咳嗽的復發。脾胃虛弱常用參苓白術散配合消食導滯之麥芽、神曲、山楂、枳殼,寓通于補,補而不滯。脾胃虛熱甚者,用石斛、生石膏養陰清熱,生石膏不苦,配麻黃有清肺、瀉火、生津作用,但必以舌苔薄黃、大便干者用。咳甚而有喘促者,既要止咳平喘,更要調暢氣機,常用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六腑以通為用,常以瓜蔞皮、三仙、內金、青皮、陳皮、生大黃、枳殼消食導滯。
臨床上有部分患兒反復咳嗽,稍有不慎咳嗽即發作,蔡主任認為其根本為脾虛,重在咳嗽控制以后調理脾胃。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咳嗽期間根據患兒病情選擇疏風止咳、消食止咳、化痰止咳、瀉肝止咳等治療方法。待咳嗽穩定以后根據患兒情況調理脾胃。有積滯者先消食導滯,而后健脾養胃,常用藿香、川樸、云苓、內金、焦三仙、大白、枳殼、桔梗、石斛、砂仁消食導滯,白術、云苓、扁豆、山藥、蓮子、青陳皮、廣木香、三仙、內金、石斛、砂仁健脾養胃。汗多者加用浮小麥,大便干者加用麻仁,夜寐不寧者加用燈芯。
病有寒熱虛實之辨,患兒在發病期,應根據不同病情,選用適應病情的食物,做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一般來講,虛證與寒證咳嗽,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涼食品;實證與熱證,忌食辛辣厚味等熱性食品。風寒證,宜選用蔥、姜、桂皮等,辛溫散寒和滋補食品,不僅有助于藥力,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如果此時服用生冷瓜果等寒涼食品,就會影響療效,延誤病情。在服用桔梗、甘草時,應忌食豬肉,否則容易產生惡心嘔吐或腹瀉等癥,而影響療效。
趙某,男,6歲。2010年10月30日初診。
患兒咳嗽3d,喉中有痰,難以咳吐,平素即易咳嗽,汗多,納呆,寐欠安,大便干結,2日一行,小便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查體:咽紅,扁桃體Ⅰ°腫大,雙肺呼吸音粗,未及明顯干濕啰音。中醫診斷:咳嗽。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治宜:清熱止咳化痰,消食導滯。處方:
金銀花10g,連翹10g,射干10g,桔梗10g,板藍根10g,蟬衣6g,前胡10g,青陳皮(各)6g,枳殼10g,炙麻黃5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25g,桑白皮10g,瓜蔞皮10g,三仙(各)10g,內金10g,燈芯3支。7劑。每日1劑,水煎服。
復診:家長訴服藥3劑后咳即止,納谷較前好轉,汗出減少,大便仍干結,日一行。咳嗽已愈,以消食導滯清熱收功。處方:藿香10g,厚樸10g,茯苓10g,青陳皮(各)6g,廣木香6g,大白10g,枳殼10g,桔梗10g,石斛,砂仁6g,防風6g,生石膏25g,地骨皮10g,三仙10g,內金10g,浮小麥1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后隨訪2個月,患兒情況良好,無咳嗽復發。
按:蔡主任認為,小兒咳嗽病位在肺,常表現為熱證,與肝脾關系密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咳嗽發病期間根據患兒癥狀,相關臟腑隨證治療,咳嗽好轉后,根據臟腑部位不同,有重點的進行調理,尤以脾胃為主,達到預防咳嗽反復發作的目的。本例患兒咳嗽為食積內熱,感受外邪,邪熱入肺,肺失宣肅,發為咳嗽。治療上,咳嗽急性期以化痰止咳、疏散風熱為主,消食導滯為輔。咳嗽得到較好的控制后,以消食導滯、健脾清熱為主,理氣化痰為輔,使患兒咳嗽從根本上得到治療。
[1]汪受傳.中醫兒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64
編輯:傅如海
R256.110.5
A
1672-397X(2014)01-0025-02
劉奔(1983-),男,醫學碩士,兒科學專業。1582255094@qq.com
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