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斐 錢秋海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濟南 250011)
從《傷寒論》組方淺析干姜的『除煩』作用
孟小斐 錢秋海
(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山東濟南 250011)
干姜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本經》謂其能“通神明”。《傷寒論》中具有“除煩”作用又含有干姜的方劑有8首,細分析這8首方劑中干姜“除煩”作用及其作用機理,認為干姜的“除煩”作用,是通過其溫陽健脾、散寒通脈以及“通神明”的作用來實現的。
傷寒論 干姜 除煩
干姜,始載于《神農本草經》,2010年版《中國藥典》記載其性味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古今醫家對干姜論述最多者也不外上述三種功效,未明確提出干姜“除煩”的作用,但《本經》謂其有“通神明”之功效。《傷寒論》共載方113首,其中藥味組成中含有干姜的共22首,這22首方劑所治癥狀中含有“煩”的共8首,因此,筆者認為干姜具有一定的“除煩”作用,現從以下幾方面論之。
煩是指心中煩熱不安的自覺癥狀,多見于熱證之中[1]。《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心中郁熱不安為煩,手足擾動不寧為躁。”熱證的產生多與陰陽失調有關,有實熱和虛熱之別,其中虛熱亦分陰虛內熱、陽虛的真寒假熱。均是由于熱擾心神,神明不通所致。縱觀《傷寒論》全書,導致煩癥產生的原因、機理,也多與陽熱之氣有關,而陽熱之氣,亦有實熱、虛熱、真寒假熱、寒熱錯雜等證,這些都是產生“煩”這一癥狀的病機。因此,不可見煩即清熱瀉火,當細究其因,“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干姜,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其“氣味辛、溫,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同時,《神農本草經》謂生姜“氣味辛、微溫,無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干姜與生姜同出一源,均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一為干燥,一為新鮮,故二者在功效上亦有相同之處。生姜能“通神明”,干姜亦能主之,原文云“生者尤良”。醫圣張仲景深刻領悟了《本經》的宗旨,舉一反三,運用姜能“通神明”的功效,來治療因陽氣極虛,不能沉斂,虛陽上擾心神的煩證,起到了神明通、煩即除的良效。
《傷寒論》載方113首,其中含干姜者22首,這22首方劑所治療癥狀中有“煩”的共8首。以下對這8首方劑具體分析。
3.1 干姜附子湯第61條:“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陽旺于晝,陰旺于夜,此陽氣虛,于旺時尚能與陰相爭,爭則煩躁不得眠;至陰時不能與爭則安靜;“脈沉微”亦反映三陰虛寒。故以干姜附子湯退陰扶陽。此處干姜附子相須為用,起到了助陽散寒的作用,陽氣健旺不與陰爭,則煩自除也。
3.2 白通加豬膽汁湯第315條:“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此陽氣大虛陰寒盛極,予白通湯后反而出現了干嘔、心煩之熱象,其基本病機為陰盛格陽,虛陽上浮,擾亂心神。白通湯中加豬膽汁之苦寒、人尿之咸寒,從陰寒之性引陽藥內入,使其不加格拒,達到治療目的。這是“甚者從之”的治療方法。其中干姜用量一兩,為全方最大,起到溫脾助陽散寒的作用,以治其本,脾腎得溫,虛陽得下,故煩自除矣。
3.3 茯苓四逆湯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此條亦是陽虛煩躁,機理亦為虛陽被陰寒所迫上擾心神,必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陽虛見癥,方用茯苓四逆湯以補少陰之陽,陽長則陰消,陰不迫陽則煩躁可自止。方中干姜用量(一兩半)為除炙甘草(二兩)外最大者,是方中主藥,起到了溫陽散寒除煩的作用。
3.4 柴胡桂枝干姜湯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此處心煩是因少陽樞機不利,氣機周流阻滯,郁而化火,郁火擾心所致。雖有黃芩除熱,但方中干姜辛溫散結,助陽生津,鼓舞氣化功能,起到了火郁發之的效果,故亦能除煩。
3.5 梔子干姜湯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此處微煩乃寒熱錯雜之煩。丸藥大下則脾寒陰盛,胸膈有熱則微煩,此下寒上熱,陰陽氣不相順接。方中干姜二兩,用量最大,溫脾以散下寒,梔子清上熱,兩藥相反相成,使上下陰陽相通則煩自去矣。
3.6 甘草干姜湯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此乃傷寒兼有里虛,虛在中焦,誤用發表藥,致使中寒陽氣浮越擾心而煩。方用甘草干姜湯,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陽,驅寒補中,中寒一除,脾胃陽復,則上越之浮陽自降矣,煩亦除矣。方中甘草量雖大,但干姜味辛,辛者能通能散,乃散寒除煩之主藥也。
3.7 甘草瀉心湯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此處心煩,既可因大下后,脾胃虛弱,脾寒胃熱,陰火內乘所致,也可因邪熱乘虛內陷所致,總之與脾胃虛密切相關,屬虛熱錯雜的煩癥。方中干姜用量(三兩)較大,起到了健脾散寒的作用,脾胃健旺,寒熱得平,擾心之虛火自除,則煩亦除矣。
3.8 烏梅丸第338條:“……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此處是因厥陰寒熱錯雜,膈胃有熱,脾腸有寒,蛔蟲喜溫惡寒,若蛔蟲上擾其膈,則發生心煩。方中干姜用量(十兩)最大,起到了溫脾散寒的作用,脾腸得溫,則蛔蟲亦靜,心煩則除。
以上8首方劑所治煩癥,有因虛寒致煩者,有因寒熱錯雜致煩者,有因氣機不暢致煩者,有因蛔蟲上擾致煩者。干姜在上述方劑中用量均較大,甚者為方中最大,在方中均為主藥,起到了溫陽化氣、溫脾助腎的主要作用。煩因熱而作,但此處所列8方,皆無實熱,干姜在此起到了治病求本而除煩的作用。
除《本經》謂姜“通神明”外,《醫學啟源》引《主治秘要》云干姜有“通心氣助陽”的作用;《景岳全書》謂干姜“善通神明……開竅”;《醫學衷中參西錄》云“干姜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功”;《千金寶要》記載治療虛勞不得眠方,用干姜四兩末,湯和頓服,覆取汗愈;《中醫百家藥論薈萃》[2]亦按云:“《本經》云干姜‘通神明',后世臨床應用證實,干姜有通心氣助陽之功,用于真心痛、胸痹之神志失于所主者確有療效。”由此可見,歷代醫家雖沒有明確提出干姜的“除煩”功效,但其通神明、開竅、通心陽等功效均可起到除煩之用。
煩是指心中煩熱不安的自覺癥狀[1],應該與疾病或情緒引起的神經系統的感覺有關。因此,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可以起到除煩的作用。干姜在改善腦循環方面的藥理作用表現為緩解血管痙攣,降低血流速度,改善缺血組織代謝和缺氧狀況,對大腦起積極的保護作用[3],對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大腦也能起到保護作用[4]。姜油具有顯著的中樞抑制作用,能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延長小鼠發生驚厥的潛伏期,大劑量能減少醋酸致小鼠扭體反應次數及抑制熱板引起的疼痛[5]。另外,干姜還具有鎮痛抗炎、抗腫瘤、抗菌、促進消化、抗缺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作用[6]。綜上,干姜對中樞的抑制和大腦循環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煩躁的次數和程度,其他方面的作用也可以改善癥狀,亦間接起到了除煩的作用。
干姜味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歷代醫家未明確提出其能“除煩”,但《本經》謂姜能“通神明”,筆者認為,神明通則煩自止,因此通神明即可除煩。《傷寒論》中含有干姜的8方均可治療“煩”的癥狀,此8方所治之“煩”皆無實熱致煩,均與虛熱上擾、寒熱錯雜、氣機不暢等有關,干姜在這8方中用量均較大,為方中主藥,起到了主要的治療作用。筆者認為,干姜通過溫陽健脾、散寒通脈等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陽虛、氣機不暢、寒熱錯雜等問題,因此,虛陽得下、氣機得暢、寒熱自除,又加之其能“通神明”,故煩亦除矣。
[1]李家庚.張仲景癥狀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81
[2]王輝武.中醫百家藥論薈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28
[3]盧傳堅.姜對腦血管疾病的作用與途徑.中國臨床與康復,2005,9(45):188
[4]盧傳堅,歐明,王寧生.姜對心腦血管系統的藥理作用.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5):356
[5]蔣蘇貞,周婷婷.姜油對小鼠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7):180
[6]營大禮.干姜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國藥房,2008,19(18):1435
編輯:吳寧
R282.71
A
1672-397X(2014)01-0067-02
孟小斐(1979-),男,中醫內科學博士研究生,主管藥師,研究方向:中西醫治療內分泌代謝疾病。
錢秋海,125127612@qq.com
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