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光
【關鍵詞】《認識分數》 數學教學
發(fā)展思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92-01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和組織者,應該科學合理地處理教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效的運轉中。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全面了解學生,深入鉆研教材,把握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還要靈活使用教材,引領學生積極思維,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下面以《認識分數》的教學為例,說明如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課例】
本課例是筆者執(zhí)教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這章內容中的“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的一個教學片段。在教學中,筆者對課文中的例2進行了調整,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請學生用相同的長方形紙折出分數。(有的學生左右對折,有的學生上下對折,有的學生沿著對角線折。)
師:同學們用了這么多的方法折分數,真了不起。現(xiàn)在我們認識了分數,你還想認識分數幾分之一?
生1:我想認識分數。
生2:我想認識分數。
生3:我想認識分數。
……
師:很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用你認為最好的方法折出一個你想要的分數,并給它涂上顏色。
學生動手折紙,教師巡視、指導。
師:已經折好的同學相互交流一下,說說你是怎么折的。
學生相互交流。
師:哪位同學愿意把你用紙折出來的分數展示給大家看,并說說你是怎么折的。
生1:我先把長方形紙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最后打開,給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它就表示分數。
生2:我先把長方形紙左右對折兩次,再上下對折,其中的一份是分數。
生3:我先把長方形紙折成一樣大的三份,再上下對折,打開后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數。
師:同學們開動腦筋,動手操作,折出了不同的分數,現(xiàn)在請你們把這些分數寫下來。
學生寫分數。
師:剛才我們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折出了不同的分數,現(xiàn)在我們來比一比這些分數的大小,誰來說一說?
生1:我認為分數比分數大。
生2:我認為分數比分數大。
師:同學們說的都正確。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是從圖上直接看出來的。
生2:因為它們都是用一樣大的長方形紙折出來的分數,因此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的每一份就越小。
……
【思考】
一、找準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
分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對于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教學時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很重要,因為它是學生從“實際發(fā)展水平”向“潛在發(fā)展水平”學習的過渡。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在教學中,筆者注重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如從學生已經會折分數入手,通過提問學生“你還想認識幾分之一”,引導學生繼續(xù)折出分數,以此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推動學生積極思維,為接下來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奠定基礎。
二、提供探索的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通過指導學生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動口說一說,為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數學活動經驗,豐富了思維過程。比如,筆者先讓學生用長方形紙折出分數幾分之幾,再比較分數的大小,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提升了理性認識。
三、有效整合課程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片段是在學生認識了分數二分之一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筆者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開展教學,而是讓學生用相同的長方形紙動手折出分數和分數,然后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形成知識表象,進而感悟新知,自主構建知識,完成新知的學習。
教師的責任是以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智慧,盤活教材,巧妙設計教學,讓教學順著學生的思維前行,從而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