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榮
【關鍵詞】幼兒 入園分離焦慮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126-02
每年新生入園的第一周,幼兒園里常常出現幼兒的哭鬧聲,幼兒的哭鬧讓家長不舍,讓教師心疼。很多幼兒只有3歲,習慣了父母每天悉心地照顧,在熟悉的環境里“為所欲為”,忽然要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生活,肯定會不適應,并且產生恐懼心理,于是就產生了入園分離焦慮癥。那么,如何讓幼兒在短時間內消除入園焦慮,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幼兒園引導家長做好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
(一)做好入園準備宣傳工作
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例,在新生入園的前兩個月,幼兒園會利用電視、廣播、電子橫幅、幼兒園對外宣傳欄等對家長進行幼兒入園前的指導,家長可以明確地知道孩子入園前自己需要做哪些準備,幫助孩子克服入園分離焦慮。
1.物質準備。物質準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家長給孩子準備一個喜歡的書包,鼓勵孩子背著書包上學;購買方便穿脫的衣服,并把孩子的名字貼到衣物上,便于孩子認識自己的衣物和學習穿脫衣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購買一些與上幼兒園有關的故事書,給孩子講一講關于幼兒園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到上幼兒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精神準備。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要做到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的幼兒剛入園時感覺比較新鮮、好玩,情緒較為穩定,待過了新鮮期后,幼兒就會出現抗拒上幼兒園的情況,并以哭鬧、絕食、滾地、逃跑、打人等方式拒絕上幼兒園,這個時候最容易讓家長感到心疼和猶豫,有的家長甚至會打消繼續送孩子入園的念頭。假如家長無法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那么老師之前所做的努力就會前功盡棄。待過幾天再送孩子上幼兒園時,一切又要重頭開始。有的家長因為心疼孩子,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穿不暖,于是找出各種理由給幼兒請假,這樣一來,就更難消除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幼兒園教師必須將上述情況提前告知家長,讓家長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因“心疼”“心軟”而出現干擾正常的教育秩序的現象。
(二)開家長會,家園達成共識
讓幼兒盡快地消除入園分離焦慮,家園共育很重要。家園共育意味著家園建立起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關系,統一思想,積極溝通,密切配合,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各盡其能,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而在幼兒入園前召開家長會便是一個很好的達成家園共識的途徑。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例,每年6月中旬是新生招生時間,招生工作結束后就會召開全體新生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基本情況及對幼兒入園的相關要求,及時調整好幼兒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為幼兒入園做好準備。
1.園長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辦園理念、作息時間及規章制度。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的規章制度是依據“生活即教育”的辦園理念來制定的,目的是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我們在家長規章制度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如家長送孩子來園的時間要求、接送要求、文明禮儀要求等。來園要求是指家長每天要按時送孩子來幼兒園,幼兒不能按時來園或有事不來園時要做到事前請假;接送要求是指家長要憑借接送卡出入幼兒園;文明禮儀要求是指家長在接送孩子的過程中要講究文明禮儀,如有序并按規定停放車輛、保護周邊及幼兒園環境衛生等,家長要做幼兒的表率,實現“生活即教育”的辦學理念。
2.各班老師向家長介紹以往帶班的經驗和家園共育的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列舉往屆幼兒入園時出現的分離焦慮癥的情況,如家長看到孩子哭鬧就舍不得離開,或者悄悄躲在角落觀察,讓原本情緒已經安定的幼兒發現家長后再次哭鬧不停。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學會相信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很快地適應集體生活,在心理上形成正確的認識,比如,孩子上幼兒園是為了適應集體生活,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要相信孩子在集體生活中一定會健康快樂地成長。其次,家長要做好孩子入園輔導工作,讓幼兒有心理準備。其實,幼兒從家庭生活向集體生活過渡,能否很快地適應新環境,幼兒的心理準備和輔導工作很關鍵。家長在孩子入園前的一兩個月,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到社區幼兒園參觀、玩耍,讓孩子感受在幼兒園的快樂,產生向往上幼兒園的愿望。同時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你長大了,應該到幼兒園結交更多的朋友,爸爸、媽媽需要工作才能養活一家人。從而讓幼兒正確地認識上幼兒園的必要性,從心理上接受這件事情。
(三)開展暑期家訪活動,拉近家園距離
教師應該在暑假期間對每一個幼兒進行家訪,通過家訪,可以與家長進行溝通,拉近家園距離,增進師生情感,減輕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癥狀,還可以在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家庭教養情況、身體狀況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各班教師在完成家訪后可以通過班級QQ群,與家長及幼兒進行互動,提前讓幼兒相互認識。
二、創設溫馨和諧的班級環境,讓幼兒感受家的溫暖
(一)創設“家”的氛圍
小班幼兒剛入園時產生入園分離焦慮的現象較為嚴重,因此,教師首先要考慮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和諧的班級環境,比如,在活動室為幼兒開辟一個“娃娃家”。“娃娃家”設有“廚房”“客廳”“餐廳”“房間”等區域,各個區域放置的物品都可模擬真實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廚房”里有炊具、餐具、食物等,幼兒可以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煮飯、炒菜,既可以體驗當小廚師的快樂,又可以感受爸爸、媽媽平時在廚房忙碌的辛苦;“客廳”墻面的背景由每一個幼兒的全家福照片構成,客廳里有電視、沙發、板凳、茶幾等,幼兒可以在客廳里玩游戲,如插花、換沙發罩等,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養成了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房間”里有床鋪、布娃娃、樂器等,幼兒可以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哄“寶寶”睡覺,開展照顧寶寶的活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娃娃家”里,“小廚師”可以將煮好的“飯菜”送到“餐廳”與伙伴們分享,在“餐廳”里的幼兒會到“房間”請出正在哄“寶寶”睡覺的伙伴們一起吃飯。通過創設類似“家庭”的環境氛圍,讓幼兒參與“家庭活動”,從而緩解入園分離焦慮的情緒。
(二)提供幼兒熟悉的玩具和生活用品
教師可以讓幼兒把喜愛的玩具和生活用品帶到幼兒園,幼兒玩著自己喜愛的玩具,使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用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入園分離焦慮情緒。此外,在擺放幼兒的玩具和生活用品時,教師應從幼兒的角度考慮,擺放的位置要便于幼兒取和放,并有利于幼兒識別。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吸引幼兒來園,讓幼兒愛上老師,愛上幼兒園
教師在幼兒入園的第一周,應盡可能地想方設法組織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來吸引幼兒,轉移幼兒的注意力,緩解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情緒,增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讓幼兒愛上老師,愛上幼兒園。
(一)情感轉移游戲活動
情感轉移是將幼兒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對教師的依賴。在幼兒園,教師可以采取開展游戲活動的方式,讓幼兒把對親人的依戀轉移到教師身上。以玩“大門開開”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邊念兒歌一邊玩游戲:“一門開開進不來,二門開開進不來,三門開開進不來,四門開開進不來,五門開開進來了。”當念到最后一句時,教師請愿意讓老師擁抱或者愿意擁抱老師的幼兒進入自己的“門”(懷抱)里,同時依次喊出幼兒的名字,并夸夸他(她)、抱抱他(她)等,從而消除幼兒與教師的陌生感,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情緒。
(二)語言轉移游戲活動
語言轉移游戲活動主要是以講故事、念兒歌為主,教師選擇的故事、兒歌要富有情趣,具有游戲性和表演性的特點,通過開展語言轉移游戲活動能夠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以講故事《拔蘿卜》為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老爺爺,幼兒分別扮演老奶奶、小姑娘、小動物等角色,讓幼兒手牽手,在聽聽、玩玩、演演中完成“拔蘿卜”的游戲。快樂是吸引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源泉,開展語言轉移游戲活動不但能夠發展幼兒的語言,而且還能愉悅幼兒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癥狀。
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幾乎是每個新入園的幼兒都會經歷的過程,只是癥狀的輕重不同,對此,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消除幼兒的入園分離焦慮需要教師、家長、幼兒多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在家園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才能夠讓幼兒少受傷害,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