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云
【關鍵詞】詩歌賞析 聯想 想象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100-01
詩歌賞析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中學生應該學會賞析詩歌作品,體會詩歌蘊含的美學價值,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許多學生覺得詩歌賞析高深莫測,不知從何下手。其實,借助聯想和想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賞析詩歌時披文入情,盡賞其妙,更好地感受詩歌的內涵。那么,在詩歌賞析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呢?
一、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的畫面
淡墨點染是畫家經常采用的一種繪畫方法。詩人寫詩也是這樣,時常運用飽含色彩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感受詩歌的畫面美。運用聯想和想象再現詩歌的畫面美,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場景等描寫轉化為頭腦中活生生的畫面。這種聯想和想象,是讀者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詩歌形象性描繪的再創造,能夠把詩歌中的人、事、物變成可以“看到”“聽到”“感觸到”的真實情景。
例如,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山行》,其原文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全詩僅28個字,卻言簡義豐,對景物的描繪形象逼真。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歌的描繪,展開聯想和想象,眼前會呈現出一幅清新、生機勃勃的畫面:一條小小的石徑,斜斜地橫臥在面前,幾度盤旋回繞,伸展到了遙遠的山上。在峰巒高峻,樹蔭濃密的地方,縷縷白云冉冉升起,在這山高云深的地方還居住著人家。在這寒冷寂靜的環境中,詩人抒發的不是凄凄慘慘的情感,而是催人向上的情感。由此可見,展開聯想和想象能夠再現詩歌的畫面美,享受詩歌美的意境。
二、展開聯想和想象,領會詩歌的意境
詩歌講究意境,“意”是指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境”是指在客觀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詩歌都是“意”與“境”的結合,在詩歌賞析中,學生從詩歌中的“意”去展開聯想和想象,可以領略詩歌的“境”。
以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天上的街市》一文為例,全詩雖然短小,但是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使詩歌意蘊深刻。詩歌開頭由現實生活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地上的街燈,再聯想到天上的街市。地上燈、天上星,都是點狀的發光體,它們的相似點,成了詩人展開聯想的基礎,激發了詩人創作的靈感。街燈像明星、明星像街燈,這種由實到虛的聯想,創造出了一個充滿幻想和詩情畫意的意境,賦予了“星空”獨特的意象,表達了一種縹緲、空虛、寂寞的思緒。至此,詩人又進一步展開聯想,由物及人,由街市聯想到民間傳說,描寫天上神仙的生活。此時此刻,詩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牛郎織女的故事,但詩人卻按照自己的意愿,對這個民間故事進行了創造。將悲劇化為喜劇,以此反襯作者對現實的失望、不滿和對前途的渺茫,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聯想和想象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涵,而且有助于讀者運用聯想和想象獲得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三、展開聯想和想象,分析詩歌的形象
閱讀文學作品,需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詩歌也不例外。詩歌是一定時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個作家思想、人格的寫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賞析詩歌時,要抓住能夠體現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的描寫來展開聯想、想象,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秋思》,其原文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全詩雖短,但獲得了極高的贊譽,究其根源,是因為它在情感上引起讀者的共鳴,藝術表現手法簡潔明快,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詩歌的前三句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9種景物組合在一起,描寫了一片蕭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種黯淡凄涼的氛圍。在這蕭瑟的秋景中,一個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走的斷腸人出現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斷腸人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得出一個仕途失意、功業無成、孤單寂寞、倦于漂泊的思鄉游子的形象。
展開聯想和想象,可以填補詩歌的空白,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古詩中常常采用“空白”的藝術表現手法,詩人在寫景敘事時并不直抒胸臆,而是讓讀者去想象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因此,賞析詩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合理地填補或擴充,豐富詩歌的內容,領會詩人的情感。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