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要:借鑒“事該怎樣做便該怎樣學,該怎樣學便該怎樣教”的教學理念,結合制圖課程教學實踐經驗,主張用“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統領制圖課程教學,根據制圖課程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進行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制圖;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95-03
制圖課程一直以來被許多教師和學生認為是最難教和最難學的課程,這與傳統的教學思想和落后的教學手段有關。制圖教學要做到教學做合一,除了要了解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立體感和空間感知能力,更要做到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加強制圖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讓教師在做中教,讓學生在做中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好制圖課程。
傳統的制圖教學普遍存在“滿堂灌”、“填鴨式”的現象,方法單調,仍然沿用模具加掛圖的傳統教學方式,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與生產實際嚴重脫節,這些嚴重束縛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只有“教法適應學法,學法適應做法”,才能將學生從束縛中解脫出來,把教學轉到重視培養學生運用活的知識、有行動能力、有感知能力、有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否則,教師真的就是“死教書,教死書,教書死”了,學生也真的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書讀死”了,制圖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一紙空談。下面筆者就制圖教學談一些看法。
教學做合一,要注重教師教的方法
傳統的教育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背道而馳,忽視手腦結合的能力培養,違背了人的全面發展規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這種現象在目前的制圖教學中仍然存在。所以,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積極參與,使他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平面上升到空間,從而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向主動地學習、探索和應用知識的方向轉化,最終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課堂教學首先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掌握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職業院校學生每節課能堅持聽課的時間在25分鐘左右。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25分鐘以內把重點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加以表現,剩下時間可以練習、溝通、引導思考。再者,對制圖題目來說,思考大約占七成時間,而做只用三成即可完成,做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上。制圖理論的核心就是“三等”、“六位”關系,即長對正、寬相等、高平齊的“三等”和上、下、左、右、前、后的“六位”。教會學生思考,把投影規律和方位關系靈活運用于形體,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是制圖學習的靈魂和精髓。
當然,知識的獲取不僅局限于書本上,制圖更需要掌握的是形象思維的建立。這種思維更多是在生活中、在課外無限的空間里逐漸培養出來的。教師應該“導而不堵,引而不駐”。我們的學生是有潛力的,就看教師如何引導思維、啟迪心智。
教學做合一,要注重學生學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事該怎樣做便該怎樣學,該怎樣學便該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只有學好才能做好,要想學好必須有興趣。然而,在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些教師只管教,不管學生是否有興趣,這樣做的后果必然是把學生變成一只“填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之初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課堂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一半。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這種欲望呢?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我們要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如在講解制圖課程“公差”部分時,這種內容看似與制圖課程沒太大聯系,但卻是讀圖和機械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筆者采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就業問題作為切入點。將一張招聘啟事展示給學生,明確現在的用工形勢及招聘特點。招聘單位一般都明確要求能熟練操作,熟悉圖紙,能把握形位公差的技術要求,能進行形位誤差的檢測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公差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公差內容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的廣泛性。這樣,學生從內心想要學習,會帶著學習主動性進行學習。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機械加工中公差知識的應用,以及各工種公差知識的異同點,因“工種”施教,讓學生在多種情境中擺脫厭學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達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事該怎樣學便該怎樣教”的要求。
這里的“學”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即教師的學。陶行知先生說:“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與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現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從前所學的抄襲過來,傳為學生。”孔子也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的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今社會,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的知識只有緊跟科學發展前沿,才能教給學生最新最實用的內容。不僅只是知識的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也要更新。只有掌握了學生實際及時代脈搏,才能用更新的觀念指導我們的教學。
教學做合一,要突出制圖學習的過程性和實踐意義
“做” 實際上伴隨著教與學的整個過程。教師也想把課堂交給學生,但又怕“放得出去,收不回來”,這是許多教師的困惑。筆者的做法是借鑒國外的“小班授課制”,把大班變小班,即把學生分為A、B、C類。A類學生成績好,自制力強,綜合素質高;B類學生成績一般,有上進心,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力;C類學生成績較差,不服從管理,缺乏自我約束力。根據學生特點混合編班,以優帶差,充分發揮班干部的管理和帶頭作用,特別差的學生留給教師,這樣反而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當然,這也受到現有資源的制約,只能采用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對學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所以,教師不僅要教好課,還要對學生充分了解,這樣才能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來”。
制圖是機械行業的通用語言,那么,學生就應該掌握運用好這門“語言”。因此,在制圖教學中,教師的“教”要圍繞學生的“學”來進行,而“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制圖教學要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這種語言,因為這才是制圖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有達到“教學做合一”,才能實現制圖教學的最終目標。endprint
例如,讓學生畫裝配圖時,剛開始都不知道從哪兒入手,在標注公差時,不知道該標什么,許多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提出同樣的問題。平時教師教得很好,學生學得也不錯。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歸根結底是缺乏實踐,課堂理論知識是相對獨立的,而工作實踐是綜合的。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把所學知識融為一體、相互貫通,運用時才會得于心而應于手。
實踐不僅是理論知識的鞏固途徑,而且學生還能在實踐過程中體現團結精神、團隊精神,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例如,在零件測繪時,有測量,有繪圖,有記錄,有讀數,大家各司其職。初時可能不默契,隨著對過程和彼此的熟悉,大家的配合會越來越好,沒有了制圖的枯燥感,體會到了充實和快樂。通過實踐體會“實踐出真知”的內涵,學生自己親身實踐的東西是永生難忘的。
教學做合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是教、學、做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學、做的最終目的。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他還說:“我們發現了兒童有創造力,認識了兒童有創造力,就須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這些論述為我們制圖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指明了方向,要求我們在制圖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那么,如何在制圖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那就要講究民主,形成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需要有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我們要實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腦,使他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學生的嘴,使他能說;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中去獲取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讓他有空閑去消化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制圖教學中要充分注意知識學習的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充分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實踐才能有創造。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部分人認為“教”、“學”和“做”都屬于理論范疇,都是課堂上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人認為都屬于實踐范疇,一個是教師的實踐,一個是學生的實踐。對于這個問題,陶先生闡釋得更加深入:“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至此,“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達到了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為社會生活本質的實踐,指人類所特有的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或感性活動。它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包括人類所特有的各種特征,如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自主性,能動的創造性,與人的社會關系相聯系的社會歷史性等,與動物自然的、本能的對象性活動相區別。第二層含義指實踐活動的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性質和形式,即把實踐作為人以物質的力量或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在第二層含義里,實踐與非實踐具有相對性。教學中的“教”與“學”,如果從“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角度看,“教”、“學”、“做”都屬于教育理論研究的對象,屬于教學理論的實踐;如果從“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角度看,則屬于知識領域(理論),亦即教師和學生通過概念、范疇、邏輯、推理等精神活動去體會和把握已有的認識或理論。本文正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教學活動中的理論與實踐的,并在此基礎上立論。
總之,教學做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密切。要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就要把一切工作圍繞“做”的目的來進行,讓學生在做中學,讓教師在做中教,讓課堂真正動起來。讓教學情境具有生活性、情趣性、具體性、真實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探索、協作學習,并把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運用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達到學習制圖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22-55.
[3]雷玲.教師要學陶行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4-48.
[4]畢明生.職教視野中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再認識[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5]魏書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師[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0.
[6]周逸先.“教學做合一”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性——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論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J].學科教育,2001(5).
[7]劉根深.探討技校《機械制圖》課教學改革[J].職業,2009(12).
[8]唐靖云.試析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實踐觀[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9(1).
(責任編輯:楊在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