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春
【關鍵詞】質疑意識 小學生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28-01
高水平的質疑既能推動信息化的進程,又能促進學習的深入,有助于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教學時教師如能貼近學情,契合生活實際,靈活施教,一定能實現以疑為源,以思為根的理想教學質態,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探索,一種成長的快樂體驗。
一、掌控學情,喚醒學生的質疑意識
有效的教學應緊緊地契合學生的實情,以學生的認知和經驗儲備為源,創設詩意的情境,喚醒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思維的發展。用問題統領好師生思維活動,搭建好探究、創新的平臺,讓學生快樂學習。
(一)敢于質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能敞開學生的心扉,放松學生的心情,使學習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寬容學生質疑的偏差,營造安全的思考、質疑的環境,讓學生樂于思考,敢于質疑。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3的倍數特征》時,首先,引導學生列舉盡可能多的數(3的倍數,也盡可能大點)。其次,鼓勵開展小組研究,有的學生嘗試用2、5倍數的特征去思考,有的學生則努力探尋列舉出3的倍數,試圖從中發現規律。第三,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思考研究,發現3的倍數不能用2、5倍數的規律去學習。進而引發思考: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為什么不能沿用以前的學習方法呢?學生在質疑、提問、思辨中感受到3的倍數的另類。最后,點撥釋疑,引導學生把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相加,探尋隱含的規律,促進思考:其他的數也是不是這樣呢?通過自主嘗試、不斷驗證,使這部分知識在疑問中不斷積累,不斷豐厚感知,逐漸形成感悟。
(二)善于質疑。質疑能促進思考,激發創新。為此,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條件,鼓勵學生質疑,促使學生用不同的視角去審視問題、質疑現象。善于質疑,能夠達成抽絲剝繭的理想學習狀態,在質疑中促進數量關系的凸顯,使信息之間的邏輯聯系明朗化,促進學習的高度關注與投入。
如,在教學“花園小學計劃擴建正方形的花圃,邊長增加6米,面積增加了156平方米,計算現在花圃的面積”時,筆者先引領學生解讀題意,理清數量關系,把握問題脈絡。其次,鼓勵學生質疑。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①花圃原來是什么形狀?怎么畫出來?②現在又是什么形狀?有什么變化?③前后兩個形狀的主要差別在哪兒?邊長增加6米是怎樣增加的呢?學生不同的聲音,會促使每一個人都能關注到問題突破的每一個細節。因為善于質疑,使思維更加有的放矢,也誘使學生敢于去嘗試、運用已學的畫圖策略去分析研究。這樣的學習不只是解決問題,還有助于學生思維訓練,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發展數學思想。
二、善于辨析,激活學生的質疑潛能
利用學生好奇的天性,引領他們積極思考,在質疑問難中實現學習的突破,在質疑辨析中學會提煉問題。
(一)善抓疑點。善于捕捉學習中的疑點,則必然會有大進。因此,教師應巧用質疑的學習資源,引領學生善思善辯;指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內容的關鍵處、認識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以及算理的推導過程之中、解題分析的思路表達之中、操作活動的實踐變化之中探尋疑問,促進有序思考能力的提升。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的加減法》時,設計練習:丟丟同學做1.36加一位小數時,把末尾的數字對齊,得到結果是1.92,你知道丟丟這道計算題的正確結果嗎?問題引領:“丟丟的問題出在哪兒?1.92與1.36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把握準問題的疑點,讓學生在思考辨析中明白計算錯誤的根本原因——數位不對齊。對疑惑的深究,促使學生更好地解讀法則,領悟算理。
(二)感知模式。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研究問題、提出質疑的結構模式,建構對應的思考問題、解析問題的學習模式,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也能促進學習思維的不斷優化。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找規律》時,設計情境:圍棋有幾種棋子?設計你自己喜歡的排列規則,并提出一個問題考考自己。問題貼近生活,也有自我創新的需要,所以學生的探索熱情高漲,效果也特佳。短短的幾分鐘,學生就探尋出10多種排列規律。經過問題模式的感知,促進了學生的思考,也改善了學習的質態,使我們的數學教學充滿了智慧。
總之,教學中引領學生質疑是手段,鼓勵學生質疑是方法,最終還是要指導學生學會質疑,發展質疑意識。以疑為源,以思為根,讓學生盡情地遨游在探索創新的海洋之中,不斷磨礪,茁壯成長。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