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密
(西華師范大學 計算機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
BBS 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縮寫,中文名“電子公告牌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網絡上設立的電子論壇,一般以匿名的方式為互聯網上的用戶提供電子信息服務,用戶可以通過遠程訪問來實現下載或上傳數據、閱讀新聞、與其它用戶交換消息等功能。
我國大學校園BBS 是指在各大學校園網中設立的電子公告版系統。校園BBS 一般是免費的,它的使用者一般為校內學生和教職員工,部分站臺也向社會開放,它的管理與維護多由學生與教師義務承擔。
在我國,大多數校園BBS 由各校的網絡中心、學院或系部建立。借助于國家學術網絡的優勢,我國大學校園BBS 在站臺設備和技術上比較先進,整體學術討論的風氣也較好。近年來,隨著高校校園網絡的普及,校園BBS 成為了學生之間、高校與社會之間交流信息的主要場所。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TE)上的水木清華BBS 正式開通,中國大陸第一個國際互聯網上的BBS 誕生。目前絕大多數大學都擁有自己的BBS,比較知名的有北京大學的“北大未名”、中國科技大學的“瀚海星云”、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復旦大學的“日月光華”、西安交通大學的“思源兵馬俑”、同濟大學的“同舟共濟”、武漢大學的“珞珈山水”、中國農業大學的“五色土”、天津大學的“求實”、南開大學的“我愛南開”、大連理工大學的“碧海青天”、華中科技大學的“白云黃鶴”、蘭州大學的“西北望”、廈門大學的“鼓浪聽濤”、浙江大學的“飄渺水云間”、東南大學的“虎踞龍蟠”等。[1]
BBS 由于其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和自由平等等特性而吸引了無數用戶尤其是年輕人的參與。
雖然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在校園BBS 上,其用戶大多為生活在同一校園內的學生或老師,甚至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大多數人具有大致相當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經歷,在人生發展目標、價值觀念等方面具備相似性,有共同的需求和話題,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虛擬狀態下的戒備,增添信任,因此這種虛擬性又體現著現實性。正因為如此,他們在校園BBS 上圍繞共同的現實話題展開的討論,極易引起共鳴。此外在BBS 上形成的網友群體可以很方便地從網絡走向現實,并通過進一步的活動進行現實的交往,從而使得深度交往的可行性增強。在這個意義上,校園BBS 成為典型的集虛擬與現實于一體的社區。[2]
為了規范高校網絡管理,2005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為規范高校網絡,明確要求高校實行用戶實名注冊制度,各高校校園網內的BBS 改變為限制校外用戶登錄模式,[3]校園用戶的網上活動要符合國家及學校相關規定,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引導,學校可以通過監管措施對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監管,發揮資源優勢、組織優勢并開展一系列的網上引導活動。
傳統校園文化是一種“精英文化”,參與者主要是一些學生干部、社團積極分子或某些特長的學生,很大部分學生沒有融入其中,校園BBS 創造的是一種虛擬環境,在這種交往環境下,打破了垂直型交往關系,使交往變得平面化,為大學生的自由發展以及多彩的個性展示提供了一種理想環境,大家在這種民主的環境中各抒己見,大到學校的長遠規劃,小到生活瑣事都可以談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參與學校建設的積極性。[4]
由于高校BBS 依附于高校校園網,其空間和域名大多數由學校提供和管理,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日常維護需要的資金基本上由學校提供。高校BBS,其用戶主要面向高校師生,有學校的支持,用戶中有許多教學經驗和其它經驗豐富的老師,他們可以為學生提供教學和生活經驗的指導,是學生學習交流的極為重要的場所。
BBS 作為新時期大學生的一種交流平臺,必然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個性心理方面對大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學生網絡行為在主流上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運用網絡,出現諸多道德問題,影響著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BBS 的匿名性使其成為許多大學生宣泄和排解學習生活等方面壓力、苦惱的場所,部分大學生用戶忘卻了現實社會和傳統媒體中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導致不負責任的言論增多,一部分人肆意在網上散布流言,大量垃圾信息、甚至是黃色信息、黑色信息涌現乃至泛濫,衍生出各種倫理問題,這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是對信息空間的惡性侵占和信息道德環境的惡意污染,這種對自我、對利益毫無約束的追求,反映出部分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的缺失以及心理、人格的扭曲。[5]
校園BBS 表現為“人—機”交往,是學生信息交流的平臺,更是彼此心靈交匯的空間。許多現實中不認識的人通過BBS 而認識、交往而結為好朋友他們在BBS 上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討論、聊天,BBS 是現實交往延伸典型的范例。“人類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成了數碼化的存在(Digital Being)。”[6]這種網際交往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面對面交流,缺少真情實感,網絡交往的對象變得虛擬化、理想化、機械化,這就容易造成人際關系、人際感情的信任危機,出現道德冷漠和人際情感疏遠的現象,使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出現扭曲。而許多以游戲的心態輕率、速成的大學生網戀則是大學生道德情感弱化的典型表現。
網絡交往障礙是指由網絡所引發的人際關系障礙,主要表現為網絡孤獨癥、人際信任危機、人格障礙和各種交際沖突。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個性差異,在與人的交往中表現出羞于交往、不善交往甚至害怕交往等現象,而網絡的虛擬性滿足了他們的交往需求,但是也正是因為其虛擬性導致網絡人際交往無法確定人們言論的真實性,許多學生也抱著游戲的心態在網絡上有他人交流,有的學生不僅對他人的言論毫無信任感,部分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中自己的言行不需要承擔責任,于是網上言行輕率,甚至公開承認或默許網絡交往中的虛假言論,逐漸形成網絡信任危機。而在網絡中產生的信任危機有可能遷移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于是懷疑他人的真誠度,對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誠也滿不在乎,嚴重影響到與他人正常的人際交往。
道德行為失范是在網絡空間中發生的一切違反道德和違法犯罪的非理性行為,主要表現為:不良信息的瀏覽行為、制造和傳播病毒、不當信息的傳播行為、黑客行為等。網絡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然而,網絡的虛擬性極易造成人格上還不太成熟的大學生對網絡行為的道德規范的忽視,有可能出現網絡行為失范。近幾年,大學生因瀏覽色情網站而導致性犯罪、因網絡聊天中互相謾罵而導致打架斗毆甚至致殘等現象屢見不鮮。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新時期,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時效性就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7]互聯網一方面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又為利用互聯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的新機遇。善于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一切新興的科學技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夠搭上“網絡快車”,為構建和諧校園做出更大的貢獻。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給大學生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通過網絡,學生能夠方便快捷的獲取來自各方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在網絡上接觸到西方社會的一些信息,來自各國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沖擊著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沖突的加劇。[8]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個新的主要內容。
網絡蘊含著巨大的學習資源。學習本應該是網絡最大的用途之一,但是,網絡傳播知識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網絡在部分青年大學生眼里仍只是一種娛樂休閑的工具,因此要幫助學生樹立信息的批判意識并培養學生信息的篩選能力,學會對信息進行判斷、評價、選擇、利用、開發與再生,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高校要提高對思想教育工作進網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進網絡并利用網絡為大學生思想教育服務。
4.2.1 健全和完善規章制度
利用網絡開展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健全和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①學校要修訂原有的學生管理條例,增加規范學生網絡行為的相關內容;②要明確制定校園網絡使用細則來規范學生網絡的使用,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③制訂相應的網絡管理細則,使BBS 的管理規范化、科學化。例如,由高校網絡中心專門管理人員對BBS 進行實時監控,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對BBS 上信息進行即時跟蹤、綜合分析和處理的工作體系,實行信息版塊版主負責和分級管理制等。
4.2.2 培養和建設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隊伍
高校應當制定出具體規劃,要求對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學生干部,特別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及學生管理工作者進行系統的上網技能培訓,有步驟地、有計劃的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信息素質,組建了解并熟悉網絡特點和規律、熟悉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專業隊伍。只有了解大學生的內心感受,熟悉他們的表達和交往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學生網絡行為道德化、規范化。
4.2.3 加強網絡禮儀和道德觀念教育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這種人-機交往的方式,使許多大學生在面對電腦熒屏時常常忘了自己實際是在通過網絡跟“人”打交道,因此,顯得肆無忌憚,表現為網絡行為比在現實中更粗劣和無禮。為更好的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網絡禮儀和道德觀念教育,增強網絡自律意識,規范網絡行為,遵守網絡道德;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自覺抵制網絡垃圾信息的侵蝕。
4.2.4 加強網絡內容監管,重視網絡輿論引導
因為網絡上的信息多而雜,這就要求高校網絡專職人員加強網絡內容管理,適度監控,加強網絡倫理規范建設。對網絡中出現的熱點、焦點以及導向存在偏差的言論,要予以引導;對于違反國家方針、政策和學校規定的信息,要及時屏蔽或刪除,并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對于情節嚴重者還應提出處理意見;整合學校報刊、廣播、電視等各種傳統媒體資源,豐富網上宣傳內容,形成正面輿論強勢,提高網絡言論質量;善于開展網絡評論,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積極倡導體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主導文化;同時,還應開展網絡評論,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等高級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社會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以思辨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看待和處理問題。
集結高校、社會輿論、家長三方的共同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觀。高校是大學生德育的主陣地,而家庭和社會則是大學生德育實踐的前沿。高校、家庭和社會需要全面合作,構建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德育工作的立體新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時效性。
家庭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它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秩序的基礎,更是人們道德生活的價值源泉。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可以促進家庭的和諧穩定和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家長應注意觀察大學生上網的興趣點,尋找適當的切入點加以引導,利用網絡工具與大學生敞開思想進行溝通,及時將大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上的表現和自己在德育過程中的困惑反饋給學校并共同探討,形成長效機制,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齊抓共管的三位一體德育新模式。
社會特別是社會傳媒所具有的輿論導向成為引領社會前行的重要力量,媒體的宣傳和社會的存在,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導、激勵、規范和約束作用,影響著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是大學生最現實的教師,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深遠的的影響。大眾傳播媒體在宣傳中要突出主旋律,詮釋民眾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擔當,彰顯了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的價值取向。
網絡的出現和發展給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善于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一切新興的科學技術,在尊重學生成長成才的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使廣大大學生在享受因特網各種優勢的同時,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抵御錯誤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
[1]沈菲飛.高校BBS 的網絡健康傳播研究:基于社會生態的視角[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
[2]文德義.校園BBS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1.
[3]高校BBS“關閉外網”調查[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017/18/1712_232896.shtml.
[4]黃鈞輝,余紅麗.大學校園BBS 對校園文化的影響[J].高教與經濟,2004(4):16-18.
[5]張生勇.校園BBS: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59-62.
[6]張軍.論網絡道德失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07.
[7]江澤民.江澤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是的講話[J].人民日報,2000-6-29.
[8]程華玉.“三維互動”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6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