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杰扎西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8)
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鮮明特征是“地廣人稀”的小型社會。民族教育的最大的短板就是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其中教師資源匱乏十分明顯。近幾年國家“雙基”教育的達標。民族學生人數明顯猛增,這些因“雙基”突擊帶來的民族學生不僅存在年齡差異,尤其文化水平良莠不齊。特別是有些普通學校與民族學校的兼并而學校數目在減少。部分撤并的普通學校的學生大量涌進民族學校。學生人數的過度增加,教師隊伍的流失等,本來有限的教學資源捉襟見肘。學校的理性選擇就是利用公共資源利益的最大化。學校過度透支公共資源。教師在日常的管理上過度耗散精力。雙向過度消耗透支的結果,最終對教育教學的投入不足導致教育質量的明顯下降。這是民族學校追求規模化、教師個人能力有限且精力投入不足的“公地悲劇”的結局。面對民族學校管理機制、教師及學生三方存在“公地悲劇”的情況下如何贏得民族教育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也是新形勢下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亟待研究與解決的新課題。
民族地區學生家庭居住分散且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實施寄宿制辦法解決上述困難。也由于寄宿制等的原因,民族教育除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不足以外,民族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民族教育質量難以提升的重要問題。根據教育原理,個人成功或成才的70%的決定作用來自于家庭教育。印度之所以成為軟件開發大國,也是因為印度家庭教育中對數學及邏輯學非常重視的原因。家庭教育缺失對學生的影響還不止這些。民族學生從小缺失父母的關愛無形中轉移至對群體溫暖的渴望及教師對他們的關注程度。但由于老師精力等方面的原因無以顧及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另外,師生情誼也無以替代親情。這種情感的“公地悲劇”也是需要通過牧區城鎮化的實現等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對教師實施責任上的 “零和博弈”,即實施教學與管理責任分流制。教師在學校及學生管理中減負、教學中增負,最終形成教師在教學管理中的“零和博弈”。減輕教師對學校管理中的責任負擔,擺脫民族學校中目前教師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更是工勤人員又要扮演親屬角色的尷尬困境,進一步突出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責任。減輕其它責任的目的是加大教學責任的追究力度。讓教師有更多的支配時間與空間去研究教學、教材及學生等。
學校管理實施去后勤化,加強民族學校管理職能的轉變。從目前學校校長主要管理后勤向管理教學質量的職能與職責轉變。從后勤瑣碎的事務管理及管理責任中解放出來,逐步形成校長負責教學制。建立健全教學督導與評價機制,實行績效工資的激勵機制相結合,提高管理效果,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促進目標責任制的落實。
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矛盾的綜合體。民族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最大的差異是基礎知識的差異,而且差距不小。因此,教師要針對每一個民族學生的實際,科學制訂學業規劃。學校也針對師生的實際實施對教與學的激勵機制。通過學業考試、綜合測評、中高考成績的班級平均分及班級排名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基礎方面查缺補漏的實際付出與貢獻等實施獎懲。同時,學校也加大獎懲力度,如末尾淘汰與個別重獎相結合,對班級平均分排名末尾的以解散班級為懲處,學生以成績分流到其它班級,相應的教師與績效工資掛鉤,并參加培訓、進修等促進教師的職業成長。學生依學習表現及成績每學年進行學生分班。通過這種形式的“智豬博弈”、“以一挾百”的博弈,促進教學中教與學對立統一的聯動作用與綜合效應。
民族學校與普通學校的主要區別是民族學校中增設一門民族語文課程外,存在采用的教材(包括漢語文課程均采用西北五省區編寫的教材)及教學要求的差異等。民族學生也因為語言接受能力等原因,民族地區實施兩種雙語教學模式。雙語教學的提出及實踐探索是改革開放后近30多年來的新生事物。兩種模式的差異在教學中使用時主次不同。若兩種語言中側重以母語為主、以漢語為輔的教學稱為雙語教學一類模式。反之,稱為雙語教學二類模式。最近有研究者研究某地區實施的雙語教學調查數據為樣本,兩種雙語教學模式的利弊分析后得出初步的結論:從模式的博弈方面看,課業壓力、母語保存、升學考試及母語感情等因素導致二類模式在當地呈現弱勢。但現實對比分析發現,兩種模式有階段(中、小學階段)、城鄉、地區優勢差異存在。但這種差異隨著城鎮化及學校硬軟件條件的改善而有減小化趨勢。在教育周期的理性預期看,二類模式卻更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升學考試制度、就業及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等因素加劇了模式選擇的兩極化。民族教育體系的尚未形成等嚴重制約著雙語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由于教育觀念及習慣勢力等因素影響,雙語教學的語言博弈長期存在。也由于監護人及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未來的雙語教學模式中的決定權亦趨明顯。現實已經表明,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趨勢及人類跨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任何民族思想上的禁錮包括語言上的自我封閉是沒有出路的。
雙語教學質量是雙語教學的生命,如果沒有達到雙語教學的質量目標而一味追求特色變得毫無意義。而且在未來的雙語教學模式中具有決定權的監護人也不會選擇雙語模式。因此,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教育質量與特色之間的博弈將會演變為監護人與教師甚至演變為監護人與教師、學生和民族學校四方之間的博弈。這四方博弈中,短期行為看,雙語教育的實施者教師和學校為同盟方似乎具有某種相對決定性的優勢。長期的教育理性回歸與預期看,似乎是另一個同盟方監護人和學生更具有絕對的決定權,也決定著學校未來的命運。在這些決定權背后蘊含著人們對民族教育質量的期待及學生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的第一需要的滿足等。教育是關系中華民族命運的千秋偉業,教育的發展周期比較長。在教育的發展進程中必須正確處理辦學質量與辦學特色、辦學規模之間的關系。牢固樹立全民族的教育質量意識,建立健全提升民族教育質量的機制問題是擺在民族學校必須邁出的第一道門檻。
傳統的觀念與意識中只有學校選擇學生的權利,沒有學生逆向選擇學校的權利。民族教育的發展,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供給與教育機制的不斷完善等,學校和學生之間雙向選擇的機制變為現實的可能性。這種選擇博弈,不僅引發民族學校之間甚至與普通學校之間的競爭,導致學校間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從而形成民族教育改革的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另外,要打破學校在行業中的壟斷行為,回復原來的普通學校,把學校規模精品化式的方向發展。小規模、小班級式的質量化的辦學思路及模式,有利于今后學校的發展,尤其在學校之間的競爭中沒有過多的包袱,有利于學校內部的進一步調整與改革等。小規模、精品化是民族學校發展的理性的選擇。
民族教育滯后的因素很多,現實因素中家庭及社會教育的缺少甚至缺失有一定關聯。教學是復雜的各方利益系統組成。通過教學主體師生在錯綜復雜而又相互影響的教學與學習行為的博弈分析,對民族教育改革中的現實問題進行反思。探索民族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多杰扎西.水中氫鍵的和諧文化探幽[J].中國科技信息,2008(17).
[2]陳曉端,席作宏.教師個人教學哲學:意義與建構[J].教育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