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珉丞
(沈陽藥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16)
近幾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畢業即意味著失業,就業難成了近幾年來各級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都特別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形成畢業生就業現狀的原因,是高素質人才過剩?或是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脫軌造成的相對人才過剩何解決或緩解就業難這一現象?在國家就業以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為特點的大框架下,我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其原因進行粗淺分析,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體制由計劃轉向市場。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不再對大學畢業生包分配工作,人才由市場配置,大學生“要經過一段時間尋找工作,了解工作要求是否符合自己的專業、工作興趣、未來發展方向、工資待遇、工作地點等”。有關部門對2013年東北地區300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進行問卷調查,在聲望和高收入之間,有75.9%的人選擇高收入。工資與福利待遇好、單位有發展前途,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合乎興趣愛好,能否靠實力晉升成為畢業生的首要考慮問題。就業過程中的現實主義傾向取代了理想主義傾向經濟利益的實現,個人目標的追求開始主導畢業生的職業選擇行為已經普遍存在。
近二十幾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使沿海城市的經濟,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沿海與內地的差距日趨變化,進一步加重了高校畢業生在工作地域上的傾斜心理,畢業生在準備選擇的就業地區這個問題上,大多數無一例外會選擇在沿海城市發展。根據內地工資的不完全統計,其平均工資不超過2200元,盡管,近幾年內地根據國家政策新調整了幾次工資,縱向比較得到了較大輻度的提高,但如果橫向比較,差距依然很大,畢業生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定盲目地擠向沿海發達的中心城市。
影響大學生就業觀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形成大學生就業觀的主要因素。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一種向往和追求,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準備和求職擇業有直接的影想,它是推進大學生求職和進行就業準備的動力。(2)個性因素包括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等方面。個性不僅與事業成功有內在聯系,而且也直接影響著就業觀和對職業的選擇。愛好和興趣常成為大學生職業選擇中考慮的因素之一,性格和氣質也是影響就業觀的主要個性因素。(3)能力,任何一個職業都需要個人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因此這是影響擇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解的估計和認識。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是人才市場的基本特征。特別是我國加入了WTO,標志著我們朝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目標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但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我國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不景氣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和影響也變得更加直接。世界經濟形勢更顯低靡,反彈乏力,對我國的影響比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大、更廣,我國的外貿出口受到韓,日等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另經濟低速帶來的嚴重沖擊國內的相當部分企業,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民營企業,產品銷路不暢,造成開工不足,迫使一些企業壓縮生產規模,精簡人員工作下崗就在所難免,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自然比往年銳減。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就要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和社會的關系,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存在的一種永恒的關系。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個人和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兩者相互滲透,互相依存。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擇業中要想實現自身的價值,就必須首先樹立起社會責任意識,把個人自身價值的實現與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結合在一起。考慮個人因素是很自然的也無可非議,問題在于這種選擇是否符合社會需要。如果個人選擇符合社會需要,這種選擇就有充分實現的可能;如果個人選擇不符合社會需要,這種選擇就會影響職業理想的實現。因此,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自覺遵循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世紀之交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邁入了大眾化的門檻,人力資源相當于我國各行業的需要來說,還是很不足的,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總體上呈“買方市場”。主要原因在于體制轉換,機制轉軌之際需求不足造成的,并不是我國人才規模多到真正不再需要的地步,我國政府采取拉動內需,產業結構調整,國企改革等積極而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使我國經濟能連續幾年保持平穩快速增長,這種良好的國內經濟環境為高校結業生的就業創造了許多有利的條件。
總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和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和共同努力,至于說畢業生導致就業難的問題要具體分析。期望值是一種理想,人們經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于這些正處于幻想年齡的年輕人,“想入非非”是很正常的,如果連想都不能想,未免太殘酷了。當然,實際選擇必然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也必然和期望值拉開差距,希望學生在現實面前會做出現實而理智的調整。不少大學生認為當然想到好單位,但只要有單位要就不錯了。最后要做到適應環境求生存,改造環境求發展。
[1]傅雄烈.如何看待高校畢業生分配難[J].科技導報,1998(12):34.
[2]陳核來.論大學生的就業觀[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8(4):64.
[3]心理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第7章第3節.
[4]毛信德,主編.《當代中國詞庫》“價值取向”條目[M].航空工業出版社,1993.
[5]王玨,等.中日價值哲學新論[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