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飛
(西安郵電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1)
自1999年國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招生數量逐年遞增,截止2013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已達到700萬,高等職業教育每年招生人數已接近500萬,面對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和畢業生就業的壓力,高職教育應堅持什么、注重什么、如何發展成為高職學校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職業能力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習能力、自我約束能力、工作勝任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具體包括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道德、擇業心理素質、求職技巧等方面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是高職教育應堅持和注重的。
作為一個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自我認知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性格、愛好、特長、能力、優點、弱點等。保持自己的優點與特長,克服和改變自身的弱點與不足,使自己的成長不斷進步,走向成熟,自我認知能力是一個人正確評價自己、遇事保持頭腦清醒、人生之路少犯錯誤的體現。
當你進入大學校門時,你就應該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對于一個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正確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高職學生在校學習三年,三年后是升學、是海外深造、還是找工作,每個人個人情況、家庭情況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應該建立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你大學生活目標明確,可以清晰自己的努力方向,可以促進你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拼搏,職業生涯規劃對高職學生來論是很重要的。
道德是一個人的人品,人品就是一個人做事、與人交往、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誠信、守時、謙和、與人為善的品德、職業道德就是職場上應有的良好心態和優秀品德,高職學生應注重個人的職業道德培養,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訓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知道做事與人交往誠信守時的重要性,懂得與人共處謙和、與人為善的益處。
當今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壓力較大,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擇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大量的招聘會上,經常可以看到聽到一些用人單位要求所錄用人員應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對高職學生來說雖然感覺到受歧視,受冷落,但這就是社會現實,高職學生應培養擇業心理素質,在面對現實正確定位的前提下,保持正常的擇業心理,要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相信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人,終究會被發現和使用的,不要自己形成壓力,要相信自己,調整心態,盡快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求職技巧是高職學生應重點培養的技巧,它包括專業知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個人形象包裝能力,求職路上用人單位會通過筆試、面試、個人談話、提問回答的方式來招聘企業所需的員工,但不外乎以上能力的表現,高職學生應通過學習、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等方式,使自己更多的接觸社會,培養自己的求職技巧,只有這樣經常的鍛煉和自身的完善,才能提高求職技巧,在求職場上取得實效。
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今后辦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培養目標是社會需求、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教學,只需精通專業知識、掌握一門專業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強的企業技能人才,為做好學生的培養,提出措施如下:
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目標及能力特長,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增強學生“職業”及“職業化能力”的意識。同時加強學生個體指導力度。根據個體特點,“量體裁衣”,從而確定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
有針對性地在不同年級安排不同的企業實訓內容,并開展不同的職業能力指導。例如,一年級時,組織學生進行“認知實訓”,通過走訪實訓基地,了解專業特長及未來工作的基本條件,為確立三年的學習目標打下基礎;二年級時,為學生安排模擬或全真“專業實訓”,使學生對專業有深入的認識,通過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職業能力與技能訓練,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職業知識,同時通過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研,使學生了解社會需求情況,并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初步確定自己長期發展的職業目標,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三年級時,通過為學生安排準就業實訓,進行職業適應,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市場就業競爭能力,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讓大學生未出校門先上崗,經過具體的實踐,知道自己的知識能力與社會的差距,及時調整,以便更快地適應社會,更好地實現既積累了經驗,又客觀準確地為自己定位,從而實現由“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轉變,縮短了走向社會的適應期。
職業能力培養的師資隊伍,既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求職、就業等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學生職業生涯的引路人,因而需要建立專業化、專家化的“職業能力培養”隊伍,同時建立專業的職業能力測評機構。一年級進行畢業生就業形勢、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指導,使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建立目標;二年級進行就業觀念、心理素質、就業法律知識、求職技巧等方面的指導,同時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增強能力與素質鍛煉;三年級時進行就業政策指導,加強就業信息交流,為學生成功就業創業打下基礎。
一個系統越開放,就越能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交流。職業能力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從知識性、技能型轉向應用型、適應性。這要求學校人才培養除了重視知識和能力外,更應突出對素質的廣泛關注,即學生所具備的能力應該不受所學知識的限制,而能盡快適應所處環境、位置對知識的需求。大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學校應與用人單位、實習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對畢業生進行經常性的聯系溝通,將教學與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就業指導工作更加有效。通過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走訪用人單位,聘請社會人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等形式,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架構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市場人才需求目標一致的立交橋。
[1]高江榮.基于“個性發展”的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體系建構[J].2013(32).
[2]徐雪峰,劉萬輝.高職職業指導課程體系構建的探索[J].2014(91).
[3]郁曉燕.高校個性化職業指導的途徑[J].教育評論,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