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安
(安慶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安慶 246011)
分形理論最先是由法國數學兼物理學家曼德布羅特在1975年提出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分形理論已經成為一門重要的新興學科,并且被廣泛地運用于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分形原始意義為不規則的、分數的、支離破碎的物體,然而,盡管這些物體極其零碎復雜,但有其內在的自相似性,它們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自相似原則是分形理論的重要原則,一個系統的自相似性是指某種結構的特征從不同的空間尺度或事件尺度來看都是相似的[1]。分形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一是,分形理論啟發我們通過認識局部來認識整體,從有限中探索無限;二是,分形理論揭示了介于整體與部分、有序與無序、復雜與簡單之間的新形態、新秩序;三是,分形理論從一個特定的角度闡釋了世界普遍聯系和統一的本質。
分形理論運用于語言學研究最早見于詞頻研究。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Zipf對英語單詞詞頻進行了研究,并確立了單參數詞頻分布定律[2],后來,曼德布羅特對該定律進一步研究,推導出了三參數詞頻分部定律,從而揭示了英語詞頻分布的分形特征。
筆者認為,分形理論作為人類探索復雜世界秩序的新理論對語言學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探索和研究語言的視角;分形理論重要原則——自相似原則——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類語言普遍特征,人類語言在多個方面體現了分形特征。
現代語言學研究告訴我們,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而且既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產物又是人類認知客觀世界的工具,因而語言的本身必然反應人類思維的特性。例如,西方人思維具有典型的分析性特征,而這種分析性思維特征在英語語言中就有所體現,表現在語言形式上則具有高度的形合特征,講究精確的邏輯性。而漢語則深受東方綜合性思維影響,語言形式較為松散,具有高度的意合特征。這種形合與意合之差其實也是造成外語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思維本身是混沌的,具有分形特征[3]。首先,人類思維的物質基礎是人腦,而人腦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復雜的系統,人類思維意識活動其實就是這個系統活動的體現,因此,作為混沌系統重要特征之一的分形特征必然會在人類的思維活動中有所體現。
綜上所述,語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類思維的分形特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人類語言必然具有分形特征。下面,筆者以英語語言為例探析語言的分形特征。
英語語言的分形特征主要體現在其語言的自相似特性上,即某種結構特征在不同層次上的自我復制,而這種自相似特性至少反映在語言結構這個具體層面以及語義這個抽象層面。
英語語言是一種形合語言,因而其結構分形特征非常顯著。
首先,從語篇結構來看,其明顯的分形特征是“總-分-總”。一般來說,一篇典型的英語文章的總體結構是先總體介紹,然后分點述說,最后總結,這是文章總體結構上的“總-分-總”,是大層面上的“總-分-總”;當我們觀察文章中的各個段落結構時,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文章段落結構基本上也遵循這種“總-分-總”結構,這是小層面上的“總-分-總”。這種“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在這兩個不同層面的出現其實反映的就是語篇的分形特征。當然,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結構只是在不同層面的自相似,所以只是相似的復制,而不是相同的重復,因為它可能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而在不同層次上表現得有所不同。
其次,從英語句子結構來看,其典型的分形特征是“主-次”。我們知道,英語句子,尤其是一個結構復雜的句子,其實就是這種“主-次”結構在不同層次上自我復制而形成的一個樹形結構——其實,在分形科學研究中,樹形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典型的分形結構。這里的“主”是指一個結構的主體或主干,“次”是指主體或主干的修飾或從屬部分。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英語句子(為了便于分析,我們把該句拆成一些分句并把它們加以編號):
①In Oona O’Neill Chaplin,he found a partner②whose stability and affection spanned the 37 years 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③that had seemed so threatening that⑤when the official turned to the beautiful girl of 17 and said,⑥ “And where is the young man?” —④ Chaplin,then 54,had cautiously waited outside.
根據該句的結構我們不難看出,該句具有不同層次上的“主-次”結構。例如,①和②③④⑤⑥構成第一層的“主-次”結構,②和③④⑤⑥又構成第二層次的“主-次”結構,而③和④⑤⑥又構成第三層次的“主-次”結構,以此類推,整個句子共有4個這樣的不同層次上的“主-次”結構。這種類似樹形的多層的“主-次”結構就是典型的英語句子的分形特征。
英語語言的語義分形主要是指一種基本的語義表達機制在不同層面或不同范疇里的再現。這里所說的“基本的語義表達機制”是指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直接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語義生成和關聯機制。例如,在對自己存在的客觀空間的認知的基礎上,人們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空間的各種概念,這些概念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這種有機的整體結構在語言中體現為相互聯系的一些詞匯(例如,in,out,on等等)。比如說in在空間概念中表示“在……里面”,我們可以說“in the room”、“in the car”等等。總而言之,英語語言中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自相似現象—或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說隱喻現象,這些現象其實反映的就是英語語言的分形。
綜上所述,當我們從分形理論的角度去考察英語語言時,它確實在不同層面和不同方面具有自相似性,這也體現了人類語言的普遍特征。當然,我們在這里只是從理論上初步探討了英語語言的分形特征,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有其局限性。分形理論誕生于數學和物理學領域,從當今發展的趨勢來看,它越來越緊密地與計算機科學結合起來。如果我們能夠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之間樊籬,把計算機模擬和分形理論結合起來去考察人類語言的特性,必然會給語言學研究開辟全新的領域。
[1]張濟忠.分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2]黃登仕,方曙.分形理論在經濟管理中的運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
[3]扎奧丁·薩德爾,艾沃納·艾布拉姆斯.視讀混沌學[M].孫文龍,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