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安玉香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韓語的詞匯包括固有詞、外來詞和漢字詞三部分。固有詞是韓國固有且用韓語來書寫與表達的詞匯。外來詞是韓國向日本借來的日譯英文的音譯詞或對英美詞匯直接音譯過來的詞匯。漢字詞則大部分是韓國由中國的古漢語借用過去所自我形成的一個漢字詞匯系統,其余的為少量日源漢字詞。據《韓國語詞匯使用頻率調查》的統計,在所調查的56096個詞中,漢字詞為39563個,占70.53%。筆者擬針對現代韓國語中的漢源詞與現代漢語詞的同形詞圍繞語義范疇開展認知研究。
學界對漢韓同形詞的定義可謂眾說紛紜,例如甘瑞媛(2002)稱詞形完全相同的韓國漢字詞和漢語詞為韓中同形詞。林麗(2011)認為,漢韓同形詞指的是在形式、次序和字數上都相同的漢字詞。
綜觀這些定義,漢韓同形詞的限定條件包括字形相同相近、次序和字數相同。從共時語言學的角度看,現代韓國語中的漢語詞僅在語音形式上與漢語存在聯系,書面語中以漢字字形的情形僅存在于特定領域,其余均以韓文形態存在(嚴格地說,同形詞是指漢語詞匯與韓語漢字詞的詞干同形),固本文僅擬從語義上考察此類同形詞的差異,并探究可能的成因。
傳統的語義學注重以真值邏輯的手段研究詞匯指稱的范疇,以往此類漢韓詞匯對比大多采取此種套路,為扼要地概述共時前提下漢韓同形詞間的外延關系,筆者也選用此種邏輯手段進行定性分析,具體而言,同形詞的外延可能的邏輯關系包括以下五種:(1)全同關系,即韓語漢字詞與同形的漢語詞匯指稱范疇完全相同。大多數指稱基本事物的單字詞都屬于此種關系;(2)真包含關系,韓語漢字詞的范疇大于漢語詞匯的范疇。如“時間”在韓語中還可以表示時間單位“小時”;(3)真包含于關系,韓語漢字詞的范疇小于漢語詞匯的范疇。如“處分”在韓語中僅指對權利、財產的處置,在漢語中還可表示給予違規者的懲罰;(4)交叉關系,韓語漢字詞與漢語詞匯的范疇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機關”在漢韓語言中都可表示組織機構,但在韓語中還用來指稱“機器”,在漢語中可指稱“裝置”和“陷阱”;(5)全異關系,韓語漢字詞與漢語詞匯的范疇完全不同,無語義聯系。如“野菜”在韓語中僅指蔬菜,與漢語詞義完全不同。
傳統的歷時語言學認為語義發生變化是語言形式指稱對象隨社會發展消失、擴展或轉移的結果,而認知語言學的鮮明特色就是強調語言具有體驗性,在承認概念范疇可變的前提下,人類認知結構中的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對語義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詞匯的本義是概念的基本范疇,作為源域可以向具有相同意象圖式結構的目標域投射,從而產生新的詞義,指稱新的范疇,這是運用隱喻構詞或賦予詞匯新義的基本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漢語詞匯輸入韓語的初期,漢語正處于其自身的中古形態,詞匯中單音節詞占絕大多數,可以用獨字成詞來概括,由于單字是漢語中的基本詞素,故在構詞方面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自由度,這也是后期漢語逐漸發展為雙音節詞為主導的基礎,即便作為外來詞借用在日語、韓語中,依然被作為基本語素構造出大量新詞。只是,這些新詞在語法結構上遵循著日語或韓語的基本規則。另一方面,漢語自身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為了滿足交流和社會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單字詞素構成復合詞產生新義從而向雙音節詞居主導的格局轉移,在此過程中,漢語中的語法規則發揮著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基本語法規則存在較大差異,即使運用相同的詞素構詞,語法結構不同詞義也會有所不同。韓語中的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復合詞通常采取聯合式、偏正式,而漢語中還存在著大量動賓式、動補式復合詞,因此外延處于全異關系的同形詞往往具有不同的語法結構。
由于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會受到文化性因素的影響,相同的概念域在不同語言文化中可能投射在不同的目標域。因此,漢語詞匯被借入韓語后,部分詞匯通過隱喻的方式產生了新義,相應的,漢語詞匯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也有新義產生。
除去構詞方式不同的同形詞,采用相同的復合方式,在隱喻過程中,及時在源域中具有相同的指稱范疇,也可能因目標域不同,即投射趨向不同,而在新義上產生顯著差異。
隨著社會發展,源域可能隨指稱范疇的消失而消失,但目標域依然能夠獨立存在于語言中。在漢韓兩種語言中,都可能發生詞匯本義消失的現象。結合外延的邏輯關系,當本義在兩種語言中同時存在,則同形詞的語義可能是全同、交叉、包含關系;當本義至少在一種語言中消失,則同形詞的語義很有可能為全異關系。
同形詞在韓國語中往往并非以漢字形式呈現,韓語中發達的詞尾系統,使詞匯具有了豐富的形態變化,如形容詞添加詞尾可轉為副詞,在讀音上只是在詞干后增加了具有詞尾功能的音節,具有指稱范疇的體詞在句中通常不以單純的詞干形態出現,必須根據語義表達的需要后綴各種具有語義功能的詞尾。根據認知語言學中范疇的原型理論,在韓語中附加詞尾后的漢語詞比單純的詞干更具有語義上的原型性。與韓語的顯著差別就是漢語在形態上高度孤立,往往通過詞語兼類實現詞性轉換,詞匯的形式無顯著變化。故此,漢韓同形中,漢語詞匯往往具有更為豐富的詞性,在詞義的外延上大于韓語漢字詞。
在教學實踐中,對韓國學生開展漢語詞匯教學,僅僅依靠詞義翻譯對照式的方法無法解決漢韓同形詞異義引起的詞語誤用、句法結構搭配失當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進行同形詞乃至全部詞匯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漢韓同形詞語義差異往往出現在復合詞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全面掌握漢語單字詞素的古今義,要特別把握在語義中具有原型性的義項,韓語漢字通常保留了借入時的漢字古義,這些義項大多具有原型性。因此,從漢字古義出發解釋復合詞,都能給學生以語義上的參照,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區分這些同形詞。
在上述了解單字詞素古今義,特別是具有原型性義項的基礎上,對其他義項的隱喻投射過程進行解釋,對韓國學生逐步了解漢語的認知結構很有幫助,在加深對詞義理解的同時,能夠自發地對母語中的同形詞、近形詞進行比較,從而更加準確牢固的掌握漢語詞匯。
在語言形態方面,詞尾變化是韓語的認知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標記,是韓國學生對母語形態的認知基礎,而在缺乏詞尾的漢語語境下,對以漢字形式出現的同形詞詞義、詞性的認識容易產生模糊混淆。因此漢語詞匯教學必須以句庫為基礎,以孤立形態的語言形式促進學生對漢語形態的認知范疇內化。
[1]甘瑞瑗.韓中同形異義漢字合成詞的對比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2(4):153-158.
[2]林麗.韓中同形漢字詞小考[J].當代韓國,2011(3):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