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珍
“文老師,岑岑又打我了!”才下課不到3分鐘,就有學生跑來向我哭訴。這樣的現象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隔三差五我就會接到學生對岑岑的“投訴”。更可氣的是,每次我把“犯事”的岑岑找來談話,他都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臉紅脖子粗地叫嚷著,好像比竇娥還冤。
大嗓門的岑岑還很有“號召力”。那是一個中午,天下著大雨,學生們已經早早地進入寢室準備午休。當我檢查學生的午休情況時,發現還有好幾張床是空著的,于是立即去尋找還未回宿舍的學生。當我來到操場的某個角落,眼前的一幕令我大吃一驚:在岑岑的指揮下,幾個學生齊刷刷地跪在地上,正在煞有介事地拜著什么,瓢潑大雨澆在他們身上,他們卻全然不顧,一個個就像落湯雞一樣。直到我大吼一聲:“你們在干什么?”這幫小家伙才猛地驚醒,紛紛朝寢室方向飛奔。我把這群“落湯雞”截在寢室門口,并立刻打電話叫家長送衣服過來。在等待家長的空檔,我了解到,原來是岑岑叫他們跪在地上求老天爺不要下雨了。我真是哭笑不得,同時也深感詫異——岑岑呀岑岑,你到底有什么魔力使得這幫小家伙對你言聽計從?
“問題生”岑岑確實“問題”頗多,他的這些“問題”通常會被認為是“缺點”。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個人的性格是好是壞很難評判。在一個場合認為是缺點,到了另一場合就有可能成為優點,并能發揮它的長處。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教師就應該思索如何為“問題學生”創造一個變“缺點”為“優點”的“中轉站”。
契機總是為有心人準備的。有一次我校組織秋游,以往都是班長做“領隊”,我想再培養一個“領隊”。“聲音洪亮”“有組織能力”?岑岑的名字馬上閃現在我腦海,對,不妨讓他做一回“領隊”。一路上,岑岑沒有辜負我對他的期望,憑借他的大嗓門,班級隊伍一直成型。可是,他確實夠累的!我走到他身邊,悄悄地對他說:“你可以嘗試用我們上課時對口令的方法組織隊伍。”他確實很聰明,稍一點撥馬上開竅,把我們上課時用的口令照搬來用:“學以——致用”“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學問學問——多學多問”……本來這些口令是組織課堂時使用的,“小老師”說前半句,同學們對后半句,用在這兒雖然有點兒不搭調,卻很奏效。采取對口令的方式后,我們的隊伍變得越來越整齊。更讓我想不到的是,才二年級的岑岑居然還想到了一句我們以前沒有用過卻很應景的口令:“人心齊——泰山移。”這個口令響徹景區上空,再加上整齊的隊伍,引來了一些游客駐足觀望,有些游客甚至拿出照相機拍下這一意外的“風景”,而此時的岑岑儼如一位指揮百萬大軍的將軍般鎮定,“領隊”任務最終出色完成。
這次秋游以后,岑岑又在同學們的一致同意下做了幾次集體活動的“領隊”。經過“問題生”到“領隊”的角色轉換,岑岑也意識到了“領導”應起模范帶頭作用,從此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轉變,“案子”越來越少。我乘勝追擊,讓他擔任“課前準備小老師”。他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收集了很多具有激勵性的成語、短語、歇后語等,把課前準備工作組織得井井有條,組織能力也越來越得到同學們的肯定。由于他時刻用“小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學期末,他被評為“三好學生”。
岑岑的案例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不必為他的“缺點”耿耿于懷。我們教師要用陽光的心態欣賞、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長處,讓他們“天生我材必有用”。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