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忠民
(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吉林長春 130000)
對于吉林省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思考
唐忠民
(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吉林長春 13000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發展普惠金融對于促進金融公平、提高弱勢群體收入、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優化金融服務和產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本文重點分析了農業大省吉林省構建農村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建設過程中需要破解的難題,并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對策建議。
農村普惠金融;農村信用社;思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吉林是農業大省,王儒林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的穩定發展、轉型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穩定增長、產業的轉型升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人民的小康。”加快構建我省穩定長效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對于促進金融公平、提高弱勢群體收入、構建現代金融體系、優化金融服務和產品,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吉林省農信社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風雨征程。無論是組建之初的合作金融組織,還是現在的向商業銀行改制,農信社始終擔負起服務三農的歷史重任,堅持“因農而生,隨農而變,為農轉型,助農富強”的使命,在農民既無財產抵押又無有效擔保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支農支小,扶微扶弱,為全省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穩定做出了貢獻。
一是始終堅持服務理念與對象的包容性。以“農民致富的銀行,微企成長的銀行,居民興業的銀行”為市場定位,全省“存取匯”通存通兌免收手續費。客戶群體遍布市縣鄉村,實現全省9,021個行政村農戶貸款全覆蓋,擁有存款客戶1100萬,貸款客戶330萬。近十年,累計發放農戶貸款2,355億,戶均貸款1.5萬元,農戶貸款覆蓋面達到了68%;發放小微企業貸款2,228億元。
二是始終堅持服務手段與渠道的便捷性。致力于打造立體金融渠道網絡,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1公里”,機構網點占全省金融機構40%,從業人員占全省金融機構40%,實現縣、鄉兩級全覆蓋,90%以上助農金融服務村村通。全省建立起涵蓋1610個物理網點、6000個助農服務點及流動服務車、1728臺ATM機、12800臺POS機的服務終端系統,建立了農貸、個貸、微貸等專營中心和特色支行。依托科技支撐,建成了集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銀行“五位一體”的渠道服務體系,“撥打96888、金融服務送到家”,農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快捷金融服務。
三是始終堅持服務功能與產品的多樣性。完善創新六大金融,支持特色農業、綠色產業、重點企業發展;實施惠農富民三大工程,增強農村金融服務的實用性。基本形成“易捷通寶”等五大類104種金融產品,滿足各類客戶需要。在全國率先推廣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權保證貸款和“三權”抵押、微貸工場等信貸產品,有效擴大抵押擔保物范疇,重點支持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發展,主動支持醫院、學校、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研究支持農村水利、污水處理、新農村建設。
四是始終堅持服務貧困與弱小的責任性。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近四年累計繳納稅收42億元。成立了吉林農信慈善基金會,捐贈三所吉林農信希望小學,面向社會捐款捐物近3500萬元。從邊遠貧困縣招收了150名貧困家庭的高中畢業生,到大學學習一年,畢業后回到家鄉信用社工作,圓了貧困家庭的孩子的上學夢,工作夢。2010年以來,以優惠利率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為農民讓利近10億元。讓農民切實分享到農信社的普惠金融成果。
發展普惠金融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發揮不同機構間的協同效應。但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的推進,互聯網金融、混業金融和民營金融的滲透延展,農村普惠金融面臨沖擊和挑戰,普惠覆蓋面和財務可持續面臨很多難題,一定程度上限制農村普惠金融向縱深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成本較高
我省是經濟欠發達省份,資金需求量大,金融資源不足,民間借貸盛行,縣域缺乏融資擔保,微企缺乏有效抵押,財政缺乏貼補能力,對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沒有吸引力,進而造成縣域資金外流“失血”,加劇金融資源在城鄉配置間的失衡。“業務散、成本高、風險大、利潤薄”是普惠金融的最大特征。加之農村金融基礎弱,金融網點覆蓋少,缺乏配套改革措施,新型金融機構均離農脫農,玻璃門效應和“抽瘦補肥”現象突出,縣域經濟活力不足。唯有農信社堅守農村市場,機構網點覆蓋城鄉,服務觸角延伸村屯,但網點服務全覆蓋換來的是風險高企,負重經營,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基層網點中還有20%左右處于虧損狀態,收益不足以覆蓋風險甚至“貼錢支農”,與資金和人力投入不相匹配。農信社雖為商業性金融機構,事實上卻承擔著政策性支農和扶貧金融任務,成本壓力阻礙了農村信用社盈利能力的提高,建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迫在眉睫。
(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亟待完善
受體制、產業、擔保、市場及政策環境影響,我省農村信用環境普遍低于城市,這是“三農”貸款難、風險大的重要因素。加之農村要素市場不健全,征信管理體系不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匹配,“三農”資金的多層次、大額化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同時,客戶信息不對稱,以及失信懲罰力度不夠,債務人財產轉移等問題,普惠金融環境和融資擔保機制亟待改善。特別是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分散經營的千家萬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農戶經營規模偏小與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發展的矛盾等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我省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急需加快農村經濟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競爭服務格局建設。
(三)農村金融主體面臨風險較多
由于商業銀行不愿下鄉,作為農村金融主體的中小金融就成為了支農扶微的主力。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來襲和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面臨的風險也逐漸增多。原本可以在國家利率管制這一“保護傘”下平穩生存的農村金融機構,被推上了銀行業價格和非價格競爭的風口浪尖,在資產規模、議價能力、產品服務等方面處于弱勢的小銀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尤其是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信社,在業務準入和體制規范上還有著諸多限制,這將進一步降低農信社的競爭能力,增加風險系數。存款保險制度的推行,一方面“存款搬家”增加流動性風險,一方面推升成本降低競爭能力,雙向壓力加劇同業競爭風險、短期激進風險、管理滯后風險,進而造成經營虧損、信用缺失或機構退出,這將使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雪上加霜,踐行普惠金融望而卻步,務必給予政策緩沖期和適應保護期。
(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不足
近幾年國家針對“三農”金融服務不足問題,中央財政著力找準財政與金融的結合點,給予農村金融一定的財稅、貨幣、監管政策和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比如:專項票據、定向降準、營業稅減征、貸款增量獎勵等正向激勵政策,引導金融資源“下沉”農村,反哺“三農”。但對產糧大省農信社的政策協調機制、風險補償機制、獎勵補貼機制及支農稅收政策,缺乏長期系統的政策扶持,特別是對高風險社的職工養老統籌、定向費用補貼、專項資本工具和呆賬核銷等方面沒有優惠政策,嚴重削弱為小微企業、農戶等弱勢群體服務。由于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以及未來“三農”市場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其在發展過程中更多需要來自政府、央行、監管和社會的支持,形成合力、系統推進。
構建起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認真總結60多年農村普惠金融的經驗和教訓,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促進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
(一)構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的思想體系
普惠金融不僅是金融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它強調一種社會道義和公平,關系到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關系到貧困家庭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關系到農民奔小康和農村糧食安全的大問題。發展普惠金融,事關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事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它為社會各階層群體享受現代金融服務提供了良好契機,讓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區、所有人群。必須深化金融同業合作,履行金融社會責任,主動參與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二)構建農村普惠金融的機構體系
著力構建一個功能互補、競爭有序、合作共贏、包容性強的金融機構體系。一要以政策性銀行重點支持農村開發性普惠金融。要從國家發展戰略出發,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綜合開發、生態環境建設等普惠金融加大投入。二要以農村信用社重點支持農村普惠金融。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市場推廣普惠金融有著天然的優勢和豐富的經驗,要繼續培育農村信用社(農商行)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立足縣域,進一步下沉服務中心,重點支持傳統金融體系無法覆蓋的小微企業,支持農村工商戶和創業者,支持資金需求活躍的農戶及貧困農戶,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三要以商業性銀行重點支持產業鏈金融和社區金融。要發揮股份制銀行科技、專業、資金和圈鏈融資優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功能,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縣域產業集聚、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等重點項目建設,城商行重點支持小區小微金融發展和城市社區銀行業務。四要以保險擔保公司重點支持保障普惠金融。完善政策性存款保險、農業保險、信用保險和貸款擔保制度,有效補償和分擔“三農”金融服務風險,為各金融機構放心服務、安全經營提供風險保障。五要探索建立“三位一體”的大農協體系完善普惠金融。通過探索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類合作組織的一體化,形成“大農協”組織,提升普惠金融的滲透力和活躍性,實現普惠金融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全方位、多層次的覆蓋,使普惠金融的相關機制得到完善。
(三)構建農村普惠金融混業經營體系
要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為切入點,分類推進省縣兩級聯社市場化、股份制產權改革。積極穩妥推進省聯社改革,通過股權鏈接模式組建省級農村金融控股公司,形成“小銀行、大平臺”的集團管理模式。加快推進涵蓋保險、證券、信托、金融租賃、擔保公司等領域的混業經營,擴大省聯社自營業務范圍,聯合農商行組建資產管理公司,適時剝離高風險社不良資產,整體推進普惠金融機構從做大向做強、做優、做特色轉型,更好地為區域普惠金融服務。堅持多種產權組織形式并存,引進合格戰略投資者或民營資本,推進縣級聯社產權改革和并購重組,用市場化手段消化歷史包袱,不斷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解決其他金融機構不愿下鄉的問題。要讓農民享受與市民一樣的金融服務。
(四)構建農村普惠金融的渠道體系
要建立物理網點、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銀行等相互補充、覆蓋城鄉的金融服務網絡,特別是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創新金融服務方式,發展互聯網金融,實現交易成本低、覆蓋范圍廣,服務效率高,為社會各階層提供良好的服務。
(五)構建農村普惠金融的政策體系
完善在財政、稅務、貨幣、監管等方面給予農村金融政策扶持體系,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配套的擔保、征信機制,全面系統地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在財政上,參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政策,給予存量貸款定向費用補貼、增量貸款獎勵,建立普惠金融貸款財政貼息機制,對政策性支農給予相應補助。取消財政資金存款歧視政策。在稅收上,對涉農業務收入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對普惠金融機構給予所得稅返還或股金分紅減免稅政策。在財政資金支持,風險撥備提取、呆壞賬核銷、定向降準等方面放寬給予政策優惠;設立農村金融普惠服務基金,強制所有金融機構按一定比例繳納費用,引導補貼金融機構到貧困地區開展服務。建立支農風險補償基金制度,推動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為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發展普惠金融保駕護航。
(六)構建農村普惠金融的法律制度體系
要盡快研究制定普惠金融推廣的相關法律,為農村普惠金融提供法律支持,引導更多的金融機構服務三農。一是健全普惠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從監管主體、市場準入、業務運行、市場退出四個方面調整普惠金融服務主體在不同市場階段的行為,從而對其業務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建立中央與地方分層監管模式。加快整合地方金融資源,加強普惠金融戰略規劃,切實理順新型金融和非銀機構管理體制,加快形成創新監管和防范風險良性互動的新格局。三是建議重新修訂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要使農民財產性權利抵押有法可依,普惠金融監管政策和發展路徑及模式予以明確。保障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有效抑制農村資金外流,打造良好普惠金融生態環境。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TANG Zhongmin
The party's eighteen plenary se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 nanci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 nancial fi nancial fairness,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vulnerable groups, to build a modern fi nancial system, 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products, have grea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Construction of Jilin Province,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solv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related issues.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inking
F830
A
1009 - 3109(2014)06-0001-04
(責任編輯:何昆燁)
唐忠民,男,吉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