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晶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江蘇徐州 221008)
貿易融資衍生產品監管思路探討
任 晶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江蘇徐州 221008)
貿易融資是指銀行為進出口商辦理外匯資金結算業務并為其提供的短期資金融通或信用便利。貿易融資衍生產品是利用境內外匯差、利差,在單一進出口貿易融資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組合。近年來,隨著國內商業銀行產品創新步伐加快,貿易融資衍生業務快速增長,由于監管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銀行在貿易融資產品創新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對國際收支平衡造成了不利影響,對現行監管形成了挑戰。
作為低風險、高收益的傳統銀行業務,貿易融資領域近年來成為國內各類中、外資銀行大力爭奪的市場,各商業銀行不斷適應客戶需求和環境的變化,在貿易融資領域持續地進行產品創新,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1.風險受到嚴格控制。在業務風險上,貿易融資衍生產品仍屬貿易融資范疇,一般要求具備全額保證金或較高比例保證金,安全保障度較高。在法律風險上,創新產品符合我國法律關于保證金賬戶下質押權利可以對抗第三人的相關規定。在監管風險上,創新產品符合監管當局的鼓勵政策和監管要求,整體看風險度較低。
2.表外化特征明顯。不論是傳統的單一貿易融資產品還是衍生產品,商業銀行均傾向于發展表外產品。該類產品大都具有較強的擔保服務性質,如遠期信用證、備用信用證、融資性保函、貸款承諾等表外業務及其組合,主要利用海外資源,較少利用自有資金,呈現出較強的表外化特征。
3.本外幣聯動性增強。根據本幣優先于外幣原則,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管理政策相對寬松,如期限為90天以上的外幣遠期信用證和海外代付須納入短期外債規模管理,而人民幣業務則不受此政策限制。為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大部分貿易融資衍生產品均不再單獨局限于外匯或人民幣領域,而是實行兩者的有效融合,實現本外幣之間和境內外銀行之間的聯動。
4.融資過程趨于簡化。同傳統的單一貿易融資業務相比,貿易融資衍生產品更重視對客戶的信用審核,在客戶信用良好且有擔保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出具的憑證種類更加簡化,過程更加便捷。
5.產品組合趨于多元。貿易融資產品按照進出口貿易方式可分為出口產品類和進口產品類。出口產品類主要包括出口押匯、訂單融資、出口發票融資、打包放款、出口保理、出口貼現、出口代付、福費廷等;進口產品類主要包括進口押匯、進口代付、進口發票融資、協議付款、遠期信用證等。貿易融資衍生產品已從傳統簡單產品組合拓展到包含進口海外代付、出口海外代付、融資保函及遠期、掉期、期權在內的各種衍生產品。
1.部分貿易融資衍生產品創新以規避外匯管理政策為出發點。為了適應市場、政策、信用環境、企業需求等方面的變化,貿易融資產品需要不斷創新。由于我國資本項目外匯管制現狀,部分商業銀行為爭取客戶、擴大盈利點,不惜以規避外匯管理政策為產品創新導向,產生出相當數量的政策機會類產品,這些產品使銀行和企業規避了現行政策管理,使政策效力大打折扣。如部分銀行通過開發表外融資業務,將具有外債屬性的資金以非外債形式流入,以規避外債規模管理要求。
2.加大無真實貿易背景資金流動風險。在貿易融資創新產品中,銀行居于主導地位。由于境內外利差和匯差的存在,商業銀行有可能通過貿易融資的手段進行沒有風險的海外融資。如海外代付及其各種變形產品,交易達成后客戶即提交即期收付匯申請并實現全額現匯收付,經辦銀行可由其海外分行辦理該筆款項的代付。關聯企業在利益驅使下完全可以脫離貿易背景,利用海外代付流程特性實行無風險套利,加大國際收支波動風險。
3.監管空白導致部分產品脫離監管。目前我國對銀行貿易融資產品的監管分工大致如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管不涉及本外幣兌換的業務,涉及到本外幣兌換的業務則由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監管。而貿易融資衍生產品具有天然的產品組合特點,許多產品雖然表面上不涉及本外幣兌換,但實質是本外幣聯動,法律法規對這部分創新產品的監管仍存在空白,這些產品可能會脫離監測統計,形成體外運轉。如果不把它們納入外匯監管范疇,有可能沖擊相關外匯政策,影響國際收支平衡。
4.監測手段缺失制約了監管的有效性。有效監管依賴于完善的監測手段。目前銀行貿易融資創新產品如期限結構搭配的組合套利融資產品、海外代付等已成為收付匯和結售匯規模不匹配的主要原因,但外匯監管當局對于這些創新產品的設計理念、操作流程以及銀行表外融資的實際規模仍缺乏相應了解,由此導致監管手段滯后,這些都嚴重影響監管效果。
2010年7月2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已在國會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使之成為法律。該法案明確規定了對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和交易的監管,一方面設立了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專門負責監管處理威脅國家金融穩定的系統性風險,對認定可能對市場產生系統性沖擊的金融機構從資本金和流動性等方面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此外,新法案還將之前缺乏監管的場外衍生品納入監管范圍。該法案的部分內容對改進國內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產品創新監管有一定借鑒意義。
1.對商業銀行衍生產品等貿易融資產品創新要監管和引導并重。美國的金融機構由于過度產品創新而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脫節,美國金融改革法案就此在加強對金融衍生品創新和交易的監管方面進行了更嚴格的規定。我國尚處于金融產品創新啟動階段,金融創新不足以及原創性不夠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對國內的貿易融資產品創新應多鼓勵少限制,適當增加容忍度,正確對待貿易融資產品創新所帶來的收付匯不平衡等問題,引導商業銀行進行產品創新以有效增加社會融資總量,使更多的市場主體獲得健康的金融服務,同時要通過適度監管保證創新業務規范發展。
2.強化貿易融資產品創新的監測管理。美國金融改革法案將之前游離于監管范圍之外的場外金融衍生品納入監管范圍,由相關部門根據各自監管范圍共同監管。貿易融資產品創新往往涉及外匯、證券等多個領域,涉及范圍較廣,如果由單一部門監管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必須明確各監管部門職責,在此基礎上進行共同監管,達到控制風險、健康發展的目的。
1.加快制定貿易融資管理辦法。監管部門應盡快制定貿易融資管理辦法,在符合監管要求的條件下,鼓勵銀行進行貿易融資產品創新,以擴大社會融資總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時管理辦法應對貿易融資產品創新的范圍、操作規程、政策要求等做出規定,促進貿易融資創新業務有章可依。
2.指導商業銀行在現行監管政策框架內進行產品創新。目前一些貿易融資產品創新實際上是為了規避國家相關外匯管理政策,這就觸及了現行監管政策底線;另外,有些創新走到了政策的前頭,這樣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建議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業務加強引導,深刻把握現行監管政策精神,以貿易背景真實性為底線,產品創新堅決不能超越紅線。對于目前監管空白區,不應盲目創新,應按照業務管理權限及時將創新情況上報監管部門,以促進其進一步規范發展。
3.建立貿易融資衍生產品備案監管制度。商業銀行在推出新的貿易融資產品之前,應將產品設計初衷、預期目的、操作流程等內容向管理部門提交,銀監會負責對產品的業務合規性進行評估指導,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應負責對產品的外匯政策風險進行評估指導和管理。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各管理部門應按照分工全面調查、梳理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產品的種類、交易結構和規模,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商業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監測制度,統一貿易融資外匯業務信息報告標準,從而把貿易融資產品業務監測納入制度化軌道。銀行應根據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參考企業資產負債比例、資產流動比率、征信記錄等情況合理控制其貿易融資規模和期限。對貿易融資規模與其資產狀況不匹配、貿易融資期限與生產周期不匹配的,應從嚴控制融資貸款發放,防止發生超規模、超期限融資行為。
[1]史燕平,胡永強.現階段監管環境下銀行貿易融資同業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J].現代管理科學,2014,(3):6-8.
[2]張 .國際貿易融資創新及風險控制[ J]知識經濟,2013(18):67.
[3]邵暉.基于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表外融資組合產品研究引發的外匯管理思考[ J]貴州農村金融,2012(8):14-16.
(責任編輯:何昆燁)
任 晶,女,漢族,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商貿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