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研究所
互聯網金融對我國貨幣環境的影響研究
李 楠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研究所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我國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豐富完善了我國的貨幣金融體系。文章梳理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體系,將互聯網金融影響因素引入經典貨幣分析模型,從貨幣供給、貨幣需求的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對我國貨幣金融體系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發展;金融創新;貨幣金融體系
2010年以來,以社交網絡、移動支付、云計算、搜索引擎等為代表的互聯網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為推動力,互聯網企業逐步開始主動融入金融業務的大膽嘗試。歸納起來,當前互聯網企業開展的金融服務業態可分為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網絡資產管理平臺三大類。
(一)第三方支付。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曾經因為支付問題而停滯不前,賣方不愿意先發貨,買方不放心先付款,在買賣雙方博弈過程中,第三方支付應運而生。第三方支付平臺一方面在收付款人之間設立中間過渡賬戶,充當資金托管中介,有效降低了網絡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將多種銀行卡支付方式整合在一個界面上,負責交易結算中與銀行的對接,使得網絡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同時降低了銀行開發網關接口的成本。
截至2013年7月,央行累計發放了250張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100余張是預付卡牌照),互聯網支付的總量大約是6萬億元,大概占到整個支付的0.5%。雖然規模還小,但是其互聯網的長尾特性明顯,單筆金額很小,交易海量,未來的成長空間還很大。
(二)網絡借貸。
網絡借貸是指民間出資人通過網絡平臺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他人提供小額借貸的金融模式。對于中小微企業的借貸業務,商業銀行并非不愿加大力度,因為與大企業信貸相比,中小微企業信貸可帶來更高的利差收益;可是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尚沒有一套高效、低成本的方法來應對風險分散化、多樣化的挑戰。互聯網企業的進入,在技術和業務模式兩個層面上進行創新,把過去沒有信用記錄的人群納入金融信用體系,這就使他們梯次接受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服務成為可能,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P2P網貸平臺的信貸額度平均是5萬元左右。貸款人是個人與小微企業,其中個人占到60%左右。切入這一細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信貸的盲點。據統計,目前國內活躍的P2P平臺已超過300家,2012年,整個P2P網貸的成交量達到200億元;根據行業統計,2013年,P2P網貸規模將有望達到千億規模。
(三)網絡資產管理平臺。
網絡資產管理平臺,就是通過智能后臺系統為融資者或者投資者提供各家金融機構的貸款及理財產品的搜索、比較服務,進而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財富管理服務。這種服務模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客戶投融資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極大地提高資金供求雙方的合作效率。這類平臺包括融360、91金融超市、淘寶理財中心、眾安在線、東方財富、數米基金網、百度金融等。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從四個方面對貨幣金融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1)第三方支付的快捷便利與交易成本降低改善客戶體驗,促成交易發生,提高企業資金周轉率,刺激貨幣需求,加快貨幣周轉速度;(2)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網絡借貸,集聚交易信息流,使得依賴交易數據生成信用成為可能,例如目前電商平臺發放小額信貸,這種模式對于貨幣體系的信貸供給產生影響;(3)支付環節的資金沉淀,使網絡資產管理平臺可以提供財富管理、理財產品銷售等現金管理服務,這使因交易需求而在貨幣體系中沉淀的現金重回貨幣創造體系,增加貨幣供給;(4)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余額寶等現金管理產品提供的財富管理服務,客觀上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提高了資金成本。
銀行信貸是我國貨幣供給的主要支柱,互聯網技術催生的網絡信貸發展將通過對信貸供給的影響而影響我國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互聯網技術可有效提高中小企業客戶的信息透明度,引導信貸業務覆蓋長期忽略的長尾市場,同時整體上充分利用閑置信貸資源,提高信貸業務的整體效率。受制于傳統信息處理方式,傳統銀行信貸的客戶選擇帶有顯著的“嫌貧愛富”取向特征,這也使得處于尾部的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長期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李志(2002)通過最優決策模型解釋了這個問題。根據李志的研究結論,銀行最優決策時存在閑置社會資本,這說明傳統信貸體系下的資源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存在帕累托改進空間。
引入互聯網技術可以改善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中小企業的信息透明度,那么這將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什么影響?對整體信貸市場的效率又產生什么影響?接下來將在李志(2002)的模型分析基礎上引入信息、成本改善因素,回答這兩個問題。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復述李志的模型,僅闡述模型修正部分。
假定引入互聯網技術后,網絡借貸平臺向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總額為λnI0,λ∈(0,1),余下的(1-λ)n家小企業將決定是否向大銀行申請貸款,這些小企業的類型pi服從[p1,p2+ε(p1-p2)]上的均勻分布,其中ε∈(0,1)為度量網絡信貸信息優勢的參數,ε越大信息優勢越低,ε為1時意味著完全沒有信息改善。如果網貸平臺擁有完全的信息優勢,則會選擇將貸款貸給風險最低的λn家小企業,此時容易得到:ε=1-λ。在此基礎上調整大銀行向小企業貸款的預期利潤函數E∏b(R,C,I2),將申請貸款的小企業數和企業類型的分布函數做出相應調整。隨著信息改善的加強,即ε→0時,λ>0,即庫恩—塔克條件不滿足松弛約束,在緊約束條件下,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一方面,I1+I2=K,社會整體資源配置得到帕累托改進,社會整體福利增加;另一方面,引入信息改善后中小企業貸款總額增加,并且隨著ε→0,信息透明度越高,中小企業獲得貸款越多。
克里斯·安德森認為網絡時代是關注“長尾”、*“長尾理論”由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克里斯·安德森首先提出,即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的頭部,而在于需求曲線的那條無窮長的尾部。對于信貸市場,信譽好、資質佳的大企業大客戶的信貸需求是銀行關注的重點,而資質差、風險大的中小企業信貸需求長期不被銀行重視,無法得到滿足,即信貸市場的“長尾現象”。發揮“長尾”效益的時代。對于中國信貸市場而言,長尾現象存在已久,而且長期以來沒能得到根本性改觀。通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發現引入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中小企業客戶的信息不對稱,這不僅能夠引導信貸業務覆蓋長期忽略的市場的長尾部分,同時,這并非是簡單的大企業貸款轉向中小企業,而是整體上對閑置信貸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提高信貸業務的整體效率。因此,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借貸平臺的不斷擴張,將有效提高信貸業務效率,增加信貸供給,進而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貨幣供給。
學者對于貨幣需求的理論研究極其豐富,本文將在凱恩斯提出的流動性偏好理論框架下,分析互聯網金融創新對于人們三類貨幣需求的影響。凱恩斯在《通論》(1936)假定人們對貨幣需求出于三個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即貨幣需求函數可表達為:M=L1+L2+L3,其中M為貨幣需求,L1、L2和L3分別為交易、預防和投機三種動機帶來的貨幣需求。后凱恩斯主義的研究者在這個框架下,不斷完善和改進三類動機的需求函數。
(一)基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分析。
在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中,交易性貨幣需求僅僅與收入相關。Baumlo(1952)和Tobin(1956)仿照“最優存貨控制理論”的方法提出著名的“平方根定律”,基于平方根模型,我們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交易動機貨幣需求產生的影響。首先,對于交易成本b,電子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使得交易安全、快捷與便利,從而降低交易成本b;其次,對于利率r,現金管理產品客觀上加快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提高了利率r;最后,對于交易量Y,交易量體現商品交易的活躍程度,取決于經濟發展階段與周期,短期內互聯網金融產品對于經濟活躍程度影響有限,在平方根模型分析框架下,分析短期內支付體系發展對于貨幣需求的影響時,可以將交易量可視為穩定的外生常量,相對穩定。
因此,在平方根模型框架下,現代支付體系的發展,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金利率,降低了市場對于貨幣的交易性需求。
(二)基于預防動機貨幣需求分析。
在流動性偏好分析框架下,凱恩斯提出預防動機是貨幣需求的另一個來源,Whalen(1966)提出了預防性貨幣需求模型,他認為由于人的未來收入與支出存在不確定性,從而產生預防性貨幣需求。Whalen提出立方根定律,基于立方根模型,我們分析現互聯網金融創新對于貨幣預防性需求產生的影響。首先,對于未來凈支出的分布標準差S,居民的未來凈支出取決于物價、稅率、收入、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支付手段和系統的發展并不能對企業或個人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產生顯著性影響;其次,對于轉換現金的成本,現代支付體系的發展能夠提供愈來愈便捷的兌換服務,并弱化現金貨幣與電子貨幣之間的差異,這將降低現金轉換成本,進而降低預防性的貨幣需求;最后,對于資金利率,如前文分析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產品推高資金利率,進而降低預防性貨幣需求。
因此,在立方根定律基礎上,結合現代支付體系發展的規律,可以判斷未來,隨著支付手段與支付平臺的發展,預防性的貨幣需求也將趨弱。
(三)基于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
凱恩斯在流動性偏好理論之中強調了貨幣需求的投機動機,貨幣被當做一種資產來看待,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本質上是一種源于貨幣的價值儲藏職能的貨幣需求理論。Tobin(1958)認為,影響投機型貨幣需求的因素包括利率和風險,他在Markowitz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貨幣需求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Tobin的理論著重在收益性與風險性的均衡,選擇結果更為多樣化也較符合實際,投機性貨幣需求受利率波動影響,當利率高到一定限度時,人們預期利率下行概率較大,風險資產價格回升,投機性貨幣需求降低;反之,當利率趨向于零的時候,風險資產價格處于高位,價格下行概率較大,人們更愿意持有貨幣規避價格風險。
利率是影響投機性貨幣需求的關鍵要素,但從Tobin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來看,在利率波動預期的影響下,投機性貨幣需求并非與利率成簡單的相關關系,而是具有波動性。隨著網絡資產管理平臺的發展,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的現金管理工具利用海量交易沉淀資金投資于貨幣資金市場、協議存款等低風險利率產品市場,并利用平臺用戶數量巨大、產品錯峰贖回等特征向用戶提供T+0的現金管理服務。從資金投向來看,網絡資產管理平臺通過流動性管理工具的創新,將傳統意義上的無風險貨幣轉移到低風險貨幣市場,同時并不影響資金的流動性,這模糊了傳統的貨幣需求與風險資產需求的界限,嚴格來說,降低了傳統的投機性貨幣需求,因為創新產品接近于無風險的T+0高收益服務,使得人們不必再因流動性風險和機會成本忍受低利率了。
綜合來看,在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分析框架下,互聯網金融通過技術、產品的創新服務,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現金轉換成本、增加交易活躍程度、提高資金利率等方式,降低了因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互聯網技術與金融創新的碰撞影響深遠。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創新,為商品交易提供了快捷可信、價格低廉的結算服務,推動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同時也孕育了余額寶、阿里小貸等金融產品創新,為我國金融體系完善做出了貢獻。本文從貨幣供給、貨幣需求的角度,通過在經典模型中引入互聯網金融影響因素,分析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創新對于我國貨幣體系的影響。分析發現,伴隨互聯網技術在金融業務中的持續滲透與應用,對于貨幣供給,將通過提供信貸效率、增加信貸供給,擴大貨幣供給;對于貨幣需求,將通過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現金轉換成本、提高資金利率等方式,削弱企業對于貨幣總量的需求。總體來看,現代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以及伴生的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創新,完善了我國金融體系功能,提高了我國貨幣體系運轉效率。
因此,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體系發展與創新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傳統金融機構應該抓住戰略性發展機遇,積極拓展傳統金融服務的業務范圍,與新興互聯網金融企業取長補短,盡快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承擔金融機構在金融運行體系中應負的職責。
略)
F822.2
:A
:2095-3151(2014)55-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