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襄沔大族與三國政權

2014-04-16 20:46:57夏日新
荊楚學刊 2014年3期

夏日新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7)

一、襄沔大族與蜀漢政權

東漢末年,朝政衰亂,太常劉焉為避世難,陰圖出守州郡,于是勸漢靈帝選清名重臣為地方牧伯,鎮安宇內。劉焉本想遠避交州,侍中廣漢(今屬四川)人董扶與劉焉交好,對劉焉說益州有天子氣,正好益州刺史郤儉以賦斂繁擾,流言遠聞,于是朝廷以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替代卻儉。劉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西北)人,魯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84—86年)徙封竟陵,子孫遂居其地。劉焉少出仕州郡,舉賢良方正,辟司徒府,后歷任洛陽令、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劉焉上任時正好南陽、三輔有數萬人家避難在蜀,劉焉引為黨羽,時號“東州士”(1)。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卒,子劉璋繼位。劉璋性懦弱少斷,漢中張魯勢力強盛,對益州構成威脅,劉璋遣人借荊州劉備為援。

赤壁之戰后,曹操占領了荊州北部的南陽、襄陽一帶,劉備占領了荊州南部南郡及江南四郡。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受劉璋邀請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占成都,占領了益州,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劉備自建安六年(201年)來到荊州,先后在荊州經營十余年,他入蜀所率領的部隊,也主要是在荊州形成的,因而,蜀漢政權與荊襄地區有密切的關聯。

蜀漢政權大致由以下幾部分人組成:

一是隨從劉備轉戰南北各地并最后來到荊州的人士。劉備由涿郡起兵,歷為平原相、豫州刺史、左將軍,先后依附中郎將公孫瓚、徐州刺史陶謙、曹操、袁紹等,建安六年(201年)來到荊州,跟從劉備的這些人后來在蜀漢政權中也大都擔任高位。據《三國志·蜀書》所載,隨同劉備來到荊州的有:

關羽,字云長,河東解縣人,亡命奔涿。與劉備共起兵,歷為別部司馬、下邳太守、偏將軍,隨劉備至荊州。赤壁之戰后任襄陽太守。劉備入蜀后董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銊。劉備稱帝前在荊州敗死[1]939-942。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隨劉備起兵,歷為別部司馬、中郎將,隨劉備至荊州。赤壁之戰后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劉備取蜀,又授巴西太守。劉備稱漢中王,拜右將軍,假節。劉備稱帝,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1]943-944。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先為公孫瓚部將,后歸劉備,隨至荊州。赤壁之戰后為牙門將軍。建安十九年(214年)隨諸葛亮入蜀增援。在蜀漢政權中先后任中護軍、鎮東將軍[1]948-951。

麋竺,字子仲,東海朐人。本為徐州別駕,奉刺史徐謙之命迎劉備于小沛,并以妺妻劉備。家富于財,以兩千奴客和大量金銀貨幣資助劉備。曹操授其為蠃郡太守,辭職隨劉備周旋。劉備將投靠劉表,先遣麋竺以左將軍從事中郎身份出使于荊州。劉備奪取益州,授其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將軍之上。弟麋芳為南郡太守,以與關羽不相能,投降東吳,導致關羽敗亡,麋竺慚恚發病卒。其子麋威后在蜀漢傳仕至虎賁中郎將,孫麋照為虎騎監[1]969-970。

孫乾,字公祐,北海人。劉備為徐州刺史時,辟為從事,后隨從周旋。先后為劉備出使袁紹及劉表,皆不辱使命。隨劉備至荊州,又至益州,甚受器重,自從事中郎遷為秉忠將軍,位次僅次于麋竺[1]970。

簡雍,字憲和,涿郡人。少與劉備有舊,隨從周旋。劉備至荊州,授以從事中郎,常銜命出使。劉備奪取益州,授昭德將軍[1]970-971。

劉琰,字威碩,魯國人。劉備為豫州刺史時,辟為從事,以其為宗姓,故受信重,遂一直隨從周旋。劉備奪取益州,授固陵太守。后主時先后任衛尉、中軍師、后將軍、車騎將軍[1]1001-1002。

陳到,字叔至,汝南人。自劉備為豫州刺史時隨從周旋,歷至荊州、益州,以忠勇著稱。名位亞于趙云,后主時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將軍[1]1084。

這些人雖是劉備的老部下,但自建安六年隨劉備來至荊州,或建安十六年隨劉備入蜀,或建安十九年隨諸葛亮入蜀,在荊襄地區先后生活十余年,劉備集團主要也是在荊襄地區發展壯大的,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蜀漢政權中荊襄集團的骨干,他們在蜀漢政權中的興衰榮辱也與荊襄集團息息相關。

二是在荊州十年經營期間發展的新人。建安六年(201年),劉備來到荊州投靠劉表時,是一個在軍閥混戰中失意的軍閥,他后來之所以能在益州建立政權,與他在荊襄地區十年間的經營發展分不開。荊州十年,是劉備集團發展的關鍵十年,為他后來建立蜀漢政權準備了人才和物資基礎。在這期間,集聚到劉備集團的也有兩類人,一是全國各地避難來到荊州的流移人士,更多的則是荊襄地區的青年才俊。

全國各地來至荊州的流移人士則以諸葛亮為代表。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漢末與叔父諸葛玄避難至襄陽,依荊州牧劉表。在荊州上學讀書,后隱居隆中,躬耕隴畝,被時人稱之為“臥龍”。劉備聞其名,三顧茅廬,咨詢天下大計,遂有諸葛亮“隆中對”,規劃三分天下藍圖。赤壁之戰后為劉備軍師中郎將。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諸葛亮與關羽鎮荊州。建安十九年,諸葛亮又率張飛、趙云增援劉備,協助奪取益州。劉備即位,為丞相,劉備卒,受遺詔輔政,長期執掌蜀漢朝政。后其子諸葛瞻也歷為侍中、尚書仆射,執掌朝政。魏攻蜀,臨陣戰死[1]911-937。

劉封,本姓寇,為長沙劉氏之甥。劉備在荊州時,以無子,收為養子。劉備奪取益州后,授副軍中郎將。劉備稱漢中王,遷副軍將軍[1]991-994。

伊籍,字機伯,山陽人。少依同鄉荊州牧劉表。劉備至荊州,伊籍常往來自托。劉表卒,遂隨劉備轉戰各地,從入益州,授左將軍從事中郎,為劉備出使東吳。后遷昭文將軍,與諸葛亮等共同制訂蜀漢法律《蜀科》[1]971。

當然,蜀漢政權中最多的還是出身于荊襄地區的大族子弟,這些人一般是兩種情況下進入蜀漢政權,一是隨劉備集團一起入蜀,另一是在漢末已經入蜀,而后被吸收進蜀漢政權。

隨劉備入川的荊襄大族子弟如: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出身于襄陽大族,其伯父龐德公為荊襄名士。龐統少有名譽,被譽為“南州士之冠冕”,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初為周瑜南郡功曹,后歸劉備,為荊州治中從事,遷軍師中郎將。劉備入蜀,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隨征陣亡,追賜關內侯。子龐宏后在蜀漢仕至涪陵太守,弟龐林為荊州從事,隨從劉備征吳兵敗降魏[1]953-956。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劉表任荊州牧時為中郎將,守長沙攸縣。曹操取荊州,遷為裨將軍,仍就原職。赤壁戰后歸劉備,隨從入蜀。常沖鋒陷陣,勇冠三軍,于漢中擊敗魏將夏侯淵。劉備稱漢中王,授以后將軍,與關羽、張飛、馬超同列,賜爵關內侯[1]948。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劉備為荊州刺史時辟為從事,劉備入蜀后,留守荊州,辟為左將軍掾。蜀漢政權建立,授為侍中,夷陵之戰時遇害。劉備特拜其子馬秉為騎都尉。弟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歷成都令、越嶲太守,深受諸葛亮器重,引為參軍,北伐祁山時率軍為先鋒,以軍敗被殺[1]982-984。

陳震,字孝起,南陽人。劉備為荊州牧時,辟為從事。隨劉備入蜀。歷為尚書、尚書令、衛尉。曾受出使東吳,中分天下,以功封城陽亭侯[1]984-985。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以部屬隨劉備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劉備稱漢中王,超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蜀漢政權建立,授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蜀漢北伐,常以其為前鋒。諸葛亮卒后,以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被殺[1]1002-1004。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本為曹操荊州刺史傅群主簿,后背群歸襄陽太守關羽。初為郡功曹,奉使詣蜀,為劉備賞識,辟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稱漢中王,授尚書。后主時為諸葛亮丞相府長史,以才干為諸葛亮賞識。諸葛亮卒后,以未能輔政不滿,被流放自殺[1]1004-1005。

楊顒,字子昭,楊儀宗人。入蜀為巴郡太守,丞相諸葛亮主簿,后為丞相府東曹屬,執掌選舉,甚受諸葛亮信重[1]1083。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其兄霍篤漢末于鄉里起兵,率數百人歸劉表,霍篤卒,劉表以峻繼領兵。劉表卒,霍峻率眾歸劉備,劉備授其為中郎將。隨同入蜀,以戰功遷梓潼太守、裨將軍。子霍弋,歷為太子中庶子、護軍、建寧太守,進號安南將軍。蜀滅,率眾入魏[1]1007。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少入荊州州學學習,與龐統、徐庶等相親善。劉表時為臨沮長,表卒歸劉備。在蜀漢政權中歷任巴西太守、丞相長史、光祿勛、左將軍等。子向條后主時為御史中丞,兄子向寵歷為牙門將、中部督,典宿衛兵,遷中領軍,寵弟向充,歷射聲校尉、尚書[1]1010。

宗預,字德艷,南陽安眾人。建安十九年,隨張飛入蜀。后主時,為諸葛亮主簿,遷參軍右中郎將,后歷侍中、尚書、屯騎校尉、鎮軍大將軍,屢受命出使東吳,甚受孫權器重[1]1075-1076。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初為關羽主簿,關羽兵敗,屬吳。乘間投歸劉備,授宜都太守。后為丞相參軍,歷遷至右車騎將軍[1]1077。

鄧方,字孔山,南郡人。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歷朱提太守、安遠將軍[1]1081。

輔匡,字元弼,襄陽人。隨劉備入蜀,歷巴郡太守、鎮南將軍、右將軍,封中鄉侯[1]1084。

劉邕,字南和,義陽人。隨劉備入蜀,歷江陽太守、監軍后將軍,賜爵關內侯。子劉武,官至尚書[1]1084-1085。

張存,字處仁,南陽人。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善計謀,為廣漢太守[1]1085。

習禎,字文祥,襄陽人。隨劉備入蜀,歷洛縣、郫縣令、廣漢太守,子習忠,官至尚書郎,忠子隆,為步兵校尉[1]1085。

馮習,字休元,南郡人。隨劉備入蜀。夷陵之戰時,為領軍,統諸軍,于猇亭敗亡[1]1088。

張南,字文進,也自荊州隨劉備入蜀,領兵從劉備征吳,于猇亭戰死[1]1088。

傅肜,義陽人。隨劉備東征吳,于猇亭戰死。子傅僉后為關中都督,也戰死[1]1088-1089。

胡濟,字偉度,義陽人。為諸葛亮主簿,亮卒后,歷為中典軍、中監軍、前將軍,假節,督漢中,官至右驃騎將軍、領兗州刺史,其弟胡博,歷任長水校尉、尚書[1]980。

郭攸之,南陽人,后主時任侍中。以器業知名于時,諸葛亮北伐,委以宮中之事[1]986。

董恢,字休緒,襄陽人。入蜀后以宣信中郎副費祎出使東吳稱旨,諸葛亮辟為府屬,遷巴郡太守[1]986。

董厥,字龔襲,義陽人。初為諸葛亮丞相府令史,受諸葛亮信重,遷為主簿。亮卒后,歷尚書仆射、尚書令,遷輔國大將軍,平尚書臺事[1]933。

樊建,義陽人。曾以校尉出使東吳,后為侍中、守尚書令,代董厥輔政,不與宦官黃皓和好往來[1]933。

在劉備入川之前,一些荊襄人士已因各種機緣來到蜀地。劉焉、劉璋父子就是出生于江夏,在劉氏父子當政期間,荊襄人士也是益州政權一支重要的力量,這些人中后來也有許多被吸收到蜀漢政權中。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漢末,率宗族西遷,益州牧劉璋授以牛鞞長、江原長、成都令、益州太守,劉備入蜀,征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并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1]979-980。

董允,字休昭,董和之子。劉備稱帝,選為太子舍人,遷太子洗馬。后主繼位,遷黃門侍郎。甚受諸葛亮信重,北伐期間,以董允掌宮省之事。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后遷輔國將軍,以侍中守尚書令。蜀漢以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為四相,一號四英[1]985-987。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隨父送故將劉焉入蜀,滯留不歸。劉備入蜀,為鹽府校尉屬典曹都尉,遷新都、緜竹令,遷巴西太守,歷漢中、蜀郡太守,代董允為尚書令,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子呂辰后也為成都令,辰弟雅為謁者[1]988。

杜祺,南陽人。劉備初定益州,授鹽府典曹都尉,后歷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1]988。

劉干,南鄉人。劉備初定益州,與呂乂同授鹽府典曹都尉,后官至巴西太守[1]988。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少為郡職吏,以才干稱。荊州牧劉表使歷諸郡縣。曹操南征,時李嚴正為秭歸令,遂西歸詣蜀,劉璋以為成都令。又以才干為劉璋信用。建安十八年(213年)署為護軍,與劉備相拒于緜竹。率眾降,劉備授以裨將軍。歷遷犍為太守、輔漢將軍,章武二年(222年),征詣永安宮,拜尚書令,次年劉備病篤,與諸葛亮同受遺詔輔政,遷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后因事廢為民,流徙梓潼郡。其子李豐官至朱提太守[1]998-1001。

王連,字文儀,南陽人。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令。劉備入蜀后歷任什邡、廣都令,遷司鹽校尉、蜀郡太守。后主時為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其子王山也官至江陽太守[1]1009-1010。

許慈,字仕篤,南陽人。建安中,與許靖等自交州入蜀。劉備定蜀后,以學士典掌文獻,后主時遷大長秋,子許勛也復為博士[1]1022-1023。

來敏,字敬達,義陽新野人。父來艷,漢靈帝時為司空。漢末大亂,隨姊奔荊州。姊夫黃琬與益州牧劉璋有親,故來敏又隨姊入蜀,為劉璋賓客。來敏善《左氏春秋》,精于文字訓詁。劉備取益州,以來敏為典學校尉,又以為太子家令。后主時歷虎賁中郎將、輔軍將軍。以荊楚名族,東宮舊臣,屢受優待,官至大長秋、光祿大夫。子來忠后為大將軍姜維參軍[1]1025-1026。

費祎,字文偉,江夏黽人。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為益州牧劉璋之母,故劉璋遣使迎伯仁,費祎隨之游學入蜀。劉備定蜀,費祎遂留蜀。劉備立太子,選為太子舍人,遷太子庶子。后主繼位,為黃門侍郎。受命以昭信校尉出使東吳,甚受孫權器重,還遷侍中。諸葛亮又辟為參軍。以奉使稱職,屢屢受命出使。亮卒后遷后軍師,又代蔣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蔣琬卒后執掌蜀漢朝政。子承為黃門侍郎,承弟恭為尚書郎,尚公主,長女配太子璿為妃[1]1060-1062。

費觀,字賓伯,江夏黽人。劉璋母,為觀之族姑,劉璋又以女妻觀。建安十八年,為李嚴參軍,隨李嚴降于劉備。劉備定益州,以其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封都亭侯,加振威將軍[1]1081-1082。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末入蜀,不受劉焉父子重用,往依巴西太守龐羲,為郫邸閣督。劉備定蜀,奇其人,超授郫令,遷廣漢太守,入為尚書。劉備卒,受命出使東吳,重新建立二國同盟。后歷為中監軍、前軍師、前將軍,領兗州刺史,封陽武亭侯。官至車騎將軍,子鄧良為尚書左選郎[1]1071-1073。

如上所述,蜀漢政權中不論是劉備集團的舊人,還是在荊州結集的新人,以及早期入蜀而后被吸收進蜀漢政權的人,都與漢水流域荊襄地區有密切的關聯,在某種意義上說,蜀漢政權是由荊襄集團建立的寄寓政權,也不過份(2)。

二、襄沔大族與曹魏政權

東漢末年,在外戚和宦官爭斗之后,軍閥董卓又控制了朝政,各地或以“勤王”為名起兵,或劃地自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已經是有名無實了,朝廷派北軍中侯劉表出任荊州刺史。當時荊州北方為軍閥袁術所占領,南方則由各地的“宗賊”(3)結宗自保。荊州刺史的治地在武陵漢壽,漢靈帝時王睿時移到江陵。劉表走到宜城道路就阻塞不通了,只得單槍匹馬來到宜城,依靠當地大族蒯良、蒯越、蔡瑁、龐季等鏟除“宗賊”首領,收編余部,移治襄陽。至建安三年,劉表遂在荊州建立了“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2]的新政權。

在《后漢書·劉表傳》和《三國志·劉表傳》中,記載劉表任荊州刺史時出生于荊楚地區的僚屬有蒯良、蒯越、蔡瑁、龐季、黃祖、宋忠、韓嵩、劉先、張允、鄧羲等十余人,通過對這些僚屬的考察,我們不難看出劉表政權的統治基礎。

蒯良字子柔,蒯越字異度,是劉表立足荊州的主要支持者。《三國志·劉表傳》注引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表曰:‘宗賊甚盛,而眾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眾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茍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其眾,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先擁眾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1]211-212從以上記載不難看到,劉表初至荊州依靠的主要有蒯良、蒯越、蔡瑁、龐季四人,其中尤以蒯越的功勞為大。蒯越事又見《三國志·劉表傳》注引《傅子》:“越,蒯通之后也,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大將軍何進聞其名,辟為東曹掾。越勸進誅諸閹官,進猶豫不決。越知進必敗,求出為汝陽令,佐劉表平定境內,表得以強大。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建安十九年卒。”[1]215劉表曾為大將軍何進掾,是二人原為同僚,這或是劉表初到荊州即延攬蒯越的原因之一。蒯越一直是荊州政權的核心成員之一,史稱其為“表大將”,則在擔任章陵太守之外,還執掌兵權。蒯越具有明顯的親曹傾向。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時,劉表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主張歸依曹操,蒯越也持此議,劉表乃遣韓嵩使曹。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蒯越又勸劉琮降曹。故深受曹操器重。荊州歸曹后授以光祿勛,封侯。蒯良在荊州政權中擔任何職不清楚,據《世說新語·惑溺篇》注引《晉陽秋》曰:“蒯氏襄陽人,祖良,吏部尚書,父鈞,南陽太守。”荊州政權不設吏部尚書,這當是蒯良歸曹后擔任的官職。吏部尚書是高官,蒯良又是劉表初至荊州時所依靠的主要人員之一,其在荊州政權必擔任要職無疑。

蔡瑁是劉表初至荊州依靠的四人之一,他是襄陽大族。《襄陽耆舊記》載:“蔡瑁,字德珪,襄陽人。漢末,諸蔡最盛,蔡諷姊適太尉張溫,長女為黃承彥妻,小女為劉景升后婦,瑁之姊也。瓚,字茂珪,為鄢相;琰,字文珪,為巴郡太守,瑁同堂也。……瑁,劉表時為江夏、南郡、竟(章)陵太守,鎮南大將軍軍師;魏武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3]所謂“漢末諸蔡最盛”,當指劉表時,蔡氏兄弟分掌諸郡,蔡瑁并以與劉表有姻親,入中擔任劉表軍師,執掌權柄。《三國志·先主傳》注引《世語》曰:“(劉)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1]876-877劉表是否曾設“鴻門宴”,自然只是一種傳說,但以蒯越、蔡瑁為辭,不難看出二人在劉表政權中的地位。尤其在劉表政權后期,蔡瑁的地位日趨上升,在決定劉表繼承人上起過重要作用。

龐季,史不載其籍貫。劉表初至荊州,他與蒯越一起往襄陽城說服占據襄陽的“賊”帥張虎、陳先等歸降。龐氏是襄陽大族,著名的如漢末名士龐德公等,龐季當是襄陽龐氏家族的一員。龐季事又見《水經注·沔水注》載:“(宜城縣太山)以建安三年崩,聲聞五六十里,雉皆屋雊,縣人惡之,以聞侍中龐季。季云:‘山崩川竭,國土將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荊州,沔南凋散。”[4]建安初年,劉表與漢朝廷通使朝貢,漢朝廷往往授使節以侍中之職,如劉表從事中郎韓嵩就被授以侍中職,疑龐季侍中一職也屬此類。則龐季當為劉表上佐之一。

黃祖,劉表大將,戰功顯赫。初平三年(192年),劉表與袁術部將孫堅爭奪襄陽失利,賴黃祖馳援,射殺孫堅,反敗為勝[1]1100。后黃祖長期擔任江夏太守,駐守夏口,防衛荊州東大門。其子黃射擔任過章陵太守。史書未載黃祖籍貫,但劉表來到荊州初期即擁有精兵強將,疑是收編的荊州豪強大族。

韓嵩,荊州義陽人,為荊州名士。《三國志·劉表傳》注引《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操,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于酈西山中。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1]215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劉表依違于二者之間,韓嵩與別駕劉先勸表歸曹,表猶豫不決。遣韓嵩詣許昌觀曹虛實。曹為離間劉表與韓嵩關系,授嵩以侍中、零陵太守。嵩還荊州后盛稱曹操之德,激怒劉表,欲殺之,懼其名望,遂囚于獄。至曹操取荊州,乃授以大鴻臚,待以交友之禮,并使其條品州人優劣而用之,相當后世州大中正之職。

劉先,零陵人、為荊州別駕。《三國志·劉表傳》注引《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家舊典、為劉表別駕,奉章詣許,見太祖。時賓客并會,太祖問先:‘劉牧如何郊天也?’先對曰:‘劉牧托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頫,修章表而不獲達御,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已若,即蚩尤、智伯復見于今也。’太祖嘿然。拜先武陵太守。荊州平,先始為漢尚書,后為魏國尚書令。”[1]216建安五年,劉先曾與韓嵩一起勸劉表歸附曹操,故荊州歸曹后受重用。

鄧羲(4),章陵人,為劉表治中。建安初年,劉表一面向許昌遣使納貢,一面與袁紹結盟,游離于二者之間。鄧羲勸表絕袁固曹,表不聽,羲乃稱疾辭職[1]211。曹操平荊州后授以侍中。

宋忠,章陵人,荊州著名學者,《后漢書集解·劉表傳》注引《經典序錄》云:“宋衷字仲子,南陽章陵人,荊州五等從事,衷與忠通。”“五等從事”,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作“五業從事”[5],“五業”即五經,“五業從事”主管學校和著述。宋忠在荊州具體負責籌辦州學(當時稱文學),組織儒生編寫《五經章句后定》作為教材。他本人是古文經學大師,著作有《周易注》十卷、《世本》四卷、《法言注》十三卷、《太玄經注》九卷(5)。建安十三年,劉琮降曹,遣宋忠告諭劉備。荊州歸曹后,宋忠隨之北遷。在北方曾聚徒教學,著名學者王肅曾從其問學。

張允,為劉表后妻蔡氏外甥。蔡氏襄陽人,疑其也為襄陽人。以蔡氏故,深受劉表信重。又與劉表次子劉琮相睦,與其舅蔡瑁一起極力排斥劉表長子劉琦,在擁立劉琮繼承荊州牧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1]213。

以上是《劉表傳》中出現的漢末荊州政權本地僚屬。此外,散見于史籍中還有一些:

文聘,南陽宛人,劉表大將。《三國志·文聘傳》載:“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也,為劉表大將,使御北方。……太祖征荊州,琮舉州降。……太祖濟漢,聘乃詣太祖,太祖問曰:‘來何遲也?’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愿據守漢川,保全土境,生不負于孤弱,死無愧于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于此。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遂欷歔流涕。太祖為之愴然,曰:‘仲業,卿真忠臣也。’厚禮待之……乃以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1]539江夏是荊州最重要的門戶,劉表以文聘防守南大門,可見對其的依重。降后賜爵關內侯,當是曹操所授荊州十五降侯之一。

桓階,長沙臨湘人,為劉表從事祭酒。《三國志·桓階傳》載:“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仕郡功曹。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父喪還鄉里。……劉表辟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階自陳已結婚,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異之,辟為承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1]631-632同上傳注引《魏書》曰:“階祖父超,父勝,皆歷典州郡,勝為尚書,著名南方。”[1]631桓階祖孫三代為州郡大吏,當是地方大族,故劉表曲意拉攏。然桓階為孫堅故吏,不愿與劉表合作,前曾鼓動長沙太守張羨謀叛,后又托疾辭職。

劉望之,南陽安眾人,為劉表從事。《三國志·劉廙傳》:“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也。……兄望之,有名于世,荊州牧劉表辟為從事。”[1]613

韓暨,南陽堵陽人,為劉表宜城長。《三國志·韓暨傳》:“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避袁術命召,徙居山都之山。荊州牧劉表禮辟,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見敬愛,而表深恨之。既懼,應命,除宜城長。太祖平荊州,辟為丞相士曹屬。”[1]677

從以上對史籍所載漢末荊州政權僚屬的分析可以看出,劉表政權主要由以下荊楚二部人組成:一為荊楚的大族豪強,如蒯良、蒯越、蔡瑁、龐季、張允、黃祖、文聘等,他們是荊州政權的核心,是劉表依靠的主要力量;二是荊楚名士,如韓嵩、宋忠、劉先、鄧羲等,他們是劉表爭取團結的對象[6]。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驚懼而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三國志》卷六《劉表傳》載:“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為光祿勛,(韓)嵩,大鴻臚;(鄧)羲,侍中;(劉)先,尚書令,其余多至大官。”[1]215說明在曹操奪取荊州后,原來的劉表政權的荊楚大族多進入北方曹魏政權。赤壁之戰后,劉備占領荊州,龐統為劉備軍師中郎將,勸劉備西進取益州。《三國志》卷三十七《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曰:“(龐)統說(劉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備遂行。”[1]955龐統所謂荊州“人物殫盡”,當指荊州大族多歸北方曹氏,而這些荊楚大族中,又多是以襄陽為中心的襄沔大族。

荊楚大族雖多歸附曹魏政權,但他們大多并不受信重,相反易受猜忌。如婁圭東漢末年在荊州起兵,與荊州牧劉表相依,后歸曹操,協助曹操平定荊州、雍州屢立大功,而以腹誹罪為曹操所殺[1]373-374。在建安后期魏諷謀反案中,荊楚大族劉廙弟劉偉、宋忠之子等都卷入其中,不僅子弟被殺,連宋忠都受牽連被殺(6)。

三、襄沔大族與孫吳政權

曹操南征后,襄沔地區后來基本一直在曹魏勢力范圍,因而相對于曹魏和蜀漢政權來說,進入孫吳政權的襄沔人士較少,在史籍找到的實例有:

習溫,襄陽人,歷長沙、武昌太守、選曹尚書、廣州刺史,選為荊州大公平,負責荊州人士選舉。其子習宇也出仕于吳,為執法郎[1]1399[7]513。

李衡,字叔平,襄陽人,家世低微,漢末入吳為武昌庶民。以才干被薦為尚書郎,歷遷大將軍府司馬、丹楊太守,加威遠將軍。妻為襄陽大族習竺之女[1]1156[7]526。

張悌,字巨先,襄陽人。孫休時為屯騎校尉,孫晧時為丞相,封山都侯。晉軍伐吳時,率軍迎戰,死于疆場[1]1174[7]524-525。

趙咨,字德度,南陽人。博聞多識,應對辯捷。歷都尉、中大夫。孫權為吳王,遣出使曹魏。以出使稱旨,遷騎都尉。勸孫權改年號,正服色[1]1123-1124。

孫權王夫人,南陽人,以選入宮,嘉禾中(232—238年)生孫休。及孫和為太子,被逐出宮,出居公安。孫休即位,追尊敬懷皇后,改葬敬陵[1]1199。

李肅,字偉恭,南陽人。少以才干知名,知人善任,孫權用為選曹尚書。出為桂陽太守,吏民悅服,朝廷欲征還為卿,會病卒[1]1238。

甘寧,字興霸,祖籍南陽,客居巴郡臨江。漢末往依劉表,歸居南陽,不見進用,轉托劉表江夏太守黃祖,不受重用,乃投吳。以軍功遷西陵太守,拜折沖將軍[1]1192。

謝景,字叔發,南陽宛人。出身孤微,以選為太子孫登賓客,后遷豫章太守,在郡有治跡,為吏民所稱,卒官[1]1366。

羊衜,南陽人。年二十為中庶子,有識人之鑒,位至桂陽太守[1]1364。

滕脩,字顯先,南陽西鄂人。吳時以軍功封西鄂侯,孫晧時為廣州刺史,在州有威惠。征為執金吾,后廣州部曲反,又以為鎮南將軍、廣州牧以證伐,未克而晉滅吳[1]1385。

樊伷,南陽人。為荊州武陵部從事,欲率諸夷以武陵屬蜀漢,為孫權遣將討平之[1]1398。

郝普,字子太,義陽人。劉備入蜀,以郝普為零陵太守。為吳將呂蒙所譎,開城出降,后在吳仕至廷尉[1]1090。

石偉,字公操,南郡人。少好學,屢舉茂才、賢良方正,皆不就。孫休即位,特征偉,仕至光祿勛。孫皓即位,以朝政昏亂,乃辭老求退,拜光祿大夫[1]1159。

孟宗,字恭武,江夏人,以避孫晧字,改名仁。少從南陽李肅學,讀書夙夜不懈。初為軍吏、鹽池司馬,以孝聞。仕進累至光祿勛、司空[1]1169。

從以上出仕于孫吳政權的襄沔人士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他們或是自小由襄沔遷入東吳境內,或是由蜀漢政權轉仕至孫吳,多是因個人的機緣巧合而進入孫吳政權,而且從總體上看,孫吳政權中襄沔地區的人數不多,職務也不高,并未形成重要的勢力,因而從襄沔地區與三國政權的關系來看,蜀漢政權中襄沔地區人士最為重要,曹魏次之,孫吳又次之。

注釋:

(1)常璩《華陽國志》卷五《劉二牧志》。《三國志》卷四十五《鄧芝傳》:“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漢司徒禹之后也,漢末入蜀。”《三國志》卷三十九《董和傳》:“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漢末率宗族西遷。”《三國志》卷四十一《霍峻傳》注引《襄陽記》:‘羅憲字令則,父蒙,避亂于蜀。”此三人或皆此時入蜀。參見楊德炳《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荊州地區大姓豪強地位的變化》,載谷川道雄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本玄文社,1989年。

(2)據《三國志》卷三十四《二主妃子傳》載:“先主甘皇后,沛人也。……隨先主于荊州,產后主。”《三國志》卷三十三《后主傳》裴松之注也謂:“《后主傳》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則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敗于長坂,備棄妻子走,《趙云傳》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又諸葛亮以禪立之明年領益州牧,其年與主簿杜微書曰‘朝廷今年十八’,與禪傳相應,理當非虛。”是劉禪也出生于荊州。

(3)宗賊是在漢末社會動亂中民間以宗族鄉里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武裝集團。詳見唐長孺先生《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三聯書店1955年版。

(4)鄧羲,《后漢書·劉表傳》作鄧義。

(5)見《隋書·經籍志》。參見唐長孺先生《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荊州學派》,載《襄陽師專學報》1989年第2期。

(6)《三國志》卷二十一《劉廙傳》,第616頁,中華書局,1982年。《三國志》卷四十二《尹默認傳》注引《魏略》載:“(宋忠)其子與魏諷謀反,伏誅。魏太子答王朗書曰:‘……宋忠無石子先識之明,老罹此禍,今雖欲愿行滅親之誅,立純臣之節,尚可得邪!”按王朗子王肅曾從宋忠受業,此或為王朗為宋忠事致書曹丕,而從曹丕信中所言,則宋忠當也一起被殺。

[1][晉]陳壽.三國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2421.

[3][晉]習鑿齒.襄陽耆舊記[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清]王國維.水經注校[M].袁英光,劉寅生,整理標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清]嚴可均.全后漢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6]楊德炳.東漢至南北朝時期荊州地區大姓豪強地位的變化[C]//[日本]谷川道雄.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

[7]黃惠賢.校補襄陽耆舊記[M]//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與資料.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网2014|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理论片|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久噜噜噜| 香蕉网久久|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国产第八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不卡视频国产|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永久色| 午夜三级在线|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婷婷色婷婷| 国产门事件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a级毛片免费网站| 69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天堂网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二级毛片|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天天操精品| 青青久久91|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第九页|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毛片| www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播五月综合| 国产视频你懂得|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一级片一区| 先锋资源久久|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v天堂中文在线|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