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靈
一、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由于大量農民工向城市轉移,我國勞動力市場長期存在供大于求的狀況,在市場對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單個勞動者難以對抗資本,工資不斷被壓低到低于合理水平。因此需要不斷改善工會職能缺位的現狀,建立健全工會組織,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提高勞動者在集體談判中的地位,通過平等集體談判提高企業工資福利。
2.規范初次分配的勞動法律法規。根據行業和地區設定最低工資指導標準,并督促各企業遵照行業工資標準協商履行,保障職工收入水平,法律中必須明確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工作時間,對于惡劣工作條件和超時加班必須給予員工相應的工資補償。
3.完善勞動力要素參與分配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平衡好企業與勞動者關系,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重要手段,最終平衡初次分配中勞動力和資本的相對價格。通過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業、鼓勵技術創新分成、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促進就業機會公平和控制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等手段,促進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提升。
二、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著力增加農民收入。
1.全面開展以“還權賦能”為目的的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對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進行確權頒證,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
2.大力推動農村產權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推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探索農村房屋產權流轉的辦法和途徑;搭建農村產權流轉平臺,建立農村產權價值評估機制,建立完善產權流轉市場硬件和軟件設施,建立城鄉一體的要素流轉市場,確保農民分享農村產權流轉收益。
3.加快推進用地制度改革。積極改革農村土地參與市場交換的方式,鼓勵支持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集體土地的開發經營;完善征地補償辦法,約束征地行為,充分保障土地的財產屬性;完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多種形式支持農民依法依規建設自用住房;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積極探索用好用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方法,讓農民更多地獲得土地開發利用的增值收益,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三、完善政府政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建立戶籍和居住的一元化管理制度,有利于消除城鄉、地區和行業之間的勞動力流動障礙。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進一步規范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將帶來同質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均等化,從機制上創造收入持久性增長的源泉,進而縮小城鄉、地區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2.加大稅收調節力度。利用稅收手段,通過結構性減稅使居民的宏觀稅負回到合理區間。采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混合所得稅制,逐步向綜合所得稅制過渡,調節過高收入,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改變間接稅比重過高、直接稅比重過低、稅制不具有累進性質的問題,減少稅收對市場的扭曲,形成有利于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3.引入競爭機制打破行業壟斷。要放寬門檻堅決打破行業壟斷,讓民間資本更多參與進來,增強行業競爭力,降低壟斷及國有企業對中小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繼續完善國有資本的經營預算管理制度,提高壟斷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水平,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適度降低壟斷國有企業的薪酬水平,從而縮小行業收入差距。
四、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縮小“福利差距”。
1.進一步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向農村傾斜力度,縮小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直接支出和轉移支付力度。
2.集中更多財力用于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黨的十八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要求,擴大公共財政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范圍,促進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逐步建立起城鄉居民平等享有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住房保障、法律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居民平等享有社會基本公共服務。
3.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中央、地方、企業、集體、個人各種形式的社會保障體系,鼓勵農民、個體勞動者、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保險。通過立法手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將其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專門的社會福利管理機構,制定統一的福利標準,對標準線以下的人員進行補貼,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福利差距”,從而提高政府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