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張平平/.臺安縣洪家農牧場特色農業技術推廣站;.臺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基于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分析
劉大為1張平平2/1.臺安縣洪家農牧場特色農業技術推廣站;2.臺安縣農業科學研究所
一直以來,農業都是我國重要的產業經濟之一,尤其是在受到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下,有效的推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并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相關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造與完善,不僅大大提高了農作物的耕作效率,還為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模式的調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十分有意義的推廣價值。為此,筆者就基于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問題進行了研究討論,并得出以下相關結論,以供參考。
農業經濟;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分析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背景下,我國農業想要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就需要加強對糧食方面的安全管理,這也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現如今,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中,也使得我國農業糧食安全面臨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也對我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加快對傳統農業耕作技術體系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保護性耕作技術就此而生,這種新型、高效的農業耕作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還有效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非常有利于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本文重點對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
1.農業保護性耕作簡述。農業保護性耕作是傳統農業耕作制度的革新和改進,相比傳統的耕作制度具有不同的耕作方式。具體如下:(1)農業保護性耕作的實質。其實質指的是通過對土壤結構的改善,來實現減少養分流失。風蝕和水蝕;進行對土壤保護,是地面上的水分蒸發得到減少,以使水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以最少的機械設備。能源和勞動力的投入,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實現農業生產的低耗和高效,促使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土壤深松。秸稈殘茬處理技術。免耕播種技術和病蟲害及雜草控制技術是農業保護性耕作的關鍵技術,在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實際的推廣及運用中,要以當地地質和氣候等實際情況為依據,這樣才能給農業的生產和發展帶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及應用的意義。與傳統農業的翻耕耕作法相比,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具有顯著的特點,尤其是對旱地農業機械化作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運用具有減少河流渾濁。地表徑流和水土流失的作用,有效的保護了耕地。(2)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運用能夠減少大風揚沙,可以有效的抑制沙塵暴,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3)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運用能夠使休閑期土壤貯水量,進而使水分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1.傳統的耕作觀念和習慣根深蒂固。當前,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中,在對玉米和小麥種植時,由于受到傳統耕作體制觀念的影響,他們仍舊采用的是傳統耕作方法。并且,大部分農民對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度不夠,也很難接受這種耕作方法,這也是阻礙保護性耕作技術有效推廣和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農民和機手的素質普遍不高。眾所周知,如果采用小麥免耕播種技術進行種植時,必須選擇十分優質的小麥種子。但是,就我國當前農業耕種設備使用性能來說,還無法對播種時間、播種深淺等方面進行很好的控制,很容易影響到最終的播種質量,甚至還會造成農作物的減產。其次,在實際的農田管理過程中,若是農民并沒有按照保護性技術要求進行規范操作,也無法達到非常理想的節水結果。因此,農民就會開始懷疑是否保護性耕作技術存在著缺陷,并不會考慮是自身的問題,這就極大制約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應用。
3.保護性耕作機具和售后服務不完善。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耕作技術,由于其起步時間較短的,至今在機具的售后服務工作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就我國當前常見的保護性機具來說,尤其是小麥免耕播種機,雖然已經經過了大量的實踐試驗,相關技術人員也對其進行了不斷的改造與完善,有效提高了機具的使用性能與質量,逐漸被農業人員所認可。但是,在實際的耕作過程中,仍舊存在了像其形機構不健全的問題,導致播種深度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長遠發展。
1.加強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及應用的政府行為。目前我國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及應用還是以示范性推廣,由于保護性耕作技術涉及的部門較多,像農藝。農機。氣象和土肥等部門,我國農機部門獨立完成的難度較大。因此,要加強領導將部門示范性推廣行為轉向政府行為,各級政府領導要大力建立健全其項目實施組織,及時的制定出相關的措施和政策,使資金投入和項目整合的力度得到加強。
2.加強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培訓和宣傳力度。為了讓更多的農業人員認識到保護性耕作技術,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多種宣傳渠道,對這一項新型的耕作技術進行大面積的推廣和試驗,通過在指定的示范點西現場演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操作,促使農業人員能夠更加了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使用性能以及技術要點,從而加深保護性技術在農業人員腦海中的印象,提高他們對于這項耕作技術的認知度,促進農業耕作技術更好、更快的推廣和應用。
3.農機服務理念和模式的改變。在實際的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過程中,我們應該重點對農機機的服務理念以及工作模式進行轉變,可以通過農業經紀人、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機構,提高農民的集約化管理意識,對土地資源進行統一的經營管理,這樣不僅能夠大大降低生成成本,還能為為每一戶農民家庭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而對于機手收入問題,具體需要利用跨區的作業方法得以實現。
4.加大農業保護性耕作機具的研發力度。生產商研發制造農業保護性耕作機具時,要以我國不同地區的農藝要求為依據,保證其生產出的機具具有經濟性。可靠性和適應性的特點,使農業保護性耕作的效果得到提高,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促使加快我國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和運用的普及步伐。還要注意做好零配件供應和三包服務,進而調動和提高農民購買機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對于農作物增產以及提高耕作效率有著重的影響,該項技術通過將各種高科技相互結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并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節能環保的目的。因此,我國相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工作,不斷拓展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范圍,使其充分發揮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水平。
[1]金亞征,丁麗梅,王興月.保護性耕作研究進展與評述[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1).
[2]張藕珠.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01).
[3]杜安玉.實施保護性耕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村科技,2010(08).
[4]劉云泉,劉鵬,李志剛.中國保護性耕作研究現狀分析 [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