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廣乾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公司治理道德風險的起源及其機制設計
——基于契約不完全的視角
任廣乾
(鄭州大學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公司治理契約的不完全性誘發了委托代理關系中的當事人道德風險行為,制約著企業經營效率,成為公司治理研究的邏輯起點。文章從契約不完全性視角探討了公司治理道德風險的本質和起源,并從公司治理當事人委托代理交互關系中指出了委托人-代理人框架、委托人-監督人-代理人框架、知情委托人框架三類道德風險分析框架。結合公司治理道德風險的本源,從微觀視角提出了偏好治理機制、聲譽治理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橫向監督機制以及第三方執行機制五種由弱到強、由內到外的道德風險多層次治理機制,結合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了五種治理機制的作用機理。最后,對五種治理機制在公司治理道德風險中的規制效能進行了總結并從外部競爭對內部機制的影響上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公司治理;委托代理;道德風險;治理機制
募集資金是股份制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一個企業家無法擁有其所需投資項目的全部資金,那么就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金來為自己理想的項目投資,以使項目和企業運轉下去并產生可觀的收益流,這就促生了現代企業制度。在股份制企業運行過程中,委托人把資金投入到企業之后,企業或者企業家就對資金擁有了處置權,他們可以按照投資者的意愿把募集的資金投入到風險較低、收入較穩定的項目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資金投到風險較高但收益也較高的項目中。因此,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資金投向階段存在著道德風險問題。企業在獲得外部投資者的資金并成功實施項目之后也面臨著兩個選擇:要么按照投資者的期望分配收益;要么采取道德風險行為,不分配或分配額低于投資者的期望額。在中國轉軌經濟背景下,制度的缺失和法律的不完善導致了投資者的利益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項目選擇和收益分配是投資者在投資企業時考慮的兩個主要因素,如果企業家采取了較高的風險投資行為而使項目成功的概率降低,守約分配收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加上即使項目成功企業家也可能不愿意按照投資者的期望分配收益,導致了投資者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也就阻礙了公司募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如何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問題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對于我國企業發展和宏觀經濟運行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公司治理問題根源于投資者和企業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投資者把資金委托給企業家進行經營時,卻無法直接觀察和干預企業家的經營行為和后期的分配行為。在不同經濟體制中,存在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約束著企業家投資和收益分配中的道德風險行為。無論大樣本的實證研究還是通過模型推導刻畫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都是基于委托代理中的雙重道德風險問題而展開的,如果能夠完美地解決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風險問題,公司治理問題就簡單化了。現實企業經營過程中采取了各種緩解辦法,從投資者和企業家之間的交互過程和行為來看,主要形成了偏好治理機制、聲譽治理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橫向監督機制以及第三方執行機制五種關鍵的治理機制。這些治理機制在現實中都對企業家的道德風險行為起到了緩解作用,但是這些機制通常是交互在一起發揮作用的,使我們無法清楚地認識每一種治理機制及其發揮作用的程度和各種機制在不同的框架中是互補的還是擠出的。因此,深入考察不同機制的治理效應差異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企業可以看作是一個契約聯合體,其未來不確定性加上契約執行起來的風險以及執行成本,導致了公司治理契約的不完全性,當事人執行契約的資本有限性激發了交易主體的道德風險行為。
1.公司治理契約不完全性及其道德風險的本質和起源
不完全契約理論從完全契約的假定條件出發,分析其與現實條件的差異并構建起不完全契約模型。Coase(1937)最早開展了企業的契約研究,指出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合體。不完全契約理論最早由MacNeil提出,他在1967-1974年的7年時間中,著力研究關系型契約,奠定了不完全契約理論產生的基礎。學者們從不同方面探究了契約不完全的起因(Tirole,1999)。總體來看,契約不完全的原因主要有:簽約成本超出了其收益從而導致契約的不完全性;信息不對稱導致契約的不完全;有限理性導致契約的不完全;交易當事人的異質性和市場的壟斷性導致契約的不完全。不完全契約理論在公司治理領域的應用體現在很多方面,Zingales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指出,委托代理契約簽訂前反應出未來不確定性的成本過高時,公司治理才有發揮作用的空間。Sacconi(2001)指出,企業是通過頻繁的契約交易活動來分配其治理權力,這些契約本質上都屬于不完全契約[1]。在委托代理契約不完全性的情況下,最優公司治理機制尋求的是委托人監督權與代理人管理主導權之間的均衡、私人尋租行為與委托人利益之間的均衡。
公司治理契約的不完全性導致委托代理框架下代理人機會主義行為,加上委托代理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和未來不確定性,導致公司治理道德風險行為的發生,制約著公司治理執行效率和企業運行效率。當交易過程中存在風險、交易個體是風險規避的以及監督成本較高時,道德風險就容易發生。道德風險是指締結契約的一方所面臨的另一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其利益的風險,即契約當事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往往做出有損于他人的行為。企業經營中普遍存在著契約不完備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誘發了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代理人盡可能地少努力并占有較多剩余,侵害了委托方的利益。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的缺位會導致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如我國國企改革和治理問題;法律約束的弱化放大了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有限責任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
公司治理委托代理框架給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道德風險問題的引入也拓展了人們對委托代理關系的認識。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是現代企業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在該領域的研究也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論,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單期單個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非完全信息條件下單期單個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長期單個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長期單個委托人多個代理人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單個委托代理多項任務道德風險問題的研究;雙向道德風險的研究等。從非對稱信息的類別來看,代理理論就非對稱信息狀態發生在代理行為前后時間的不同,具體又可分為隱蔽的行為和隱蔽的信息兩類。隱蔽的行為用以解釋現代企業中代理人道德風險現象造成的代理成本,而隱蔽的信息容易引發逆向選擇。
2.公司治理道德風險的基本分析架構
從公司治理委托代理角度來分析道德風險問題主要有三種分析框架:委托人-代理人框架、委托人-監督人-代理人框架、知情委托人分析框架。
(1)P-A分析框架。委托代理分析框架試圖對如下一類問題進行模型化:委托人在無法直接觀察代理人行為的情況下,期望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進行行為,委托人能夠直接觀察到的是代理人的行為和其他外生隨機因素共同決定的變量。委托人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直接觀察到的代理人行為信息進行獎懲機制設計,進而激勵代理人按照自己的利益行為(Mirrless,1999)。P-A分析框架改進了人們對委托代理關系乃至更一般的市場交往關系的理解。委托代理分析中通常假定每個參與人都是理性的,理性各方經談判簽訂契約的過程就是一個重復博弈的過程,委托人和代理人通過反復博弈,最終會達成一個均衡。根據博弈中行動的時間,委托代理模型可以分為逆向選擇模型、信號模型、道德風險模型。P-A分析框架具有兩個基本分析假設:一是委托人無法直接觀察到代理人的行為;二是委托人在隨機產出中沒有做出直接的貢獻。在P-A分析框架中,可以通過有效機制設計使得代理人承擔部分風險,從而達到激勵相容和參與約束的目的,激勵代理人的行為和委托人利益保持一致。
(2)P-S-A分析框架。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在損害委托人利益的同時也降低了整體交易剩余,常見的緩解措施是在標準委托代理關系中加入監督人,構成三層委托代理關系。監督人通常具有優于委托人的信息,但劣于代理人,并且監督人和委托人之間也經常存在目標函數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會導致監督人在監督代理人時的偷懶行為,甚至在獲得好處的情況下,與代理人合謀欺騙委托人。為了達到P-S-A框架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對代理人進行監督,還需要對監督人進行監督,Laffont&Martimort(2000)指出,通過在P-S-A框架中引入多個監督人,利用分工制衡能夠對監督人的道德風險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2]。Kofman&Lawarr é e(1996)指出,在P-S-A框架中引入第二個監督人,能夠實現監督人之間的競爭,從而達到緩解監督人道德風險行為的目的,最終可以有效地監督代理人,緩解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Kreps等(1982)利用獎懲機制設計,研究了雙監督人之間的相互制約對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的治理作用。國內學者陳志俊和邱敬淵(2003)等也都對P-S-A框架中的監督人道德風險行為和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各種緩解措施。
(3)知情委托人分析框架。盡管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和監督人道德風險行為是公司治理中的主要研究內容,但是在公司治理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也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這就是知情委托人分析框架。Maskin&Tirole(1992)利用知情委托人框架對委托代理關系的分析超越了標準委托代理理論范疇。根據委托代理雙方事前簽訂的合同,當觀察到代理人帶來了較高的產出時,委托人就應該根據事前合同支付給代理人較高的報酬,但委托人可能謊稱產出不高而不履約,從而把代理人的部分收益占為己有。Kosenok&Severinov(2008)研究指出,知情委托人框架中社會規范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知情委托人占有了所有期望的社會剩余[3]。國內學者李建標和宗計川(2005)等都從不同角度對知情委托人框架進行了研究。
公司治理機制主要有三大類,即權益機制、市場機制和管理機制。這三類機制最終是通過協調利益相關主體的行為來實現公司決策科學化,并保障經營業績。從微觀角度來看,三類公司治理機制效能的實現是和當事人的人性本質結合在一起,并通過當事人之間的人本機制進行傳導的,不同的傳導機制對公司治理道德風險帶來了不同的規制效應。無論是偏好與聲譽,還是信息與監督以及第三方執行,都是通過影響公司治理當事人的行為來規制其道德風險行為的,并在影響和規制的過程中實現了公司治理機制的效能。
1.偏好治理機制
如果在市場交易或公司治理契約執行過程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正式治理機制,即使存在也因無法有效甄別代理人道德風險行為或甄別成本過高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時,偏好機制就會發揮治理作用,偏好機制是一個基礎層次的治理機制。新古典理論認為,契約簽訂人在經濟交往中會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然而,現有的很多研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契約當事人都是理性利益最大化者,委托代理關系中,許多當事人在較為寬泛的經濟制度環境下表現出了互惠行為(Fehr&Schmidt,2004)。Guiso等(2004)指出,在委托代理契約執行中當事人的社會偏好和公平偏好常常能夠發揮治理作用,社會動機可能會對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產生一定的規制作用,使得代理人在采取行為時考慮委托人的要求和利益,這樣可以降低代理人因違約而產生的心理成本[4]。因此,如果許多代理人是互惠類型的,即使在質押物價值較低的情況下,委托人也愿意放貸。對法律等制度較弱的國家來說,看似不太可能解決的信貸市場激勵問題,因互惠代理人的存在而有效地緩解了。
不存在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情況下,偏好機制在契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司治理中的道德風險問題。許多經濟學家試圖將契約當事人這種關注他人利益的社會動機納入到新古典研究范式之中,如Stigler&Becker等。還有一些博弈論學者,如Fudenberg&Maskin試圖用重復博弈來刻畫人們的這種利他行為。國內學者陳葉烽、葉航和汪丁丁(2012)[5],任廣乾、李建標和王鵬程(2012)[6]等也都從不同視角分析了社會偏好在委托代理契約關系中所發揮的規制作用。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許多針對社會偏好或公平偏好作為一種重要治理機制的研究成果逐漸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上。這些研究表明,人們愿意犧牲自己的物質利益來懲罰其他人的不友好行為(Fehr&Schmidt,2004;Camerer,2003)。這就意味著,除了自私的利益最大化者之外,還存在社會偏好和公平偏好的參與者,只要他們認為對方提供的是一個比較友好的契約,他們就會遵守契約條款。特別是,如果參與人要求實現高效的項目并且要求一定的回報以確保借款者成功地實施項目,互惠的締約者會遵守委托人提供的契約條款,這種行為體現了公平偏好。G ü th,Schmittberger&Schwarze(1982)借助最后通牒博弈,在二十多個國家開展實驗研究,驗證了社會偏好在人們經濟交往和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存在性,得出大部分提議者的出價在總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而回應者以約為50%的概率拒絕了低于總額20%的出價。如果一個回應者拒絕了提議者的方案,則說明他放棄了一定的收益來懲罰那些對他不公平的人。Rabin (1993)最先試圖對這些現象進行建模[7]。
2.聲譽治理機制
雖然不對稱信息到處存在,但是現實中,市場失靈現象并不是常態,原因之一就是人們之間存在重復交往,聲譽機制在發揮治理作用。許多研究表明,在發展中國家,由于正式制度的缺失導致許多公司無法獲得足夠資金(McMillan&Woodruff,1999),然而,這些研究也強調,缺乏有效的正式信貸市場,至少被一部分非正式信貸部門所補充,通過相互的重復交往,委托代理之間建立了信任關系,代理人也就愿意償還貸款。Scharfstein&Stein(1990)在一個聲譽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了管理者的從眾行為,對管理者來說,市場是不確定的,有些信息對投資決策有用,而其他的信息可能就是噪音,研究還發現,年輕的管理者更容易選擇模仿[8]。管理者還會因為規避風險而不愿投資于新項目(Bertrand&Mullainathan,2003)。
委托代理關系中的重復交往使得委托人依據代理人過去的行為來確定投資條件,遵守契約將會為代理人帶來未來收益,因為這影響了委托人對代理人信用的信念。信用價值越高的代理人在將來越容易獲得優惠的融資條件,也更加容易融到資金。在這個意義上,聲譽機制在規制代理人方面發揮了治理效用,提升了市場中的重復交易達到帕累托最優。在剝離掉締約雙方的交易期限中,可以考察聲譽機制的有效性。交易期限越長,不誠實的委托人或代理人越要偽裝誠實,因為聲譽會給他們帶來收益,長期契約通過聲譽治理機制弱化了市場上的道德風險問題。Diamond認為聲譽來自一段時間的了解,來自一些與代理人的外生特征相關的行為。締約雙方的交易時間越長,聲譽作為一種自發性機制所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違約所導致的代價和成本也就越高。聲譽機制發揮作用時,契約當事人就會盡量約束自己的道德風險行為,采取合理的行動。
3.信息共享機制
解決委托代理關系中的非對稱信息和契約執行高成本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委托人就代理人的行為特征進行信息共享。許多理論研究表明,委托人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能夠顯著地降低代理人在項目選擇和收益分配方面的道德風險。更深入的模型研究表明,信息共享能夠規制代理人努力工作,并且積極分配收益(Padilla&Pagano,2000)。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制度化的信息共享機制,不論是通過私人信用登記機構還是公共信用登記機構,廣泛存在于世界上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國,每天都有超過300萬條的信用報告發表(Hunt,2005)。最近幾年,許多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為了促進本國信貸的增長,也逐漸引入了信用登記機構。世界各國對信用登記和代理人信息的關注,使得研究委托人之間共享代理人信息的機制是如何發揮作用以及當事人的行為是如何變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目前關于信息共享機制與績效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還集中于使用公司層面的數據開展跨國研究。Djankov,Mcliesh& Shleifer(2007)指出信息共享機制帶來了公司治理契約規模不斷擴大[8]。公司層面上的實證數據分析進一步表明,當存在信貸登記部門時,公司更容易獲得融資(Brown,Jappelli&Pagano,2009)。這些研究并沒有清楚地分析信息共享機制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實驗研究也證實了信息共享是一種有力的約束機制,在重復交往的市場中,信息共享機制可能會被長期聲譽關系擠出,短期交往中的契約關系,信息共享機制則會發揮較大的規制作用(Fehr&Zehnder,2009)。
4.橫向監督機制
在委托代理關系中,為解決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讓代理人之間互相監督是一種典型的橫向監督治理機制,通過代理人之間的社會資本互相制約,從而達到降低代理人道德風險的目的。作為委托代理中信息不對稱導致資源配置扭曲的一種治理機制—橫向監督機制—在公司治理以及微觀信貸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團體貸款這種橫向監督機制產生于孟加拉國,孟加拉國鄉村銀行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也因在解決貧困問題上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轉軌經濟中的中國,由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都需要完善,橫向監督機制在治理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學術界從不同方面對橫向監督機制進行了研究。Jones& Kato(1995)調查了日本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后,認為橫向監督能夠給成員之間創造一種有利于生產的氛圍[9]。Paal&Wiseman (2011)認識到橫向監督機制在減輕代理人道德風險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10]。Kandel&Lazear(1992)的研究表明團體成員的數量對團體橫向監督產生了積極影響。Zeller(2006)[11]等考察了團體橫向監督的成本問題。Stiglitz(1990)通過建立一個道德風險和有限責任模型,考察了橫向監督對代理人資金使用效率的影響。Conning(1996)的研究更加清楚地表明,橫向監督不僅可以降低代理人選擇項目的道德風險行為,而且可以降低代理人收益分配的道德風險行為。Wydick(1999),Ghatak&Guinnane(1999)對Stiglitz(1990)的研究進行了擴展。以Aghion,Besley&Coate為代表的理論研究則更關注代理人的履約意愿,他們證明這種橫向監督機制對于解決履約意愿從而提高履約率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一篇綜述性文獻中,Ghatak&Guinnane(1999)把橫向監督機制作用機理總結為四個方面:逆向選擇,確定代理人的道德風險行為或者即使在代理人彼此不熟悉的情況下,多樣性也會帶來正效應;事前道德風險,確保資金被恰當地使用;監督,確保代理人在沒有盡職的情況下也能說真話;事后道德風險行為,在代理人不愿意履約的情況下,強制其履約。橫向監督機制的另一項運用是在團隊生產中的激勵與合作(Bowles&Gintis,2002),假定團隊成員關心自己的物質財富,也關注其他人為團隊的付出,并且根據其他人的付出對他們采取一定的行動,在別人貢獻不足時對其采取懲罰措施。顯著的互惠水平維持較高的努力水平,并帶來一定的共同產出,如果多個成員具有互惠偏好,那么積極努力會是一種演化穩定均衡。如果團隊規模不是很大,規范要求的努力足夠高,團隊成員之間有足夠的互動,那么就會存在明顯的合作。
理論上,橫向監督機制的團體責任契約能夠導致代理人較高的守約行為,因為相對委托人,代理人擁有關于代理人之間行為和類型特征的較多信息,他們之間能夠較好地實施監督,并且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高的監督績效。橫向監督機制作為解決委托代理中信息不對稱問題的一項有效措施在公司治理領域的研究還比較少見,主要的研究還集中在團體貸款中的橫向監督對代理人守約行為的影響,而代理人之間的相互監督對契約的有效執行發揮著重要作用。
5.第三方執行機制
經濟交往中,他人的行為會對交易及交易當事人的行為產生顯著影響,不論這種影響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引入了“公正的旁觀者”概念,也就是不受交易利益影響的個體會做出超越自我中心偏見限制的決策。漠然的旁觀者會經常付出成本來懲罰違約者,這種行為通常被解釋為群體受益行為。許多學者對人類交易的研究表明:人類個體會對違約行為作出懲罰(Carpenter&Matthews,2005)。學者們對非合作者懲罰的研究發現,個體愿意付出成本懲罰搭便車者或違反規制者(Fehr&G?chter,2002),個體侵害他人利益或違反群體交易規則相比侵犯其他群體的利益更容易受到懲罰(Fehr &Fischbacher,2004)。目前的研究已經開始逐步解釋人類為什么會做出第三方懲罰以及在怎樣的條件下會做出第三方懲罰。
盡管在現實交易中經常可以看到第三方治理機制在契約執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第三方治理機制的經濟和心理機理還不像雙邊治理那樣清楚,特別是在實驗研究的水平上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挖掘。目前關于第三方治理的研究較為突出的有Carpenter(2007)[12]等。第三方執行機制提高了契約執行的效率,保障了人類交易的順利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雙邊治理機制的不足。一些研究者把第三方治理機制看社會規范的一種,因為雙邊懲罰策略演化并不穩定,而包含了第三方治理機制的策略就相對比較穩定(Bendor&Swistak,2001)。經濟史上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關于第三方治理機制的證據。
第三方執行機制既包括自發產生的第三方信息中介、第三方執行中介,也包括正式的公共秩序——法律治理機制。法律作為一種正式的第三方執行機制在交易實施、契約執行以及公司治理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近20年來有關公司治理的實證研究大體上都是圍繞法與金融領域開展的(李維安等,2010;Shleifer&Vishny,1997)。當法律無法證實一項交易爭議時,自發產生的私人第三方機制就可以發揮治理作用(Dixit,2003)。第三方機制既包括第三方懲罰機制,也包括第三方獎勵機制(Fehr &Fischbacher,2004)。在公司治理領域,第三方機制對緩解企業家道德風險行為發揮著重要作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運行的細胞,企業尤其是股份公司要在國家制定的政策軌道上開展經營,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因此,公司對制度和競爭的感知是最直接的。以委托代理為基本運作方式的股份公司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使一部分人獲得了支配他人資產而又不負責任的可能,圍繞公司治理問題所開展的討論和各種治理機制創新都是針對這一制度缺陷,并且成為各種研究的出發點。在委托代理關系中,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著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不完全契約,這樣投資者在談判中就處于弱勢地位,在缺乏制度保護的情況下,經營者很可能會選擇道德風險行為,增加自己的利益,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不利于委托代理關系的持續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自委托代理道德風險問題被學術界重視以來,公司治理問題逐漸走入了學術研究的視野,公司治理本身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或機制緩解當事人的道德風險行為。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締結契約形成了委托代理關系,并且這種契約是不完全的,這就為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邏輯起點。公司治理本身就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過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來規制資金提供者和資金使用者的道德風險行為,而不同的制度安排產生的規制作用存在較大差異。文章按照從里到外和從弱到強的原則從理論上設計并比較了偏好治理機制、聲譽治理機制、信息共享機制、橫向監督機制和第三方執行機制五種治理機制在公司治理不完全契約道德風險治理中的作用。
當把研究視角從企業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拓展到企業之外時,我們發現企業所處的市場競爭狀況是決定企業委托代理關系和當事人行為的一項重要外部因素。公司治理作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集,是為了鼓勵或約束經理人員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并且不至于損害資本供給者的利益,其關鍵點就在于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何實現和運作。在公司治理中,首要問題是投資者權益保護問題,而其實現途徑就是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但一系列的概念又過于虛化,現實企業運行中的制度約束也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共同發揮作用,并且受到了所處競爭環境的影響,競爭因素通過制度約束作用于公司治理當事人,他們通過對制度約束程度的感知反饋于競爭,競爭本身在強化或弱化制度的同時,也在規制著參與人的行為,因此,競爭和制度是互動的,二者的互動規制著公司治理當事人的行為。具體哪些制度發揮的作用強一些,哪些制度弱一些,競爭狀態對制度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以及制度之間是否存在互補和擠出,通過現實數據是無法精確觀察也無法精確衡量的,實驗研究方法給我們提供了途徑,未來可采用實驗室實驗的方法探討不同治理機制所發揮作用的差異以及市場競爭和治理機制之間的互動效應,為探討公司治理道德風險的有效機制設計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1]Sacconi,L..IncompleteContractsand CorporateEthics:AGame Theoretical Model under Fuzzy Information [J].LIUC Papers in Ethics,2001,Law and Economicswithnumber91.
[2]Laffont,J.J.,Martimort,D..MechanismDesign with Collusion and Correlation[J].Econometrica,2000,68(2):309-342.
[3]Kosenok,G.,Severinov,S..IndividuallyRational,Budget-balanced Mechanisms and Allocation ofSurplus[J].Journal ofEconomic Theory,2008,140 (1):126-161.
[4]Guiso,L.,Jappelli,T.,Padula,M.,et al..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U[J].Economic Policy,2004,19(40):523-577.
[5]陳葉烽,葉航,汪丁丁.超越經濟人的社會偏好理論:一個基于實驗經濟學的綜述 [J].南開經濟研究,2012(1):63-100.
[6]任廣乾,李建標,王鵬程.競爭、偏好與信貸契約治理效率—基于比較制度實驗的研究 [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1):39-47.
[7]Rabin,M..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5):1281-1302.
[8]Djankov,S.,McLiesh,C.,Shleifer,A..Private Credit in 129 Countries[J].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2007,84(2):299-329.
[9]Jones,D.C.,Kato,T..The ProductivityEffects ofEmployee Stock-Ownership Plans and Bonuses:Evidence fromJapanese Panel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3):391-414.
[10]Paal,B.,Wiseman,T..Group Insurance and Lending with Endogenous Social Collateral[J].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66(2).
[11]Zeller,M..A Comparative Review of Major Types of Rural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6,60(1):195-213.
[12]Carpenter,J.P..The demand for punishment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2(4):522-542.
(責任編輯:FMX)
The Origin of Moral Haz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Mechanism Design——Based on the Aspect of Incomplete Contract
REN Guang-qian
(School of Busines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China)
The incompletenes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tracts induces the moral hazard behavior of the parties in 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which restrict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efficiency and this become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search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moral haz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from the view of incomplete contract and points out three moral hazard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principal-agent framework,the principal-supervisor-agent framework,the informed principal framework from the principal-agen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corporate governance.Combined with the origin of moral haz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this paper proposes multi-level governance mechanisms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from inside to outside in micro perspective,which contain preference governance mechanism,reputation governance mechanism,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horizont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third party enforcement mechanism.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f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Finally,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gulation efficiency on moral hazard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the f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propos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from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competition on internal mechanisms.
Corporate governance;Principal-agent;Moral hazard;Governance mechanism
F270.7
A
1004-292X(2014)10-0051-05
2014-04-2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30470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2YJA630074);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3A630594)。
任廣乾(1982-),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