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立軍
(呼倫貝爾學院旅游管理與地理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社區發展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分析
——基于管理觀點的探討
尹立軍
(呼倫貝爾學院旅游管理與地理科學學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文章基于管理的觀點,對社區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報告了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管理內涵。通過對生態旅游專家和學者的訪談,分析得出社區應會同生態旅游專家或學者進行社區生態旅游發展成本與優勢的評估,制定出社區與內部生態旅游業者之間的生態旅游公約,強化生態旅游運作上的專門服務窗口;社區需致力于提高地方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組織的比率,外部的專業指導團隊則應于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初期深化指導涉入程度;應強調社區生態旅游解說員培訓的專業化與系統性,以及生態旅游解說員認證機制的專業化與一致性,且社區生態旅游組織重要干部應具備產業營銷能力;社區應將人工設施降至最低并采用天然建材,且強調社區的生態旅游所得為所有社區居民帶來發展生態旅游的益處。
社區發展;生態旅游;旅游管理;旅游經濟
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在2020年全球國際旅游人次將攀升至15億人次。全球旅游人次的快速增長締造出令人驚羨的旅游產業收益,而在需求帶動供給的自由市場經濟法則下,旅游產業更成為許多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各國無不搶食這塊蛋糕而致力于發展旅游產業。然而,旅游人次的快速成長已超出人們的預期,再加上旅游環境意識并未能同步成長,某些人類的旅游活動已大于環境所能負荷的程度,這可能對各旅游目的地造成難以恢復,甚至是永久性的傷害。
目前,全球旅游市場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采取具有環保意識的旅游形式,如生態旅游。而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游(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CBET)是一種可以兼顧環境保護與休閑游憩活動的旅游形態。既為社區增加了收入,也改善了社區保護當地環境的態度。但卻因為實際保護的區域比所應該要保護的區域小,同時社區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人數不夠多,以及生物多樣性與旅游收益之間的關系薄弱等因素,限制了生態旅游對于社區保護和經濟發展上的貢獻(Kiss,2004)[1]。Honey (1999)將這種理想過高而與現實相差甚遠的情形稱為“生態旅游的淡化(Ecotourism lite)”[2]。因此,如何能夠讓社區“真正的”實現發展與保護并存的生態旅游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Ross and Wall(1999)表示“人-資源-旅游”三者之間正向協同關系的形成是一種理想的生態旅游形式,而完善的管理策略與政策可促成此理想目標的實現[3]。但目前國內缺乏以管理觀點來探討社區發展的生態旅游,因此,本研究嘗試以管理觀點來探討國內的社區如何由傳統旅游目的地成功發展成為兼具旅游與保護的生態旅游地點,并找出影響社區成功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
1.社區在生態旅游中的重要性
美國的黃石(Yellowstone)公園以“原始、純凈”為最高保護原則。當局最初將公園內的居民全部遷出(多為強制遷離),隔離人類行為對于公園內野生動植物的“所有”影響,以期保留野生動植物完全自然且原始的成長空間。當時相信這樣的“保護主義”是最理想的保護方法。
然而,這樣的觀念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受到質疑。東非地區的國家公園由于保護主義的實行,不僅讓當地人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而引起群憤,大量的大象和犀牛也在居民缺乏生活資源的情況下遭到捕殺。隨著人與國家公園之間的沖突在各地持續發生,強調原始、純凈的保護主義發展至此,已喪失了原有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美意。因此保護人士、科學家、國家公園或保護區的主管機關以及相關環境保護組織開始意識到,唯有讓生活在保護區域內或周邊的人民,從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及旅游活動中獲得經濟利益,進而促使當地民眾自發保護這些與他們息息相關的資源,才能夠達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目的。這樣的概念稱為“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理論”,如今這種理論得到多數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的使用,取代了原先保護主義的管理政策。
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包含生態旅游的管理者、資源供給者、經營者及使用者,而社區在生態旅游發展上則同時扮演著多重而關鍵的角色。社區可以是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的管理者,負責管理當地旅游發展所需的資源以及生態旅游的發展情況和執行方向。同時也可以是資源供給者以及經營者,負責提供生態旅游所需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作為經營者負責控制和營運當地的生態旅游事業。
1982年,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所召開的世界國家公園會議上,強調保護計劃應與社區連結并促進社區的經濟發展,且于十年后所舉辦的第四屆國家公園與保護區大會上延續此理念。如今,社區是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的觀點基本已達共識。
2.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矛盾性
以社區為基礎發展的生態旅游,不只是一般生態旅游增加社區就業機會的“低度”社區參與方式,是一種能夠同時實現生態資源保護與社區發展的保護工具。以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為基礎,來保護生物本身的多樣性,并且回饋經濟利益于社區與社區居民,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形態與社區發展方式。
然而,在發展中也有其矛盾性,如Kiss(2004)的研究中分析得出,以社區為基礎發展的生態旅游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無法有效的滿足當地的生計需求,或支持居民長期性的保護行為。Stronza and Gordillo(2008)更進一步解釋,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雖然收入和就業可以改變社區居民的行為,卻無法改變他們的想法與信念[4]。也就是說,雖然生態旅游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狀況,卻沒有改變當地根深蒂固的社會與文化模式。因此,一旦現金收入或財務狀況對于當地的保護行為已經不足夠,或甚至消失了的時候,社區又會恢復到先前以經濟發展為主要導向的傳統旅游模式。還容易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及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而在社區內部產生社會沖突,若沒有處理好這些沖突,生態旅游的發展只會削弱社區的信任與凝聚力。這對于期望從中受益的地方社區而言無疑是一大打擊。
多數案例顯示,生態旅游計劃的引進并沒有“真正地”為社區帶來經濟效益。社區參與成為空話,經濟漏損現象嚴重[5]。就算有經濟利益,社區居民也很少將其用于保護的作為上。對于原本在經濟和知識就居于弱勢的原住民而言,在實際運作上容易忽略當地社區民眾應有的主控權,并且將原有的文化特色變成商品化和舞臺化。社區發展生態旅游出現了似乎難解的矛盾性,本研究認為以管理觀點來探究其發展路徑是化解這一矛盾的一種切適選擇。
適當的管理機構與政策,能夠形成社區、旅游與生態之間的正向關聯性,這包含了有效的執行政策(Policies)、管理策略(Strategies)以及內外部的組織參與。因為生態旅游地的政策與策略以及負責執行這些政策與策略的人員,會影響保護區內所有資源的開發情況,進而影響生態旅游地區的旅游收益以及服務人員的解說品質。
通過管理,能夠讓一個組織有效率且有效能地達到其目標,而管理的職能,即為達到其目標所需依循的內涵。多數學者在談論生態旅游的內涵時,常以生產、生活、生態三者進行探討,三者間的良性互動與平衡成為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最終目標。而有效的管理能夠讓社區快速且正確地達到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目標。因此本研究從管理的觀點出發,通過管理職能將生產(旅游)、生活(社區)和生態三者視為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組成部分,希望能夠串連起“三生”之間的互動性。
1.方法的選擇及應用
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的方式,綜合相關文獻,整理出社區發展生態旅游在各管理職能上的重要因素,并將其設計成訪談問項,通過“訪談法”,與多次參與社區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專家,以及專研于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相關研究的學者進行訪談,來獲取社區在生態旅游發展上的資料以及專家學者的看法,綜合不同角度下的觀點,客觀分析出社區能夠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達到本研究的最終目標。
2.研究變量的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以管理的四大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為研究變量,其操作性定義為:
(1)計劃(Planning)。計劃在管理上的意義為:預估組織未來的情形并確定行動方案的過程,過程中需決定出“組織目標(What)”以及“達到組織目標的方法(How)”。本研究認為社區若要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首先,工作應考慮社區發展現狀,評估社區將生態旅游做為發展目標的適宜性。對于社區而言,通過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社區是否為社區的最佳發展途徑。其次,為確保社區能夠成功的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應建立環境保護與旅游發展的相關機制,協助社區發展生態旅游。因此,本研究認為在計劃階段應包含下列幾項重要因素:
思考社區本質:社區本質包含社區內部的發展情況、社區外部的旅游市場情況和周邊其他社區的發展現狀,目的是在于確保生態旅游計劃為最適的社區發展目標,因此,要考慮社區內外部的現狀是否有發展生態旅游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若非,改善社區內外部現狀所需付出的成本是否低于社區改善后所能夠從生態旅游中獲得的效益。
資源管理與旅游沖擊影響管理:社區發展生態旅游中最主要的旅游資源在于各社區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因多數生態旅游資源具有不可逆性,因此,社區居民應在計劃階段就保護并策劃如何長期保存這些資源的原始性與完整性。此外,社區居民應了解開放生態旅游后對社區資源可能造成的沖擊,以及事前的預防措施。
產業營運機制:生態旅游的商業運作機制更重視社區資源保護及利益回饋。因此,社區應制定出社區、業者與游客之間的生態旅游公約及社區操作生態旅游的標準作業流程,并且強化社區的專門服務窗口和公積金制度。
計劃整合:生態旅游的推動以及地方資源的保護,皆需長期資金的支持才得以實現。然而,社區型生態旅游常常有礙于社區本身區域小、地處偏遠和專業人力缺乏等發展上的問題,造成地方社區若僅執行生態旅游一項計劃恐會造成收入不足的問題,使得生態旅游的計劃無法順利執行。因此,社區的生態旅游計劃必須與其它的地方性或國家性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結合,以提升社區持續執行生態旅游計劃的可能。
(2)組織(Organizing)。組織在管理職能中是一個有助于組織針對達到目標的人、事、物進行分配、協調等工作的過程。而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參與者包括社區居民以及政府單位、營利團體與非營利團體等外部專業團隊的協助。因此,應對社區內部的居民、外部的團隊以及內外部之間的合作機制進行分配、協調。
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后認為,在組織階段應包含下列幾項重要因素:
利益相關者:社區型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社區居民、政府單位、營利團體與非營利團體等,社區居民擁有豐富的在地知識且為生態旅游的運作主體,而政府單位、營利團體與非營利團體等外部團隊則具有生態旅游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因此,社區需建立起內外部之間的溝通渠道與平臺,進而形成兩者之間平等且相互合作的伙伴關系。
發展初期的社區組織:社區在一開始出現發展生態旅游的想法或聲音時,由于多數的社區居民未有生態旅游或社區建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且不了解生態旅游的意義與發展前景,對社區發展生態旅游持觀望態度。因此,發展初期必須由村長、部落首領或是地方上的高知識分子等社區重要人士參與,通過高管理幅度與集權式的組織設計,帶領社區居民參與并建構生態旅游的運作機制。同時,針對社區所具有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分配與協調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居民的參與度,以及凝聚居民對于生態旅游認知上的共識。
發展中期的社區組織:發展中期指的是社區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或者是由大眾旅游轉型為生態旅游的過渡時期,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相關事務的居民會較發展初期增加。同時部分生態旅游的運作機制應有初步的計劃但未臻完善,而部分的運作機制尚未建構,故此階段需要運作的生態旅游事務亦隨之增加。因此,此階段社區組織的成員除了社區重要人物之外,還應將接受專業培訓的社區居民納入組織運作的核心,并進行初步的專業分工。另外,社區組織應將部分權力分權至第一線操作人員,而村長及部落首領等社區領導人物則負責協助居民建立運作機制并協調各團體之間的運作,目的在于增加組織成員的參與深度和決策相關事務的能力。
發展后期的社區組織:發展后期即社區已建立起基本的運作機制,進入試營運的階段。此階段社區組織內的分工應較發展中期更為清楚。各團體之間相互合作及協調的機制也已建立,不像發展中期的社區組織須通過村長等地方人士做為溝通的橋梁。至于社區組織的成員在此階段應以具有生態旅游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員為核心,并采取分權的方式,讓接受過專業培訓的第一線操作人員能夠依照試營運的情況進行檢討與修正。同時扁平式的組織架構也有利于第一線操作人員作及時性的回報。
(3)領導(Leading)。管理上所指的領導是通過人際關系的影響力,促使群體朝向組織的目標前進。而社區的最終目標在于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因此,要能夠讓社區居民有能力、有興趣且有行動力朝向生態旅游的目標發展及運作。本研究在參考相關文獻后認為在組織階段應包含下列幾項重要因素:
社區培訓:要有系統的向社區居民傳授生態旅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包括生態環境、資源管理、休閑產業經營、社區組織運作及營銷等一切生態旅游經營所需的能力。
認證機制:社區應與專業團隊合作針對生態旅游的解說內容給予認證,合格者才可正式成為社區的解說員,并于固定的時間檢驗解說的品質,針對不合格者建立配套措施,以提升社區居民在生態旅游運作上的自信與專業度。如果沒有建立生態解說人員認(驗)證制度并對其進行有效監控,就會造成人人都能解說的困境,解說品質無法得到提升[6]。
社區交流:安排社區居民到已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社區進行參訪和交流,讓居民了解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和發展后的成果,能夠增加居民對生態旅游事務的熱忱與共識。
專業提升:由于生態旅游游客的教育程度和專業需求偏高,社區居民必須持續性的提升生態旅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因此,社區可通過部分生態旅游所得,劃撥經費進行生態旅游的后續研究,將實務經驗與研究所得相結合,持續性地創造出資源的新價值。
(4)控制(Control)。控制在管理上的目的在于降低實際活動與原定計劃之間的差異。而社區型生態旅游計劃的最終目的在于創造社區經濟、社會與生態三者皆贏的目的。也就是說,控制在此的意義在于確保社區發展生態旅游計劃后,能夠改善當地社區的經濟狀況,保護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以及生態資源,并且維持社區持續性的運作生態旅游產業。為此,本研究認為在控制階段應包含下列幾項重要因素:
優質的生態旅游產品:所謂的“優質產品”是要能夠提供符合或超出游客期待的產品,而游客所期待的是富有當地特色與傳統文化的生態旅游產品。同時,社區應該避免搭建過多的人工設施,盡量保持當地的原始風貌和傳統特色并確保生態旅游的營銷內容與實際情況相符。
績效跟蹤并持續改善:社區居民應與專業團隊合作建立“簡單”的評估指標,讓居民能夠了解并能自行操作,以提升社區對實際運作績效進行定期評估的可能,并對未達標的部分進行改善。此外,社區也應依照實際運作情況,定期對管理政策與做法進行檢討與修正,以延續管理的成效及適當性。
游客市場機制:社區型生態旅游的核心價值為社區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因此,社區在營銷及運作生態旅游市場時,應將核心價值與游客的需求相結合,而非一味地迎合游客的需求。
整合性供給系統:生態旅游對于旅游資源品質的要求以及游客的專業需求較高,因此,社區應整合區內規模小的旅游業者,形成整合性的旅游供給系統,提升運作效能,并控制旅游產品的一致性。
利益協調機制: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目的在于改善社區整體的經濟和社會。過去的研究顯示,多數社區居民專注于切身相關的生計問題,而一個強而有力的地方組織唯有滿足社區的基本經濟需求,居民才可能支持并參與文化及生態的工作。然而,生態旅游為社區所帶來的收益,也會因新產生的問題與挑戰而削弱社區的信任與凝聚力。因此,應由地方組織主導生態旅游所得的分配機制,以避免社區因生態旅游收益分配產生負面效應。
3.社區發展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分析
通過訪談,將生態旅游專家學者對于研究所提出的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因素的觀點進行了整理。
在計劃職能方面,通過對專家學者在“思考社區本質、資源管理與旅游沖擊影響管理機制、產業營運機制、計劃整合”四個關鍵因素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比較得出,社區應評估內部“資源”和“組織”的生態旅游發展環境,包含社區生態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和健康程度,以及社區居民對于生態旅游的動員、組織能力與保護態度,并對社區生態旅游資源做整體性考慮,設置對外提供生態旅游的資訊與服務的專門窗口,而社區生態旅游的操作流程僅需制定一般性的操作綱要即可。
在組織職能方面,通過對專家學者在“利益相關者、發展初期的社區組織、發展中期的社區組織、發展后期的社區組織”四個關鍵因素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比較得出,對于生態旅游觀念和做法較不成熟的社區應提高專家團隊的涉入程度。而在發展初期,發起人應具備領導能力,居民則應參與社區生態旅游資源的調查與學習并參與相關會議。在社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社區的意見主導者與內部業者都應參與其中。社區的生態旅游組織應具備資源調查、解說、住宿及餐飲的分工。
在領導職能方面,通過對專家學者在“社區培訓、認證機制、社區交流、專業提升”四個關鍵因素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比較得出,社區應該安排居民生態環境、資源管理、休閑產業經營、社區組織運作及營銷的培訓內容,并安排社區之間參訪和交流。此外對于一般社區居民應著重于生態資源和解說技能的培訓,而組織干部則應該接受產業營運、營銷和組織運作的培訓課程。
在控制職能方面,通過對專家學者在“優質的生態旅游產品、績效跟蹤并持續改善、游客市場機制、整合性供給系統、利益協調機制”五個關鍵因素的觀點進行分析與比較得出,社區居民應能夠通過簡單的量化或質化方式自行衡量生態旅游資源保護的成效,社區應具備生態旅游游客意見反饋的渠道,整合區域內小型旅游相關業者,并應通過各種渠道事前告知游客為保護生態旅游資源需要配合與體諒的部分,例如備品的供給、使用重復性餐具等。
綜合上訴分析,通過研究得出基于管理觀點的社區發展成為生態旅游地的關鍵因素。即計劃職能方面,社區應會同生態旅游專家或學者進行社區的生態旅游發展成本與優勢的評估,并制定出社區與內部生態旅游業者之間的生態旅游公約,強化生態旅游運作上的專門服務窗口。組織職能方面,社區需致力于提高地方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組織的比率,而外部的專業指導團隊則需致力于社區發展生態旅游初期深化指導涉入程度。領導職能方面,須強調社區生態旅游解說員培訓的專業化與系統性,以及生態旅游解說員認證機制的專業化與一致性,且社區生態旅游組織重要干部應具備產業營銷能力。控制職能方面,社區應將人工設施降至最低并采用天然建材,且強調社區的生態旅游所得為所有社區居民帶來發展生態旅游的益處。
[1]Kiss,A..Is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a good use 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funds?[J].Trends in Ecologyand Evolution,2004,19(5).
[2]Honey,S.M.Treadinglightly?Ecotourism'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1999,41(5):4-33.
[3]Ross,S.&Wall,G.Ecotourism: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TourismManagement,1999,20(1):123-132.
[4]Stronza,A.&Gordillo,J.Communityviews ofecotourism[J].Annals ofTo -urismResearch,2008,35(2):448-468.
[5]尹立軍.基于原真性認識的民族旅游目的地演化與重構 [J].湖北社會科學,2013(11):94-96.
[6]尹立軍.呼倫貝爾生態旅游發展之困境分析 [J].生態經濟,2012(11).
(責任編輯:FZF)
Analysis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has Becoming the Key Factor of Ecotourism Destination——Discussion based on Management Perspective
YIN Li-jun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Hulunbuir College,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021008,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a key factor of ecotourism destination and reports the management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ing the ecotourism from the management perspectiv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with ecotourism experts and scholars,it founds that community should evaluates the costs and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eco-tourism experts and scholars,works out a eco-tourism convention between community and internal eco-tourist,strengthens special service window of ecotourism operation.In addition,community should devote themselves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local residents engage in the ecotourism organiz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teamguiding should deepens the early guiding involvement extents of community develops the ecotourism.Furthermore,community should emphasize the speci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ecotourism docent training,specialization and consistency of ecotourism docent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community ecotourism organization important members should equipped with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this industry.In the end,community should minimize the artificial facilities,use the natural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mphasize that community eco-tourism will benefits all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Community development;Ecotourism destination;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economy
F592.1
A
1004-292X(2014)10-0111-04
2014-04-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1623)。
尹立軍(1977-),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旅游、民族旅游、旅游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