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
當前經濟形勢與1999年的比較及啟示
任澤平
1.當前經濟回落的原因表面上是外需不足和周期調整,但本質上是深層次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經過2002~2007年的高速增長,國民經濟積累了大量低效產能和過度杠桿,即使沒有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也有內在周期調整的要求,而且可以預計,周期衰退式的市場出清仍然可能面臨與1999年類似的體制性障礙。
2.四萬億元刺激計劃在當時的國內外背景下出臺是正常之舉,問題在于重啟“銀政”(主要是國有銀行和地方政府)、“銀企”(主要是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聯系。過去十多年,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改革目標一直是推動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但2009年為了短期強刺激政策目標,在行政干預放貸面前出現機制倒退,這為后面的政府隱性擔保泛濫、道德風險、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等埋下隱患。
3.由于政府隱性擔保的存在,資源錯配,金融風險加劇。大量金融資源配置到地方融資平臺、產能過剩領域國企和房地產,而這些領域的相當一部分已越來越難以創造現金流,不得不靠負債維持,推高社會整體資金價格,對實體經濟部門有效資金需求產生擠出效應,資金使用效率下降。
4.去產能和去杠桿進展緩慢,經濟下行壓力長期存在。為了防止短期經濟過快下滑,在每次觸及底線時應出臺穩增長措施。但每一次穩增長拉動的主要是基建和重化工業,造成了維持落后產能和延緩市場出清的負面效果,而這又由于防風險而不得不為。
5.當前經濟形勢與1999年的一個重要區別是經濟潛在增長率不同。1999年長期潛在增長率沒有大的變化,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階段轉換的關鍵期,未來結構調整成功,構筑的將是中速增長平臺,但增長的質量將提升。由于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當前就業壓力比1999年輕。
現階段我國同時面臨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抓改革等多個政策任務,根據“丁伯根法則”,需要幾個獨立、有效的政策協同配合,政策工具及其搭配組合可借鑒1999年的成功經驗。
1.當前可考慮通過增發長期建設國債的方式穩增長。穩增長十分必要,主要是為了防風險、保就業以及為主動改革贏得時間,而不是為了被動等待周期復蘇或外部環境改善。宏觀調控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通過增加地方財政負擔來穩增長是事權錯配,未來應通過中央政府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和配套政策性金融機構融資的方式實施,并避免對商業銀行正常放貸行為的干預。
2.采取市場和行政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體制內部分的市場出清。當前問題的核心在于,市場出清面臨體制性障礙,市場優勝劣汰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由于地方保護、政府信用背書、銀行不愿不良貸款顯性化等因素,產能過剩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等體制內的領域難以進行市場出清,表現為每次風險顯露時均以“剛性兌付”解決。對體制內的領域,應市場和行政手段相結合以強制出清。同時,允許不良貸款的顯性化,提高對經濟短期下行的容忍度,做好風險隔離和緩釋,完善失業救濟。
3.可考慮剝離現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重新恢復金融體系正常的融資功能。當前商業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和產能過剩領域國企存在大量風險敞口,這些隱性不良貸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09年前后銀行替代財政功能形成的,重新將不良貸款和對應的資產剝離回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具有合理性。但這個過程要花錢買制度,建立存款保險和破產退出機制,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建設,并適當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取消存貸比考核。
4.大力改革市場經濟的宏觀架構和微觀基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做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同時,加快簡政放權、國有資本戰略布局調整、服務業準入放開、中央地方事權和財權重新匹配、利率匯率市場化等領域的改革。
(夏摘自《中國發展觀察》2014年第7期《當前經濟形勢與1999年的比較及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