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清 劉 婷
對加強我國PPP項目監管的建議
王守清 劉 婷
把PPP法定性為民事合同,或者不能如此定性時,則將PPP合同當做特殊的民事合同處理,明確適用行政合同特有的規則和救濟方式,以對政府行為進行規制,保護特許經營者權益。
在國家層面的PPP立法中規定政府審批權限、流程和管理程序,退出機制和糾紛處理機制,各地項目規模上限與政府財力比例,中長期預算機制,會計準則(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信息披露、政府監管與公眾參與制度等,使之具備全國統一的原則性做法和較強的法律效力,避免由中央部門或地方法規政策所帶來的沖突,特別是處理過去國家層面其他法律如《合同法》、《公司法》、《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會計法》、《稅法》、《銀行法》、《仲裁法》等未覆蓋到或與PPP模式有沖突的內容。
同時,制訂全國性的PPP項目實施指南,包含但不限于對上述PPP法律各方面內容的更具體的操作程序和細節,特許經營協議/合同示范文本等,規范全國各中央部門和各地政府的不同做法。
設立中央和省級的專門PPP機構,最好是實體,如果難落實,也可以是虛擬的但要明確牽頭負責部門。如由國家發改委或財政部牽頭成立跨部委的國家級和省級PPP機構,統一負責政策指導、總體規劃和綜合平衡,對政府財政風險進行監管和審批,并與央行、銀監會保持密切溝通;負責建立PPP數據庫,構建PPP信息平臺,為將來類似項目的評估提供基礎資料,實現國家或區域內PPP采購的標準性,并共享最佳實踐經驗,促進市場的競爭,提高政府監管水平。
在市級地方政府之下設立專門的PPP中心,以綜合多個部門的職責,完善所轄區域的項目選擇、比較、篩選和優先級,建立一站式透明審批機制以提高效率,規范運作,也可避免各地政府盲目上項目特別是需要政府支付或補貼的項目,造成類似于現在高額的地方政府債務。
在一定規模以上或跨區域的項目應由中央級的PPP機構審批,其他由省級或市級PPP機構審批。PPP項目的立項和審批應重點考慮下列四個方面問題:(1)應該做哪個項目?所建議項目是否必須?如果必須,有哪些核心要求?(2)這個項目是用傳統的政府投資模式做還是用PPP模式做?采用PPP模式是否能實現物有所值?(3)如果決定采用PPP模式,應采用哪種具體模式(如BOT、BOOT、TOT等)?應考慮哪些要點?項目收益來自于政府支付或用戶支付或兩者共同支付?如何定價和調價?(4)在特許期內,需要監管哪些方面?具體產出/結果要求有哪些?監管應如何落實?相關政府部門、媒體、公眾等的職責與權力如何確定,等等。上述關鍵原則和要點還應寫在前述國家層面的法律和實施指南中。
建立統一的項目信息發布機制,不僅要向人大,還要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保證項目信息的及時、準確和一致性,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以利于提高效率,防止腐敗,也有利于研究,總結和傳播經驗和教訓包括對相關官員進行培訓,進行能力建設,以實現知識管理,不斷優化和改進PPP模式的應用。
特別是在招標和評標過程中,政府公開有效信息,利于潛在投標企業評估和決策,提高項目對企業的吸引力,利于公眾和獨立第三方咨詢機構等其他各方參與,提供合理化建議,完善決策過程,也利于避免暗箱操作,預防腐敗。
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公開信息則有利于社會監督和激勵企業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提高服務水平,保障政府和公眾利益,提高后續類似項目的決策和管理水平,等等。
積極發揮獨立第三方咨詢機構(包括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銀行等)的作用,完善政府的決策機制,保障社會公眾的利益。
(成林摘自《地方財政研究》2014年第9期《PPP項目監管:國內外經驗和政策建議》)